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會連, 付雪丹, 梁濤
(深圳市寶安區人民醫院 超聲科, 廣東 深圳518101)
乳腺癌是乳房腺上皮組織病變所導致的惡性腫瘤, 99%發生在女性, 發病率僅次于子宮癌。 雖然原位乳腺癌并不致命,但癌細胞一旦發生脫落, 可隨血液或淋巴液轉移至任意部位,危及生命, 對女性身心產生嚴重不良影響。 因此, 早發現、 早治療對乳腺癌患者而言非常重要[1]。 乳腺微小癌是直徑≤1 cm的乳腺癌, 普通超聲診斷很難將其與大小相似的乳腺良性病變區分, 易導致誤診、 漏診[2]。 而多普勒高頻超聲圖像顯示清晰、 重復性好且定位精確, 在乳腺微小癌鑒別診斷方面較普通超聲更具優勢[3]。 基于此, 本研究探討多普勒高頻超聲對乳腺良性病變與微小癌的鑒別診斷價值, 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回顧性分析2018 年8 月至2019 年8 月我院收治的乳腺微小癌患者62 例 (A 組) 與乳腺良性病變患者38 例(B 組) 的臨床資料, 均為女性。 A 組年齡29 ~58 歲, 平均年齡 (42.68±8.94) 歲; 腫瘤直徑0.36~0.91cm, 平均 (0.68±0.21) cm; 浸潤性導管癌39 例, 腺癌12 例, 乳頭狀導管癌11例。 B 組年齡30 ~55 歲, 平均年齡 (41.52±7.88) 歲; 腫瘤直徑0.41~0.88cm, 平均 (0.63±0.18) cm; 纖維腺瘤22 例,增生結節16 例。 兩組患者均經病理檢查確診; 乳腺微小癌未發生轉移; 臨床資料完全。 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P >0.05), 具有可比性。 本研究經我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患者及其家屬均知情并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方法所有入選患者均實施普勒高頻超聲檢查。 選用PHILIPS EPIQ7C 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 探頭頻率為7.5~
12.5MHz。 協助患者擺正體位, 取平臥位或側臥位, 展開雙臂, 暴露兩側腋窩及乳腺, 圍繞乳頭以放射狀對乳房全面重疊掃描, 檢查是否存在腫大淋巴結, 對已發現的病灶行重點觀察及掃查, 獲取病灶位置、 數量、 形態、 血流分布、 大小、 邊界、 回聲、 縱橫比及有無包膜等信息, 同樣記錄病灶周圍頻譜特點及血流情況。 所有患者檢查后, 均經病理檢查確診。
1.3 評價指標多普勒高頻超聲診斷乳腺微小癌標準: 病灶內部不均勻低回聲; 顯示血流; 血流阻力指數 (resistance index,RI) >0.7; 邊界毛糙, 可為模糊、 微分刺、 毛刺、 成角; 微鈣化, 有強回聲光點, 部分有聲影。 以病理結果為 “金標準”,兩組患者作為一整體, 評估多普勒高頻超聲診斷乳腺微小癌的敏感性、 特異性和準確度。
1.4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23.0統計軟件處理數據, 計數資料以百分比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多普勒高頻超聲診斷結果以病理結果為 “金標準”, 多普勒高頻超聲診斷乳腺微小癌的敏感性為85.48% (53/62), 特異性為76.32% (29/38), 準確度為82.00% (82/100)。 見表1。

表1 多普勒高頻超聲診斷結果與病理結果比較 (例)
2.2多普勒高頻超聲表現 A 組低回聲、 微鈣化、 邊界毛糙、顯示血流、 血流RI>0.7比例明顯高于B 組 (P<0.05)。 見表2。

表2 兩組的多普勒高頻超聲表現比較 [n (%)]
乳腺癌的病因呈多樣性, 大部分是由內分泌激素刺激乳腺上皮細胞所致, 且飲食習慣等外部因素的影響及外源性激素的使用也可影響機體代謝, 進而導致免疫功能減弱, 無法及時清除致癌物質, 導致癌變細胞增殖。 超聲檢查是乳腺癌檢查常用方法, 具備無輻射、 可重復檢查及解剖層次清晰等優點[4], 雖然普通超聲診斷乳腺癌并無難度, 但在其診斷標準下檢出的乳腺癌已經具備典型聲像圖特點, 此時一般已發生癌細胞轉移,故早期對乳腺微小癌進行診斷尤為重要。
本研究結果顯示, 多普勒高頻超聲診斷乳腺微小癌的敏感性、 特異性和準確度均處于較高水平, 表明其在乳腺良性病變與微小癌的鑒別診斷方面價值較高。 分析其原因在于, 多普勒高頻超聲是在普通超聲基礎上發展而來的先進診斷方式, 細節對比分辨率更高, 組織及病灶的顯像能力更強, 其擁有的空間復合圖像采集和處理能力, 能夠有效加強組織及邊界的鑒別能力[5]。 此外, 多普勒高頻超聲可獲取組織血流動力學有效信息, 增強對細胞及血管的觀察, 且多個平面結合可提升圖像質量, 取得病變邊界、 形態、 大小、 內部結構等具體信息, 進而作出準確判斷[6]。 本研究結果顯示, A 組低回聲、 微鈣化、 邊界毛糙、 顯示血流、 血流RI>0.7比例明顯高于B 組, 而兩組的縱橫比>1 和后方衰減比例比較無明顯差異, 表明多普勒高頻超聲診斷乳腺微小癌標準的特異性較高。 在乳腺癌超聲診斷中, 病灶縱橫比>1 是乳腺癌的特征之一, 但乳腺微小癌的浸潤性生長并不明顯, 所以縱橫比>1 這一特征在此類型乳腺癌的診斷方面特異性較低[7], 與本研究結果相符。 雖然普通超聲診斷中的乳腺癌后方回聲主要表現為衰減, 良性病變的主要表現為增強, 生長緩慢乳腺微小癌中的浸潤性導管癌因結蒂組織增生使超聲穿透性較弱, 后方回聲呈衰減, 但如果是單純癌或髓樣癌, 因間質成分少而細胞成分多, 其后方回聲較好[8]。 因此,后方衰減這一特征并無足夠的特異性。
微鈣化是乳腺微小癌診斷的重要指標, 也是癌細胞的重要臨床表現, 多發生于癌細胞的變性壞死區域, 呈沙粒樣, 乳腺良性病變患者并無微鈣化表現。 在多普勒高頻超聲下增加了微鈣化的顯示, 操作醫師可根據乳腺厚度和病灶的深度調整探頭頻率, 減少頻率對診斷結果造成的影響, 從而有效避免誤診及漏診。 此外, 低回聲、 邊界毛糙、 顯示血流、 血流RI>0.7均為乳腺微小癌的顯著特征, 可用于與乳腺良性病變的鑒別診斷。需要注意的是, 已發生轉移的乳腺微小癌的圖像特點較為特殊, 要求操作醫師對這類情況有足夠的掌握及準確認知。 同時, 微小癌均可能出現微鈣化極少、 邊界不明顯等模糊顯示結果, 此時多普勒高頻超聲便無法將其與乳腺良性病灶準確區分, 需結合其他檢查手段進一步診斷。
綜上所述, 多普勒高頻超聲對乳腺良性病變與微小癌的鑒別診斷價值較高, 為臨床治療方案的制定提供可靠依據, 但仍存在一定局限性, 必要時需結合其他檢查手段確保診斷結果的真實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