■王秀平/云南師范大學
家庭教養方式(parenting pattern)是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父母一方或雙方按照自己的意愿對其發展的各個方面進行調節和管控,使他們逐漸養成某種性格。Sears&Macco認為,父母對子女的教養方式,在本質上是一種親子間的交互作用,包含父母的態度、價值、興趣、信念、照顧和訓練等行為。[1]“Kagitcibasi則認為家庭教養方式可根據兩代人之間的“獨立-依賴”關系,具體歸納出三種典型的家庭教養方式。[2]即:X型:家庭中父母與子女之間的親子關系趨向于順從。Z型:家庭中父母與子女在物質與情感的關系上都是相互獨立的。Y型:結合了X型與Z型的共同特點,它在物質上相互獨立,情感上相互依存。從類型角度進行研究的學者以美國心理學家鮑姆林德(Baumrind,1971)為代表,他認為,家庭教養方式可以分為民主、權威、放縱和專制四種類型。[3]綜合考慮,本研究選用一般研究者普遍認同的三種教養方式即:民主型、專制型、放縱型。
“性格是一個人對現實的穩定的態度和習慣化了的行為方式,是個體心理特征的重要方面,是個體精神和身體特征的總和。”[4]很多人認為孩子一出生時有的表現急躁有的表現溫順性格由遺傳基因決定,但實際上并非如此。“科學研究表明性格是復雜的心理現象之一,也是大腦的機能。它是在生理素質基礎上在社實踐中逐步形成的。遺傳是性格的自然前提,而環境影響對性格的形成起著決定性的作用。”[5]
綜上所述,家庭教養方式是父母與其子女在互動過程中形成的,不同家庭的父母性格、素質、受教育程度、所從事職業的不同,家庭教養方式也會有所差異,培養出的孩子性格更是千差萬別,因此筆者進行了如下研究。
表1 云南省官渡區某小學五年級學生家長家庭教養方式調查問卷分析結果
表2 云南省官渡區某小學五年級學生性格特征調查問卷分析結果
主要是查閱書籍、報刊、瀏覽“中國知網”等,查詢到相關的文獻資料。如:樊作湗,丁勤璋,汪謹的《性格與疾病》、李殊響、張志濤、李愛春的《性格、行為與疾病》等。
1、研究對象
筆者選取了云南省官渡區某小學五年級的45名學生及學生家長為本次調查的研究對象。
2、研究范圍
包括家長教養方式的傾向,孩子性格的簡易分析等。
3、研究過程
主要包括提前設計好問卷內容打印適量問卷,去該小學見習期間發放問卷讓孩子和家長匿名作答結束后立馬統一回收,回校后整理問卷分析問題等步驟。
將有效問卷回收分析數據以后,總體情況如表1。由表中數據可知,本次問卷的大部分家長還是比較理解自己的孩子理解孩子,經常采用溝通的方式解決問題,以民主型的教養方式為主導,但一部分部分家長在孩子某些不良行為方面有放縱傾向其它部分家長對孩子過度壓制。
綜合表1表2的分析結果不難發現,若“是”的占比多則代表性格不穩定性大,情緒不易控制等若“否”的占比多則代表情緒穩定,心理健康。由表可知大部分孩子情緒穩定,具有一定的情緒控制能力和適應能力心理素質良好,但也有一部分孩子心理脆弱承受能力差,情緒極不穩定。
1、家庭教養方式的類型及特征
(1)民主型。采用這種教養方式的父母能夠理解和尊重孩子,使家庭處在一種平等和諧的氛圍之中。父母注重對孩子的啟發誘導,凡事能積極與孩子溝通,讓孩子發表自己的獨特見解。當孩子遇到困難時,父母也會伸出援助之手與孩子一起解決困難。在這種氛圍里長大的孩子大多勤勞勇敢、自立自強、樂觀活潑。
(2)專制型。這種教養方式的往往父母以自己的權利和地位對孩子施壓,讓他們言聽計從,不得反抗,對孩子學習生活的各個方面干涉過多,不能與孩子平等交流,大多采用體罰和辱罵的方式進行教育。此種家庭培養出的孩子往往膽小、懦弱、依賴性強。
(3)放縱型。這種教養方式的父母對孩子過分溺愛,讓孩子一意孤行,按照自己的方式行事。對孩子的過錯也不會加以批評指正。父母盡可能地會滿足孩子提出的一切要求,放任自流,最終造成失控的局面。此種家庭的孩子大多自私、任性、自制力差、無理取鬧。
2、家庭教養方式對孩子性格的影響
民主型的平等相處模式真正的把孩子當成人來看,這樣培養出的孩子性格大多自信、活潑、開朗。專制型父母由于對孩子過度管控,讓孩子感受到的是過多的約束和憤怒,就極易產生敏感自卑的性格缺陷。放縱型教養方式由于父母過度寵愛所以他們更加不守紀律約束。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家庭教育對于孩子的作用高達百分之70,遠遠超過了學校教育,日常生活中孩子會不自覺地模仿家長的行為和習慣,通常家長的素質就決定了孩子的素質。因此家長更應該提升自己的覺悟,規范自己的行為,言傳身教,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習慣。
好的教育一定是長善救失,寬嚴相濟的,好的老師也一定是管教同步,嚴慈一體的。雖然嚴格要求孩子并沒有錯,但我們不能對孩子過分苛責,既不能揠苗助長,也不能放任自流,要理性的去愛。例如當孩子表現優秀時應予以適度鼓勵,提出不合理要求時也不能一味滿足。寬嚴相濟關鍵就在于父母把握的這個“度”。
要想讓孩子學會平等待人,首先父母要做到平等待人,在日常生活中,對待鄰居、對待同事都要和和氣氣,平易近人,教會孩子主動跟別人打招呼。對身邊的人和事不埋怨,不批評。讓孩子明白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對于學校里的一些特殊兒童,也不該歧視和嘲笑他們。與同學交往學會聆聽、分享和贊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