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喜,鄧安春,王昶,梁小軍
(陸軍軍醫大學第二附屬醫院 耳鼻喉科,重慶 400037)
歪鼻畸形在耳鼻喉科較為常見,多為創傷后及時行合理治療所致,臨床上包括C 型、S 型和直線型3種,不僅嚴重影響外觀,還可造成患者呼吸功能障礙。歪鼻常伴鼻中隔偏曲,指鼻中隔偏離中線向側方彎曲,從而影響患者的鼻腔通氣功能,臨床上多以鼻塞、頭痛等為主要表現[1-2]。目前,國內耳鼻喉科醫生不斷嘗試各種鼻中隔-歪鼻整形的術式,如:鼻內外徑入路等,但隨著鼻內鏡的引入,臨床上多采用鼻內鏡下輔助鼻前庭切口矯正創傷性歪鼻伴鼻中隔偏曲。有研究[3-5]報道,該術式可同時兼顧美觀性及功能性。本研究通過分析鼻內鏡下改良鼻中隔矯正術輔助鼻前庭切口矯正創傷性C 型歪鼻伴鼻中隔偏曲的療效,旨在為歪鼻伴鼻中隔治療術式的優化選擇提供一定的臨床參考。
選取陸軍軍醫大學第二附屬醫院2013年5月-2018年12月收治的創傷性C 型歪鼻伴鼻中隔偏曲患者60 例,根據手術方式的不同分為研究組(n= 30)與對照組(n= 30)。研究組男18 例,女12 例;年齡18 ~48 歲,平均(34.11±9.80)歲;受傷原因:車禍傷18 例,高空墜落傷8 例,重物砸傷4 例。對照組男19 例,女11 例;年齡20 ~45 歲,平均(33.59± 9.32)歲;受傷原因:車禍傷16 例,高空墜落傷9 例,重物砸傷5 例。兩組患者年齡和性別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 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及家屬對本次研究知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本研究獲得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對照組采用常規開放鼻中隔黏膜下切除術。在鼻前庭位置做一手術切口,按照傳統鼻中隔黏膜下切除術的常規操作步驟進行具體操作。研究組采用鼻內鏡下改良鼻中隔矯正術輔助鼻前庭切口。具體步驟如下:在鼻前庭及鼻中隔交界位置做一“L”形手術切口,然后在鼻內鏡下處理鼻中隔軟骨,將其與上頜骨、篩骨垂直板完全分離,清除偏曲的骨質,同時,在偏曲軟骨面做一縱行切口,并剪斷鼻骨與鼻中隔的連接,復位鼻中隔;對于C 型彎曲需完全松解軟骨錐及骨錐間的連接,而后充分暴露鼻錐,修復鼻骨凸起處的同時,如有凹陷,可用軟骨或骨片填充;最后,紗布條填塞鼻腔的同時,對鼻骨進行加壓固定。兩組手術均由同一組醫生完成,術后隨訪6 個月。
①依照相關標準[6],對兩組患者臨床療效進行比較分析:治愈:臨床癥狀消失,鼻出血等鼻部疾病誘因和鼻腔阻塞癥狀解除;好轉:與術前比較,自覺癥狀明顯減輕,鼻出血等癥狀發作頻率減少;無效:相關癥狀無好轉;總有效率=(治愈例數+好轉例數)/總例數×100%;②兩組患者治療期間相關臨床指標;③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④兩組患者術后鼻阻力差異情況;⑤兩組患者手術前后外鼻測量值。
采用SPSS 19.0 統計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檢驗水準α=0.05。
研究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93.33%)明顯高于對照組患者(70.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見表1。
對照組患者手術時間、住院時間及鼻外觀復常時間均明顯長于研究組(P< 0.05)。見表2。
研究組患者術后總并發癥發生率(3.33%)明顯低于對照組(23.33%),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見表3。
研究組患者術后鼻阻力改善情況明顯優于對照組(P< 0.05)。見表4。
通過分析研究組患者手術前后外鼻測量值的變化情況,發現患者的d 線、e 線、f 線和g 線對稱度改善最為顯著(均P< 0.05),對照組患者手術前后的外鼻測量值幾乎沒有改善(均P> 0.05)。見表5。
2.6.1 患者1男,35 歲,車禍導致創傷性C 型歪鼻伴鼻中隔偏曲。術前鼻中隔偏曲明顯,嚴重鼻塞,接受鼻內鏡改良鼻中隔矯正術輔助鼻前庭切口,術中用軟骨填充,Ⅰ期愈合,術后隨訪5 個月,鼻外形及鼻腔通氣功能恢復良好,未出現并發癥。見圖1。
2.6.2 患者2男,27 歲,墜落導致創傷性C 型歪鼻伴鼻中隔偏曲。術前鼻中隔偏曲明顯,采用鼻內鏡改良鼻中隔矯正術輔助鼻前庭切口,術中用骨片填充,Ⅰ期愈合,術后隨訪6 個月,鼻外形及鼻腔通氣功能恢復良好,未出現并發癥。見圖2。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例(%)Table 1 Comparison of clinical efficacy between the two groups n(%)
表2 兩組患者治療期間的相關臨床指標比較 (±s)Table 2 Comparison of related clinical indicators during treatment between the two groups (±s)

表2 兩組患者治療期間的相關臨床指標比較 (±s)Table 2 Comparison of related clinical indicators during treatment between the two groups (±s)
組別 手術時間/min 住院時間/d 鼻外觀復常時間/d研究組(n = 30) 42.21±5.10 8.31±1.61 6.53±1.31對照組(n = 30) 58.31±7.31 10.02±2.21 8.44±1.62 t 值 17.28 3.42 5.04 P 值 0.000 0.002 0.000

表3 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例(%)Table 3 Comparison of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n(%)
表4 兩組患者術后鼻阻力差異情況比較 (±s)Table 4 Comparison of postoperative nasal resista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s)

表4 兩組患者術后鼻阻力差異情況比較 (±s)Table 4 Comparison of postoperative nasal resista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s)
注:NCV0-5:鼻腔0 ~5 cm 容積(nasal cavity in 0 ~5 cm volume);NMCA:鼻腔最小橫截面積(nasal minimal cross-sectional area); NAR:鼻氣道阻力(nasal airway resistance)
組別 NCV0-5/cm2 NMCA/cm2 NAR/(kPa·s/L)研究組(n = 30) 7.51±0.82 0.62±0.08 0.36±0.12對照組(n = 30) 5.93±0.62 0.47±0.06 0.75±0.21 t 值 76.80 67.50 78.00 P 值 0.000 0.000 0.000
表5 兩組患者手術前后外鼻測量值比較 (cm,±s)Table 5 Comparison of external nose measurement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surgery (cm,±s)

表5 兩組患者手術前后外鼻測量值比較 (cm,±s)Table 5 Comparison of external nose measurement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surgery (cm,±s)
注:a 線:鼻根到鼻尖的距離;b 線和c 線:雙側內眥到鼻尖的距離;d 線和e 線:雙側外眥到鼻尖的距離;f 線和g 線:雙側鼻翼最遠端到鼻尖的距離
組別 a 線 b 線 c 線 d 線 e 線 f 線 g 線研究組 術前(n = 30) 5.31±2.21 5.01±1.70 4.91±1.41 8.02±1.21 7.04±1.01 3.01±0.81 2.21±0.91 術后(n = 30) 5.00±2.42 5.22±1.61 5.02±2.32 7.34±1.02 7.65±1.24 2.54±0.62 2.92±0.72 t 值 0.25 0.22 0.04 6.02 4.42 7.50 0.00 P 值 0.618 0.642 0.840 0.000 0.040 0.010 0.000對照組 術前(n = 30) 4.92±2.34 5.10±1.63 4.82±1.51 8.21±2.34 7.52±1.63 2.82±1.01 2.21±1.11 術后(n = 30) 5.01±2.11 5.22±1.34 4.93±1.42 8.01±2.41 7.71±1.51 2.62±1.14 2.32±1.14 t 值 0.03 0.07 0.07 0.11 0.25 0.54 0.12 P 值 0.861 0.792 0.791 0.744 0.621 0.467 0.727

圖1 患者1 鼻內鏡下改良鼻中隔矯正手術前后Fig.1 Before and after modified nasal vestibule incision surgery under nasal endoscope of patient 1

圖2 患者2 鼻內鏡下改良鼻中隔矯正術前后Fig.2 Before and after modified nasal vestibule incision surgery under nasal endoscope of patient 2
創傷性歪鼻伴鼻中隔偏曲是耳鼻喉科較為常見的疾病之一,多數情況為患者受傷后未得到及時正確的治療而導致的畸形愈合,其在臨床上分為C 型、S型及直線型3 種,不僅對患者的面部美觀造成一定的影響,而且還會對患者的工作及生活造成一些不良的影響。近年來,臨床對創傷性歪鼻伴鼻中隔偏曲進行治療的過程中,一方面應重視美觀性,另一方面還應重視功能性。目前,鼻內鏡下改良鼻中隔矯正術輔助鼻前庭切口方式是被醫師較為推崇的術式之一。相關文獻[7-9]報道,其對創傷性歪鼻伴鼻中隔偏曲患者整形效果較為理想,但對于鼻內鏡下改良鼻中隔矯正術輔助鼻前庭切口矯正創傷性C 型歪鼻伴鼻中隔偏曲的總體療效如何,仍沒有系統的研究報道。因此,本研究通過分析鼻內鏡下改良鼻中隔矯正術輔助鼻前庭切口矯正創傷性C 型歪鼻伴鼻中隔偏曲的療效,以期為歪鼻伴鼻中隔治療術式的最佳選擇,提供一定的臨床參考依據。
本研究中,對創傷性C 型歪鼻畸形伴鼻中隔偏曲的患者,運用鼻內鏡改良鼻中隔矯正術輔助鼻前庭切口技術實施矯正治療,可較大程度地保證患者安全,并提高療效。分析原因如下:①該術式可準確判斷畸形的具體情況;②可對偏曲病變進行完全的松解;③能盡可能保留L 形支架結構;④在重塑外形后可進行可靠的固定[10-11];⑤與傳統術式相比,鼻內鏡不僅在光亮度上明顯提高,且通過攝像系統將視野區放大,更有利于手術的精準操作,整個過程都是在直視下進行操作,比起傳統手術只能靠經驗來判斷深部和高位偏曲位置,更加可靠,手術傷痛輕、效率高。鼻科專家大多數認為,治療鼻中隔偏曲和歪鼻的最佳方法是鼻中隔矯正整形手術,其中矯正歪鼻最關鍵的是鼻中隔矯正。本研究在行改良鼻中隔矯正術時,對于C 型彎曲的處理是完全松解軟骨錐及骨錐間的連接,然后充分暴露鼻錐,同時修復鼻骨凸起處,整個過程盡量減少軟骨的切除,以降低對正常組織的破壞程度,其目的是為了保持鼻中隔初始的硬度和厚度,在呼吸時鼻中隔便不會隨之擺動,也可避免支架的下塌。有文獻[11]報道,鼻阻力測定可量化歪鼻-鼻中隔整形手術前后鼻腔結構及鼻腔氣流阻力變化的程度,是評估歪鼻-鼻中隔整形手術療效的客觀指標。而本研究發現,研究組患者術后的鼻阻力改善情況明顯優于對照組,進一步表明:鼻內鏡改良鼻中隔矯正術輔助鼻前庭切口技術,治療創傷性C 型歪鼻畸形伴鼻中隔偏曲患者的療效顯著,與文獻[12]報道一致。筆者對兩組患者手術前后外鼻測量值的變化情況進行了分析,發現:患者的d 線和e 線對稱度改善最為顯著,而對照組的外形改善效果不明顯。因為傳統的鼻中隔黏膜下切除術存在一定技術上的局限性,使其不可能同時矯正鼻中隔偏曲和歪鼻。目前使用得更多的是改良鼻中隔矯正術,再配合減少軟骨的切除,手術效果更佳。
綜上所述,創傷性C 型歪鼻畸形伴鼻中隔偏曲患者運用鼻內鏡改良鼻中隔矯正術輔助鼻前庭切口技術,可以實施矯正治療,能較大程度地保證患者的安全,同時提高療效,值得臨床大力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