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建超
我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除漢族外,有55個少數民族分布在我國總面積約64%的土地上,主要集中在西南、西北和東北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總體上看,少數民族地區既是自然資源豐富的地區,也是生態環境較為脆弱的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對滯后。如何既保護好生態環境,又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是少數民族地區必須完成的重大任務。
2005年,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的習近平同志在浙江湖州安吉考察時,首次提出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科學論斷。后來,他又進一步闡述了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之間三個發展階段的問題,深刻闡述了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深刻揭示了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的科學道理。今年3月30日,習近平總書記再次走進安吉縣,考察當地多年來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推動綠色發展帶來的巨大變化。習近平總書記“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重要理念,為少數民族地區統籌推進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和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彭水是重慶唯一以苗族為主和全國苗族人口聚居最多的少數民族自治縣,是重慶的苗鄉、中國的苗鄉、世界的苗鄉。有摩圍山(茂云山)、七躍山等生態屏障和烏江、郁江等生態水系,“山”與“水”自然交融、相映相彰,形成了一幅絢麗多彩的美麗山水畫卷。摩圍山被稱為“懸在天堂上的氧吧”,烏江畫廊是“千里烏江、百里畫廊”山水美最集中的體現。自漢初置縣2000余年,歷為道、州、縣三級治所地,擁有歷史悠久、內涵豐富的苗族文化、鹽丹文化、黔中文化和紅色文化。因此,“民族、生態、文化”是彭水的三大特色。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深學篤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認真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堅持以脫貧攻堅為統攬,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充分彰顯“民族、生態、文化”三大特色,加快建設生態特色宜居城、生態旅游目的地、生態產業發展區、生態文明示范縣,有力推動產業興、百姓富、生態美的有機統一。從2012年到2019年,全縣森林覆蓋率從45.7%提高到61.5%,地區生產總值由85億元增至222.3億元、增長近2倍,地方財政收入由14.3億元增至28.4億元、增長1倍,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16741元增至31833元、增長近1倍,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5960元增至12370元、增長1倍多,金融機構存款余額從93.8億元增至215.6億元、增長1倍多。特別是脫貧攻堅取得顯著成效,全縣115個貧困村全部銷號,貧困戶從29811戶減少到715戶、貧困人口從119299人減少到2442人,貧困發生率從19.8%降至0.49%,成功退出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行列。在具體工作中,著重抓了以下五個方面:
一、加強生態環境建設,讓一江碧水、兩岸青山美景煥發新風采。彭水依山傍水,生態資源豐富,自然環境優美,好山好水好風光是我們的寶貴財富。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堅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是我們的使命所系、責任所在。我們堅持以生態保護為根本,著力在“建”“治”“管”“改”上狠下功夫,努力在山清水秀美麗之地建設中展現新作為,讓彭水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空氣更清新。一是堅決守護好綠水青山。深入推進國家生態文明示范縣建設,嚴格落實“河長制”,運用大數據智能化不斷提高管理水平,全縣重要水功能區水質達標率為100%,所有河流均達到Ⅲ類以上水質,城市水質指數均達到和優于國家考核要求。嚴守“生態保護紅線、永久基本農田、城鎮開發邊界”三條控制線,大力實施生態修復和環境保護工程,全縣生態環境質量不斷提升。二是切實做好“增綠”文章。開展國土綠化提升行動,實施退耕還林、天然林保護等國土綠化工程和石漠化、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工程,累計完成石漠化治理工程林業項目22萬畝,完成荒山造林、封山育林等造林綠化工程72.2萬畝,堅決守住“綠”的存量、擴大“綠”的增量、提升“綠”的質量。截至目前,全縣林地面積達到374萬畝,森林面積343萬畝,林木蓄積1100萬立方米,森林覆蓋率61.5%,林地覆蓋率70%。三是扎實抓好環境污染防治。實施“五大環保行動”,著力解決大氣、水、噪聲、土壤污染及突出環境問題,縣城空氣質量優良天數從2012年的324天增長到2019年的352天,優良率從88.8%增長到96.44%。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城鄉環境衛生提升行動,新建鄉鎮污水管網72.3公里,完成農村衛生廁所改造35696戶,推行“戶集、村收、鄉運、縣處理”生活垃圾治理模式,城鄉垃圾和污水處理設施實現全覆蓋和常態化運行,城鄉環境質量不斷提升。
二、加快生態產業發展,讓綠水青山帶來源源不斷的金山銀山。產業是一個地區綜合實力和競爭力的重要體現。沒有產業就沒有就業,就沒有稅收,就談不上“金山銀山”,也不可能有可持續的生態保護。我們堅持走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導向的高質量發展路子,加快構建生態產業體系,大力發展生態經濟,努力將生態優勢、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經濟優勢。一是把旅游業作為生態經濟發展的第一支柱產業。突出“品牌引領、活動助推,全域建設、彭水特色”,深入推進全域旅游和“旅游+”發展戰略,阿依河成功創建國家5A級旅游景區并入選全國5A級景區品牌100強榜單,蚩尤九黎城、摩圍山、烏江畫廊成功創建國家4A級景區,連續8年舉辦“一節一賽”系列活動,連續4年舉辦渝東南生態民族旅游文化節,持續策劃“全球苗族同胞看苗鄉·百架包機游彭水”系列旅游營銷活動,在重慶市“曬文化·曬風景”活動中榮獲最佳作品獎,旅游吸引力和影響力不斷增強。2012年至2019年,接待游客從340萬人次增加到3000萬人次,旅游綜合收入從10億元提高到150億元,進入全國旅游綜合實力百強縣。二是把生態工業作為生態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堅持做大規模與提升質量并重、優化傳統產業與培育新興產業并舉,瞄準健康、綠色、生態消費需求,大力發展健康食品、清潔能源、特色輕工等產業,積極引進一批符合產業發展方向、帶動作用明顯的企業和項目,推動生態產業集群做大做強,太極不老泉遠銷日本、韓國、新加坡等地,生態工業對全縣規上工業產值的貢獻率達65.1%。三是把生態農業作為生態經濟發展的基礎產業。因地制宜發展紅薯、烤煙、畜禽養殖及中藥材等現代山地特色高效農業,加推進農業發展模式向農工商、產加銷一體化以及農旅融合發展轉型,每個村都有1—2個穩定增收產業,紅薯全產業鏈年收入達5.6億元,烤煙產業年收入達5億元,畜牧業年收入達17億元,中藥材、食用菌、中蜂等特色種養殖業加快發展。
三、推進城鄉融合發展,讓城市與鄉村各美其美、美美與共。城鎮和鄉村是踐行“兩山論”的重要載體。合理規劃建設好城鎮和鄉村,推進城鄉融合發展,可以讓城市和鄉村更好地融入大自然,讓居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我們堅持統籌推進鄉村振興和城市提升,加快城鄉融合和產城景融合發展步伐,努力實現城市讓生活更美好、農村讓城市更向往。一是加強城鄉規劃建設。在編制完成城鄉總體規劃的基礎上,統籌推進“多規合一”,實現城鄉規劃全覆蓋,生態、生產和生活三大空間更加優化。按照“減載提質”要求完善老城功能、提升老城品質,按照“現代之城、未來之城、品質之城、魅力之城”定位和“三個一”目標推進新城建設,按照全國知名的民族生態文化旅游目的地目標加快蚩尤九黎城建設,按照“縣城50%、集鎮25%、鄉村25%”的規劃布局推進農村人口向城鎮聚集。與時俱進打造便民休閑的邊角公園、綠化美化的城市邊坡、清水綠岸的江邊風貌、郁郁蔥蔥的山邊美景,成功創建國家園林縣城。因地制宜打造一批“歷史文化名鎮”“森林特色小鎮”“休閑度假小鎮”“濱江特色小鎮”,加強文物古跡、傳統村落、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傳統建筑等保護。加快推進城鄉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提速“四高二鐵一江五通道”大通道、縣域聯網公路和“四好農村公路”建設,完成易地扶貧搬遷、農村危房改造,完善城鄉信息基礎設施網絡,全縣行政村通暢率、自然村通達率以及脫貧村通客車率、通動力電率、光纖覆蓋率、4G網絡覆蓋率均達100%。建設鄉村振興綜合示范鄉鎮2個、鄉村振興試驗示范點48個。二是推進產城景融合發展。統籌考慮城鎮功能定位、歷史文化、產業布局、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等多重因素,注重把以人為本、文化傳承、生態文明等理念融入城鎮規劃建設管理全過程,既按照景區的標準來規劃建設管理城鎮,又將好山好水好風光好文化融入城鎮和景區建設之中,讓城鎮建設展現自然美、彰顯人文美,促進旅游全域化和產城景一體化。三是完善城鄉公共服務。全面完成村級便民服務中心規范化建設,基層黨組織戰斗堡壘作用得到進一步發揮。統籌城鄉教育發展,大力實施科教興縣和人才強縣行動計劃,教育質量一年一個臺階,每年在校大學生穩定在2萬人以上,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縣創建通過國家驗收。強化城鄉醫療衛生服務,全面完成鄉村兩級醫療機構標準化建設,貧困人口住院費用自付比例降至10%以下。實施全民參保計劃,加強農村“三留守”和殘疾人關愛服務,居民參保57.8萬人、參保率達93.5%,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參保27.4萬人。
四、加強生態文化建設,讓生態文明理念深入人心、融入日常生活。彭水有悠久的歷史文化底蘊,特別是我們的苗族文化、鹽丹文化、黔中文化,包含了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樸素的生態思想。留存的不少文化遺址、詩詞歌賦和民風民俗中,也蘊含著豐富的生態文化內涵。傳統苗族民居歷來講究背山面水、藏風聚氣,房前屋后茂林修竹,追求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我們堅持從思想引領、宣傳普及、教育促進、實踐養成和制度保障等方面下功夫,大力發展生態文化,使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成為全縣上下的普遍共識和自覺行動。一是加強生態文明教育。加大生態保護知識宣傳普及力度,推進生態文明和環保宣傳“十進”活動,開展生態文明示范創建工作,成功創建市級生態文明示范村20個、縣級生態文明示范村186個,全國綠化委員會“綠色中國行”連續兩年走進“世界苗鄉、養心彭水”,綠色發展和綠色生活更加深入人心。二是挖掘傳承傳統文化。深入挖掘和傳承苗族文化、鹽丹文化、黔中文化中蘊含的豐富生態文化內涵,一年一度的“中國烏江苗族踩花山節暨中國·彭水水上運動大賽”和渝東南生態民族旅游文化節成為傳承弘揚苗族生態文化的重要節賽品牌。三是積極樹立文明新風。開展移風易俗,積極培育綠色消費觀,大力提倡簡約適度、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深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中國夢”宣傳教育,開展“孝善立德”主題實踐活動,引導農民向上向善、孝老愛親、重義守信,使生態文明觀念深入人心、融入日常生活。
五、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讓生態文明建設步入制度化、法治化軌道。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只有實行最嚴格的制度、最嚴密的法治,才能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可靠保障。我們堅持以解決生態環境領域突出問題為導向,持續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健全完善制度機制,推動生態文明建設各項舉措落實到位、發揮作用。一是完善生態環保投入制度。加快完善多元化投入保障,落實生態補償機制,加大縱向和橫向生態補償力度,加快推進工業節水工程改造、企業燃煤鍋爐煤改清、規?;笄蒺B殖污染治理。積極推行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加強在線監測第三方運營日常監管,鄉鎮污水廠全部移交市環投公司統一運營。探索引進社會資本和民間資本,建立地方環?;?,有效化解第三方治理的資金瓶頸。二是完善生態文明監管體制。嚴格執行《重慶市工業項目環境準入規定(修訂)》及禁投清單要求,建設項目“環評”和“三同時”制度執行率達100%,切實從源頭控制污染。建立多部門聯動式環境執法機制,制定《彭水自治縣環境保護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銜接工作實施辦法》,認真做好環保公益訴訟工作,從嚴從重查處環境違法行為。三是完善生態環保責任追究制度。全面落實生態環境保護“黨政同責、一崗雙責”,制定《全縣生態文明建設與環境保護工作考核辦法》,嚴格落實領導干部生態文明建設責任制和領導干部環境保護終身問責追責機制,對工作不力、履職缺位,搞口號環保、數字環保,假治理、走過場的領導干部嚴肅問責、終身問責,以嚴肅追責問責倒逼責任落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