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黃土地上的綠色典范(外一篇)

2020-06-09 12:20:20董得紅
雪蓮 2020年5期

記得那是二十世紀六十年代末,我上了小學三年級。我們那時候不上幼兒園,也不上學前班,直到7歲時上小學一年級,7歲以前就在家里玩,有時家里沒人照看時就被大人們帶到勞動的田間地頭玩。5歲開始就幫大人們干農活,到田野拾糞、挖野菜是干得最多的活。不論春夏秋冬,早晨6點村東山坡木桿上的高音喇叭準時奏響《東方紅》樂曲,大人孩子都開始起床各干各的事兒。高音喇叭及時把新聞送向每個人的耳朵。那時從高音喇叭中經常聽到湟源縣和平公社小高陵人民戰天斗地學大寨,敢教日月換新天的新聞。1972年的夏夜,打麥場上放映電影《地道戰》,放映前加映了新聞簡報和《治山造林保水土》的記錄片,內容是經常在高音喇叭里聽到的小高陵人民戰天斗地,在干旱淺山上造出層層梯田,在梯田邊栽活了樹,讓那光禿禿的黃土山布滿了樹,黃色變成了綠色,創造出人間奇跡的故事。大人孩子們都看得特別仔細,其中的主題曲《小高陵人民多奇志》經常在高音喇叭里播放,天天在校園里唱,晚上在電影上又看又聽,顯得特別親切。加映結束后大隊長還用話筒講了組織村里干部參觀小高陵的情況和今后要學習小高陵的事。從此小高陵這個名字就在心里扎了根。“青海高原風光好,日月山下紅旗飄。人如海、歌如潮,揮銀鋤、志氣豪。勞動開創新天地,高山低頭河改道,小高陵人民多奇志,荒山禿嶺換新貌……”的歌聲一直在耳畔縈繞。

巧的是我長大后學了林業專業,在省林業部門工作,不時想起以前在故鄉田野里聽到和打麥場上電影里看到的小高陵人民修梯田、植樹造林的故事,一直想著有機會去看看小高陵。

2003年深秋的一天,我終于走進了湟源,走近了小高陵那片黃土高原上的綠色土地。湟源是一塊神奇的土地,是湟水河的源頭,卻是黃土高原的盡頭。不論在史料上,還是文學字眼上,湟源位于中國季風區與非季風區的分界線上,地處黃土高原與青藏高原的過渡區,是青海省內外流域的天然分界線,也是農耕文明與游牧文明的分界線。而最鮮明的大概要數黃土高原與青藏高原的過渡區,也就是說綿延千里的黃土高原到湟源,就走到了盡頭。

第一次仔細端詳湟源的山、湟源的地和水,湟源境內的黃土山是黃土高原的最東端,也是黃土高原海拔最高的地方。全縣1509平方公里的土地,分布在海拔2260~4898米之間,高差大,地貌包含川水、淺山和腦山,年平均降水量只有400毫米左右,川水地區有灌溉條件,腦山地區降水量大,氣候濕潤,植被蓋度大,生態條件較好,唯有淺山地區無灌溉條件,氣候干旱,植被稀疏,水土流失嚴重,許多山上的黃土已流失干凈,露出紅色的禿嶺,像一位佝僂著腰茍延殘喘的老人。而小高陵就地處典型的黃土高原上的淺山向腦山過渡區,位于日月山下,湟水河的源流藥水河畔。

走進小高陵,眼前的山嶺上樹木縱橫,層層梯田內金色麥田與遠處日月山上皚皚白雪構成了一幅深秋的油畫。這次來湟源主要任務是檢查驗收全縣當年造林任務完成情況。為了實現少年時代在故鄉打麥場上看小高陵紀錄片時的夢想,特意把檢查驗收任務安排在小高陵。

伴隨我們的小高陵人給我們講述了他們在歷屆村黨組織和村干部帶領下,大干苦干改變山河的故事。小高陵原名叫“小溝林”,和每一片昔日的黃土高原一樣,百十年以前,這里漫山遍野生長著茂密的森林。森林下的小溝里流淌著清潺潺的河水,河水中游動著小魚,河面上飛翔著野鴨,森林中不時地傳來野雞的鳴叫聲,山坡上出現成群的嘎啦雞。早晨或傍晚,三三兩兩的馬鹿和麝香到河邊吃水。后來,由于歷代統治者掠奪性的采伐,只采不育,加上戰亂中焚燒,大片森林慘遭破壞。失去森林庇護的“小溝林”變成了只有黃土的“小高陵”。

小高陵山高坡陡,溝豁縱橫,自然條件很差。“春天無雨難下種,夏天洪水遍地沖,秋收打碾一場空,愁吃愁穿難過冬。”是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的小高陵的生動寫照。全村總面積12.5平方公里,最低海拔2600米,而種莊稼的山坡地在2800~3200米,年降雨量只有400毫米左右。小高陵是一個地薄水缺、植被稀疏、風沙肆虐、災害頻仍的窮山村。

在沒有森林植被保護的干旱黃土山上種莊稼,沒有灌溉條件,莊稼種下去能否有收成,全看老天爺的臉色。人們盼望下雨又最害怕下雷暴雨。一場雷暴雨,密集的雨水就會沖垮農田,滾滾而來的洪水將莊稼和泥土一塊卷下山,洪水咆哮著沖進村莊,沖垮房屋。

在黃土山上失去森林的日子里,面對惡劣的自然環境,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們開始懷念森林,夢求綠色。特別是近60多年來,小高陵人為實現心中的綠色夢想在做著不懈的努力。1953年,小高陵村第一任黨支部書記陳世元走馬上任后,為了從根本上解決治山治水的問題,他提出在山上栽樹修梯田。

祖祖輩輩生活在小高陵的人都在思考著如何改變家鄉貧窮落后的面貌,但這干旱的黃土山上種樹能活嗎?一座又一座山,一畝又一畝地,這么聲勢浩大的工程,連肚子都吃不飽的小高陵人哪一年能干完?陳世元指著后陽坡峨堡嶺兩棵參天的楊樹說,只要在山坡上挖上魚鱗坑,把雨水都引進樹坑,就一定會活的。人們舉頭望著那兩棵掛滿紅布、被村人視為神樹的老楊樹,心里有了底。那兩棵楊樹栽在峨堡嶺的一塊洼地里,周圍的雨水都匯聚起來,滋潤著兩棵楊樹。

小高陵人開始了改造山河、戰天斗地的偉大實踐。村里組成了青年突擊隊,23歲的李積福被推薦為突擊隊隊長。青年突擊隊成為小高陵修梯田和造林大軍中的中堅力量。他們從后陽坡臥龍山的山腳下開始,早上7點就到山上,一鐵锨、一掊土,一直干到晚上8點多,餓了,啃幾口干饃接著干,每人每天挖六七十個魚鱗坑。從開春土地解凍開始干,一直到冬天挖不動了為止。整整挖下了用于植樹種草的22萬個魚鱗坑。

不曾想,一場從山頂順流而下的洪水席卷著黃土沖垮和淤滿了魚鱗坑,讓所有的辛勞付諸東流。失敗考量并淬生著小高陵人的發展智慧與理性光芒——“必須從山頂治理開始,魚鱗坑改修成水平梯臺,自上而下在坡地上分段沿等高線建造階梯式農田,農田邊上營造水土保持林,喬灌草一齊上。”就在小高陵人思考著如何重新安排治理荒山的時候,從外面傳來山西省昔陽縣大寨公社大寨大隊的社員們在荒山野嶺上打石筑壩、填土造田、整平土地,使糧食畝產增長了7倍的消息。大寨人最初修筑的梯田一次次被洪水沖垮,但是大寨人毫不灰心、氣餒,又一次次地重新修起來。不分冬寒夏暑,全村男女勞力齊上陣,硬是靠人力把荒山改造成了旱澇保收的“大寨田”。

大寨人苦戰巧干的做法和精神給了小高陵人很多的啟示和鼓勵,開荒地、修梯田的信念更加堅定了。痛定思痛,經過深思熟慮后,決定吸取經驗教訓,從山頂開始治理和造林。黨支部一班人在各級黨委和政府的支持與鼓勵下,又開始了改變山河的行動,12個生產隊齊上陣、全鄉群眾大會戰,采取常年專業隊與農閑突擊隊相結合的方法,一溝一坡、一山一梁,分片治理。

1969年,昔日的青年突擊隊隊長李積福擔任小高陵大隊大隊長,把治理荒山的任務接過來繼續干。責任在肩,使命在心,天蒙蒙亮,李積福就帶著村民上了山,星星眨眼再收工。修水平梯田需要把握水準,田面高度要一致才不至于跑水和積水,沒有技術人員,更沒有測量工具,李積福就拿土辦法確定水平線:用眼睛當水準儀,用鐵锨做標尺。在李積福的帶領下,小高陵人以大寨為榜樣,山坡上、田地里人頭攢動,挖土、筑田、放水、背灰……一溝一坡、一山一梁地分片治理,用雙手一鐵锨一鐵锨、一背篼一背篼開挖梯田,將三條溝、八座山、十五面坡修成了梯田,使絕大部分的水土流失地得以治理;興修渠道三條、小型水庫兩座、水輪泵站一座,把水引向山頂。苦戰七年,開墾梯田7200畝,植樹16萬株,全村人均有了兩畝以上的旱澇保收田,生產能力得到進一步提升,生態環境得到治理,實現了水不下山、泥不出溝。荒山荒坡的治理由單一走向山、水、林、田、路綜合治理,原來的旱地全部變成了水澆地,畝產由旱地時的二三百斤猛增到700多斤。

如今60多年過去,當年治山治水、修建梯田、植樹造林的基本建設為今天小高陵的農業穩產豐產、物質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同時,當年優良的艱苦奮斗傳統和苦干實干的工作作風代代延續、薪火相傳,使得小高陵村始終保持著風氣正、干勁足的精神面貌。那一棵棵于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造下的白楊樹,似堅毅沉默的士兵堅守著這片土地。

2019年的盛夏,再次走進小高陵,比起16年前第一次走進小高陵,綠色又增加了很多,千畝產業林帶上的苗木在微風中泛著碧浪,山陵青翠、碧水潺潺。在田園牧歌般的村莊里,一條條水泥路寬闊整潔,黃墻紅瓦的新房依次排開,新建和改造的村莊整潔劃一。新農村掩映在一片片綠林中。小高陵精神展館內栩栩如生的雕塑、彌足珍貴的圖片資料和一件件歷經滄桑的實物歷歷在目。當年在故鄉打麥場上看過的《治山造林保水土》紀錄片又出現在眼前,耳畔又響起那熟悉的《小高陵人民多奇志》的旋律。圖片、紀錄片和實物重現了60多年前小高陵人自力更生、戰天斗地、治山治水的情景,珍貴的歷史畫面讓人熱血沸騰。小高陵梯田作為農業學大寨的典型,被列為湟源縣第三次全國不可移動文物普查新發現,2013年被省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走出村莊時已臨近中午,開始“咕咕”叫的肚子督促我再一次來到日月山下109 國道旁那熟悉的“小高陵排骨面片”店。30多年來,每次翻越日月山去青南,都要在這里吃一碗小高陵排骨面,也親眼看到這里的飯館由最初的一兩家發展到今天的七十多家。

回望小高陵人走過的60多年艱苦奮斗,改變山河面貌的歷史,一把黃土在這里沉淀了厚重的關于梯田、樹木和綠色的故事,更衍生出“敢為人先、實干善成”的小高陵精神。小高陵精神已作為新時代青海精神在湟源的具體實踐中得到不斷豐富和完善,逐步內化為全縣干部群眾干事創業的具體行動,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激發更加強大的精神動力。

杜鵑和石林

寶庫是大通回族土族自治縣一個鄉的名字,也是一個林區的名字,同時也是一個風景名勝區的名字。

我們沿著古“絲綢之路”去看看寶庫峽的森林和石林景色。

離開西寧走完寧大高速,可連接到國道G227線,也叫寧張公路。寧張公路為古代“絲綢之路”南線的一段,是青海東部通往甘肅河西走廊的一條捷徑,翻越達坂山,橫穿祁連山腹地,到達甘肅省張掖市,在歷代軍事上發揮過重要作用,現在為發展森林旅游業發揮著重要作用。

離開大通縣城沿寧張公路走,就進了寶庫的天然林區。這片林區已于2013年成為大通北川河源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一部分。自然保護區與大通國家森林公園的察汗河景區相連。寶庫兩字在《大通縣志》中稱為“撥科”。過去把寶庫溝叫“撥科溝” “撥科”原為少數民族詞匯,為何族語言,何意?已無法考證。也許這里有眾多的樹木和野生動物之故,近代人把“撥科”演繹為“寶庫”,與今天人們所說的“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一脈相承。

寶庫天然林區雄踞于達坂山南麓,寧張公路和湍急南下的寶庫河緊緊地夾在連綿逶迤的山巒中間,形成了東西長約一百余公里的寶庫峽谷。在藍色的天空下,那幽長深邃的峽谷兩岸,山頂上是犬牙交錯、奇形怪狀的石峰,從山頭到溝底,都是郁郁蔥蔥的森林,森林之上是肥美鮮嫩的草原。成群的牦牛自由自在地在草地上吃草、行走。還有數不清的羊群像一片片白云慢慢的向山坡上游動。溝溪邊正在開放的藍色的報春花、馬蓮花和紫紅的馬先蒿占據你的心靈,引起你的遐思。從路邊望去,那山峰、草原、森林和河流猶如潑灑在一卷巨幅的高原風景畫上的淡淡的水墨畫。

大自然對寶庫峽做了巧奪天工的安排。遠看山峰參差錯落,層層疊疊,千姿百態。這些奇特的山巒奇石有的如睡佛,有的酷似海龜望月、玉兔盜仙草、童子拜佛、猴子觀月,有的叫駱駝峰、獅子嶺,還有的叫斜塔東傾、海螺石、萬水千山、唐僧誦經和將軍巖,給人以活靈活現,美不勝收的感覺。

這里的溝壑峽谷一個套著一個,姿態奇特,恰似造型藝術家們獨具匠心的雕塑。在陡峭的石峰下是大片的天然草原和林帶,草原與林帶又依自己的個性分布,山的陽坡是大片的草原,陰坡是成片的杜鵑林,不同的杜鵑分別占據不同的位置,不同種的杜鵑體現出不同的形狀、花色和香味。在最上層的石峰或流巖腳下,是枝高花大葉也大的大葉杜鵑,河湟人叫冬青,也有去過內地見過南方琵琶樹的說冬青酷似南方的枇杷,有的人隨著叫枇杷。在植物學上,冬青叫隴蜀杜鵑,因植物學家最早在甘肅和四川發現這種杜鵑,故用隴蜀命名。

隴蜀杜鵑高達2.5米到3米,葉大且厚硬,5片素白而基部略帶粉紅的花冠簇擁著粉紅色的花蕊呈鐘狀鑲嵌在枝葉旁,花冠達4厘米,在高原杜鵑花中是最艷麗的。隴蜀杜鵑通常生長在森林最上線的喬木糙皮花林冠下,逐步過渡到杜鵑純林,也有時與百里香杜鵑、頭花杜鵑混生在一起,共同形成一個千姿百態的杜鵑花世界。由于高原氣候冷涼,隴蜀杜鵑花的開放速度很慢,不同開花期體現不同的顏色,含苞待放的花蕾體現淡紅,似蕾似花時體現淡黃,盛開時體現潔白,偶爾有的在白色花瓣上星星點點地灑著幾滴淡紅,因此一株杜鵑叢中能長出淡紅、淡黃、雪白等多種色彩的花朵。一朵朵小花好像精致的小漏斗,張口朝天,既像在接受來自天庭的甘露,又像在高唱著生命的頌歌。幾個小漏斗聚在一起形成一個花簇,遠遠望去就好像一把把張開在綠葉中的小花傘。

大葉的隴蜀杜鵑帶下是百里香杜鵑,也就是河湟人常說的香柴。在寶庫峽的每條溝系中,在海拔3100~4500米的山地陰坡都有百里香杜鵑的艷姿,在高寒環境下,植株低矮,1米左右的個頭整齊密集排列,把整個山坡遮蓋得嚴嚴實實,一望無際,形成杜鵑花海。四季不落的綠葉和灰綠色枝條散發著獨特的芳香。

百里香杜鵑枝小、葉小花也小,卻是枝密、葉密花也密。每棵都由10多株一米左右的枝條組成一叢,叢與叢緊密相連,布滿整個山坡,組成百里香杜鵑純林,偶爾也點綴著幾叢山生柳或河湟人稱為浪麻的鬼箭錦雞兒,在杜鵑花開的日子里,用淡紫紅色的花朵和一身細廋而堅硬的刺護衛著杜鵑花。百里香杜鵑枝條纖細,仔細看枝條上布滿鱗片,葉片革質較硬,兩面也布滿銀白色的鱗片,開花季節紫藍色的花朵布滿枝頭,從山坡根逐漸向上開放,花期持續月余。百里香杜鵑和隴蜀杜鵑在青海高原相依相存,從河湟谷地到青南高原的林區,都有分布,在高寒而濕冷的陰坡、半陰坡,青海云杉等喬木樹種已不能生長,百里香杜鵑就適應嚴酷的環境生存下來,而隴蜀杜鵑把海拔低一些的山坡讓給百里香杜鵑,自己占據海拔更高、土層更瘠薄的地方安家。百里香杜鵑雖然生存環境優于隴蜀杜鵑,但在缺吃少煨的年代,就會給自己帶來滅頂之災。還沒長到開花的年齡,就會被人們砍去做燃料。在煤和天然氣還沒有走進農村的年代,林區周邊農民做飯和冬季取暖的燃料主要靠林區的灌木。百里香杜鵑因易燃火頭又帶有濃烈的芳香,深得砍柴者的青睞,也得了個香柴的美名。植物學家更不示弱,給了個百里香杜鵑的學名。

和百里香杜鵑一塊分布的還有頭花杜鵑和烈香杜鵑。頭花杜鵑長相、花朵和習性與百里香杜鵑很相似,若單獨看到一片頭花杜鵑,都會以為是百里香杜鵑。在植物學家眼里,兩者還是有明顯區別,頭花杜鵑葉片略大于百里香杜鵑,最明顯的是開花時頭花杜鵑在枝條頂端由5~8朵花組成頭狀花序,而百里香杜鵑在枝條頂端開著一朵或2朵花。

烈香杜鵑時常三三兩兩地夾雜在百里香杜鵑和頭花杜鵑之間,有著杜鵑特有的常綠而革質較堅硬的葉片,葉片比百里香杜鵑和頭花杜鵑的大一些,呈寬橢圓形。最明顯的標志是老枝干呈白色,嫩枝條為淡黃色,開花季節枝條頂端許多淡黃色的狹筒形花朵密集在一起,花朵散發出濃烈的香味。

每到盛夏季節,山坡上自下而上紫藍色的頭花杜鵑、千里香杜鵑,淡黃綠色的烈香杜鵑,純白或粉紅色的隴蜀杜鵑依次盛開,一簇簇、一片片花如火似雪,形成一個色彩各異的花帶,持續月余,姹紫嫣紅,沁香宜人。

在杜鵑的芳香中漫步,不留意會從腳下飛起幾只環頸雉,驚得游人驚叫起來。環頸雉是河湟山地和叢林中常見的野鳥,人們習慣叫野雞。明顯的特征是頸部下方有一圈顯著白色環紋,因而得名。雄雌環頸雉羽毛有明顯的差異。雄鳥身體披金掛彩,滿身點綴著發光羽毛,色彩艷麗,尾長而尖。相比雄鳥,雌鳥形小而色暗淡,尾巴也短。如果你能到達那山峰之巔,就會看到成群的雪雞在石峰邊覓食嫩草芽或張開翅膀曬太陽。雪雞的顏色與周圍石峰的顏色十分相似,若不走到跟前驚飛,是看不到雪雞的。站在馬路邊仔細觀察,會看到三三兩兩的或成群的巖羊在山坡上食草或互相追逐。

寶庫峽中陰陽坡的植被有著明顯的差異,這是不同植物的習性決定的。陰坡生長的是喜歡耐陰的樹木和灌木。杜鵑林的下方大部是糙皮樺,青海人也叫紫樺,因樹皮粗糙又呈紫色而得名。糙皮樺喜歡高寒陰濕的環境,多與杜鵑混生,桿形不良,多分杈,在喬木中是分布最高的樹種,在保持水土和涵養水源中有重要作用。糙皮樺林帶下是高大端直的青海云杉林。在半陰坡有青皮綠枝的山楊,枝杈繁多的白樺或獨立生長的紅樺。仔細看去,山坡上分杈的白樺比紅樺多,這也與兩種樺樹不同的習性有關系。白樺被砍伐后會從根部萌蘗出許多新枝長大成林,肩擦著肩,手攀著手,像親親熱熱的一家人,組成一個生機盎然、興旺發達的大群體。而性格孤僻的紅樺沒有這個功能。

在陽坡和半陽坡,不同的灌木用各自獨特的植物形態和生物習性點綴著山坡。秦嶺小蘗、鮮黃小蘗、直穗小蘗、匙葉小蘗等多種被青海人統稱為黃刺的多種小蘗根據自己的習性有的分布在祁連圓柏林冠下,有的獨自成林,獨占一片山坡形成自己的世界,春天最早帶來綠色,夏日里金黃色的小花布滿枝頭,秋日里與秋霜一起把山林染得火紅,給游人帶來一個滿山紅葉映彩霞的世界;薔薇科的植物種類最多,花色各異,各類繡線菊和珍珠梅在夏日里溫暖的陽光下,悠閑地露出米黃色、珍珠狀的小花。花楸露出高高的額頭,開出梨花一樣芬芳的白花,向往著山林外的世界。峨嵋薔薇、秦嶺薔薇等野薔薇花們在林中微風的搖拽下,晃著紫紅色的腦袋,希望能得到人們的青睞,走出深山老林,在人間擁有像月季、玫瑰一樣的地位。只有杜鵑花挺立在高高的山巔,驕傲得像個公主,有時也免不了落下幾滴孤芳自賞的傷心淚。森林中分布著豐富的藥用植物,種類達346種,主要有黃芪、川赤芍、蓁艽、柴胡、防風、大頭羌活、車前子、藏茵陳、大黃、黨參等,在高寒灌木林上方的高山草甸中偶爾能看到珍貴的冬蟲夏草。

綠色的林海邊金黃色的油菜地仿佛給綠色的地毯鑲上了金邊,在夏日高原陽光的照耀下泛著耀眼的光芒。寶庫河像一條玉帶環山而行,盤繞在狹長而青翠的兩山之間,蜿蜒地向東流去,河流兩岸綠樹田野簇擁,河面寬闊,河水清澈見底,河上那盤轉悠了上百年的水磨像一位飽經風霜的老人,佝僂著腰在向游人訴說著山林中曾經發生過的故事。遙望綠色山洼中炊煙四起的農家土莊廓,使人深深感受到“古樹高低層,斜陽遠近山,林梢煙似帶,村外水如環”的景象。山林、田野、村舍和溪流呈現出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柔美樂章。溝溪邊正在開放的藍色的報春花、馬蓮花和紫紅的馬先蒿占據你的心靈,引起你的遐思。

不知不覺已快走到寶庫峽的盡頭,山上的喬木不見了,在綠色的草原上偶爾能看到一叢叢的金露梅。抬頭遠望,山坡上突然出現一片高大而密集的石林群。石林所在的那座山叫月牙山。月牙山下的村莊叫巴彥村,那片石林自然叫巴彥石林。石林的面積只有一平方公里,卻怪石林立,巨石相疊,具有很高的觀賞價值。從山腳下遠望石林,給人一種地老天荒的感覺,又宛如一座石林博物館。

古老的石頭變化出各種惟妙惟肖的形態,千姿百態,巍然屹立,讓走近它的人去任意想象,有的好幾塊不同形狀的巨石疊磊在一起,猶如一個大力士的杰作;有的四四方方平平坦坦,酷似大床,走到近前就想上去好好睡一覺; 有的如巨型鍋灶,抓一把身邊的鞭麻點燃就可烹煮出香噴噴的羊肉手抓;有的猶如情侶背倚著背,小憩細語;有的猶如雄獅昂首俯視遠山;有的猶如古城堡,仔細看城堡中有人有動物;有的像書架上斜擺的古書;有的像剛出爐的面包,摸上去還有余熱;有的像雨后剛從地里冒出的蘑菇,表面上還留有露珠;還有的酷似人體的某些器官。

每塊巨石旁都被野生的灌木或草花擁簇著,無邊的野花裝飾著石頭的容顏,使大山顯得既清麗又巍峨。大片正在開放的金露梅,給布滿褐色石頭的山坡抹上一層嬌黃。金露梅腳下是一朵朵天藍色的龍膽花和一簇簇鮮黃的長管馬先蒿。在黃紅之間。密集地開放著白色的頭花蓼,藍色的龍膽和藍花翠雀,風從遠處山峰吹來,順著山坡向山下吹去。當風拂過時,會送來一陣陣花香的氣味。

看山上的石林看累了,山溝里一汪清粼粼的泉水引得游人來到水邊,把手伸進水里撩撥,水竟然是熱的。原來這是一個水溫達攝氏50度的溫泉。泉眼冒著氣泡,噴涌不息。掬一捧送進嘴里,清澈透明的泉水,溫中帶甘。據說溫泉水能醫治多種疾病。在溫泉里泡著腳,舉頭回望山上的石林,綿延的石林在夕陽映照下顯得更加雄偉壯麗,讓人流連忘返。

【作者簡介】董得紅,高級工程師,青海省作家協會會員。作品散見于《青海日報》 《青海湖》 《雪蓮》《森林與人類》《中國土族》等。出版散文集《行走在江河源》 《江河源拾韻》 《綠意柴達木》和《江河源隨筆》等。獲得第八屆青海文學藝術獎等獎項。

主站蜘蛛池模板: 欧美日韩精品综合在线一区| 99精品热视频这里只有精品7| 欧美色视频在线| 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区| A级毛片无码久久精品免费| 国产成人精品高清在线| 婷婷亚洲最大| 国产香蕉97碰碰视频VA碰碰看| 成人亚洲天堂| 又爽又黄又无遮挡网站| 亚洲人成成无码网WWW| 亚洲无码视频图片| 国产成人1024精品| 国产成人乱无码视频| 国产97视频在线| 亚洲黄色激情网站| 亚洲国产成熟视频在线多多| 欧美一区国产| 人妻无码一区二区视频| 国产精品v欧美| 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电影| 在线观看国产黄色| 97人人模人人爽人人喊小说| 日韩123欧美字幕| 伊人精品成人久久综合| 在线观看免费人成视频色快速| 99精品福利视频| 久久精品国产精品一区二区| 国产乱人伦精品一区二区| 亚洲AⅤ无码国产精品| 国产在线自揄拍揄视频网站| 99久久国产综合精品女同| 国产XXXX做受性欧美88| 天堂在线www网亚洲| 国产午夜无码片在线观看网站| 国产成人无码AV在线播放动漫| 国产亚洲精久久久久久无码AV|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国产精华液| 国产国模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凹凸国产分类在线观看| 国产特级毛片aaaaaa| 国产精品浪潮Av| 免费在线一区| 成人在线第一页| 久久视精品| 亚洲swag精品自拍一区| 波多野结衣一区二区三区四区视频 | 国产精品亚洲五月天高清| 亚洲国产AV无码综合原创| 国内精品免费| 亚洲国产成人超福利久久精品| 精品欧美日韩国产日漫一区不卡| 久久婷婷六月| 老色鬼欧美精品| 国产成人毛片| 色老二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日韩123欧美字幕| 久久影院一区二区h| 国产成人高清亚洲一区久久| 精品国产中文一级毛片在线看| 亚洲视频在线网| 亚洲天堂日韩av电影| 国产免费羞羞视频| 欧美第二区| 成人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永久免费嫩草研究院| 全部免费毛片免费播放 | 国产91无毒不卡在线观看| 国产在线自揄拍揄视频网站| 国产精品99久久久| 在线观看视频一区二区| 日本午夜三级| 免费jjzz在在线播放国产| 国产极品嫩模在线观看91| 91福利免费| 国产主播福利在线观看| 欧美日韩国产成人高清视频| 日韩福利视频导航| 狠狠色噜噜狠狠狠狠奇米777| 露脸真实国语乱在线观看| 成人午夜视频免费看欧美| 国产本道久久一区二区三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