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義鵬
摘要:新時代生態文明思想是對馬克思主義生態哲學思想的繼承與發展,是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實踐有機結合的理論結晶,它是在人與自然的關系層面上,提出的人對自然的能動改造的科學分析和指導。自資本主義工業革命以來,生產力水平不斷發展提高,但是全球范圍內的生態環境問題愈演愈烈。馬克思主義深刻揭示出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和資本主義制度是人與自然關系異化的根源所在。馬克思主義明確指出,要正確認識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準確把握自然與社會的發展方向,并將二者有機統一起來,這樣才能根本遏制住全球性的環境問題。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正是把馬克思主義生態哲學同中國具體生態環境實際相結合,堅持走可持續發展道路,尊重自然規律,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處,讓每一個社會個體都參與到生態文明建設中來。
關鍵詞:內涵 本質 建設
一、馬克思主義生態哲學思想的內涵
馬克思主義生態哲學思想伴隨著辯證唯物主義思想體系發展而發展,在對于人與自然的關系的問題上,馬克思于實踐唯物主義的基礎之上,分別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德意志意識形態》以及《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之中,進行了辯證的分析和討論,并且深刻揭示出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和資本主義制度是人與自然關系異化的根源所在,人與自然的關系歸根到底由人的實踐決定的。在馬克思的這些人與自然問題的論述中,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它的生態哲學思想的基礎、萌發和最終形成。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馬克思首次建立起了實踐和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人和自然的關系要通過人的實踐活動、生產活動來調節,環境對人的影響通過實踐表現出來,人對自然的改造又要依靠于實踐活動。
馬克思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提出人與自然的關系要從實踐層面去理解。而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他指出人改造環境,環境也創造人的認識,進一步揭示了人與自然的辯證統一關系。馬克思主義生態哲學的核心落實在了人與自然的關系問題上,遵從自然辯證法,簡要概括為對立統一。人既是自然的產物,卻又獨立于自然而存在,有改造自然的能動性。人雖然是自然不可分離的一部分,但是與自然的對立關系一直存在,這種對立是人在對自然進行對象化改造的過程中同時對于自然和改造自然這一過程的異化。對自然本身,人在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往往在對改造的能動性上欠缺良好把握,“蜀山兀,阿房出。”這句話雖然帶有文學性的夸張成分,但是可以明確的是,古代興修宮室殿宇,對于周邊環境尤其是林木的破壞程度是極大的,黃河的多次泛濫,也是人們不注意河水流域生態環境保護而造成的。對自然的開發利用最終走向濫加破壞。改造自然這一過程,本身是一種人能動性力量的自我確證的過程,但是人的自我確證卻導致了對生態環境的損害。進入工業文明以來,這種人與自然的對立嚴重加深,突出表現在工業生產和生態文明建設這兩種需求的沖突上。一方面,人需要進步的科技來擴充自己的生產力來滿足先進的生產關系;另一方面,人的生存依舊需要依靠生態環境的支撐,再發達的生產力也不能使人脫離自然。深究其中,這種沖突的根本在于資本主義制度與良好生態環境的矛盾。
二、馬克思主義對資本主義生態危機本質的揭示
生態危機的產生源于資本主義自身。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損害了農業的有機發展,馬克思認為“資本主義大工業使人以衣食形態消費掉的土地的組成部分不能回到土地。”對土地的兼并和掠奪在多個歷史階段都普遍存在,但在資本主義社會,對土地的濫墾濫用更加不加以節制,原本的土地農業有機發展規律被資本家們為了無限制地追求利潤而打破,對于資本物質利益的追求貫穿于資本主義社會農業生產之中,但卻對于土地的可持續發展視而不見,肥力下降,水土流失,資本主義對土地,對農業的破壞也延伸到對于農村社會的破壞,并最終從單純地對土地,對農業資源的掠奪過渡到對于農業人口和農村人民的占有。
資本主義固有矛盾導致了生態危機,馬克思主義深刻揭露了持有社會大部分資產的資本家工廠主們所追求的資本占有、資本運轉其本質都是私有的,個人的,這與社會整體性發展是根本矛盾的,因此想要追求一個整體協調發展、持續良好運行的社會,就必須要解決資本主義根本矛盾,但這在資本主義社會又是絕不可能的。資本主義運行體制對于整體社會的經濟發展的影響是對人的第一次破壞,而尤其延伸出來的對于生態環境的破壞則是對人的第二次破壞。資本主義制度將在這種對人的雙重破壞下加深生態危機,持續的資本擴張帶來無盡的生態環境掠奪,自然異化不斷加深,人和自然將不得不被迫承受資本主義制度帶來的惡果。資本主義在于制度上有著嚴重缺陷,矛盾激化和最終毀滅都是難以避免的。
馬克思以人類勞動為基礎,第一次把社會經濟和生態自然相結合,確立了人與自然之間的相互統一、相互作用的原則。人與自然之間的物質轉換,不僅具有自然生態環境的規定性,而且具有社會經濟決定性。可見,人與自然的關系歸根到底是由人的勞動決定的。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是人與自然相統一的表現形式和關鍵,早在戰國時期,孟子就曾提出:“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數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谷與魚鱉不可勝食,材木不可勝用,是使民養生喪死無憾也。”這雖然根本上說是一項經濟主張,但當中包含保護生態環境的思想;曾子也曾在《禮記·祭儀》中發揮孔子生態保護的思想:“樹木以時伐焉,禽獸以時殺焉”。可見,在中國古代就蘊含著強調妥善處理人與自然關系、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思想。馬克思指出:“在勞動時個人活動完全是自然的,精神的和社會的差別表現出來。”只有在人與自然的關系層面上去理解自然,才能真正把握自然與人的相互統一。
三、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永遠在路上
新時代生態文明思想正是在這樣一種人與自然的關系層面上提出的對自然的分析、對人對自然的能動改造的分析和指導。它是由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實踐同馬克思生態哲學理論的有機結合。新時代生態文明思想不能只停留在方法論階段,更要成為一種世界觀,將人類和生態有機結合為一種共同體,這是新時代生態文明思想的生態世界觀的核心。我們不僅要追求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更要努力建設人類——自然命運共同體。正確認識與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 必須正確認識與處理人與人的關系, 只有人與人的關系達到一種文明進步的狀態, 人與自然的關系也才能達到一種文明進步的狀態。全體人類是一個命運共同體,人與自然更是一個命運共同體,后者是前者的基礎和保障,一榮俱榮,一損俱損。
馬克思主義生態辯證法要求我們用辯證的方法看待人與自然的關系、處理生態環境問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不論是自然環境還是人類社會文明中,都存在著大大小小的矛盾,事物矛盾雙方的統一與斗爭,推動著事物向前發展,在新時代生態文明思想中,著重強調運用矛盾分析法,去尋找生態文明建設中的主要問題,去把握自然與社會經濟之間關系的主要矛盾。所有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在現代化、工業化道路上都不可避免地遭遇生態環境問題,并且他們無一例外,都采取“先污染,后治理”的方法,這就導致后繼發展中國家也在處理生態環境問題時有樣學樣,最終也走上了一條不可持續發展的老路。追根溯源,這是因為造成人與自然關系出現異化的根本原因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馬克思認為,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是生態危機出現形成的根本原因。
生產應當是有序的,而不是無序的;人與自然的關系應當是和諧統一的,而不是割裂分離的。新時代生態文明思想從生態辯證法入手,給全球性的環境治理問題這樣一個似乎無法解決的死結提供了中國方案。矛盾存在具有普遍性,全球性的生態問題是全人類社會共有的;矛盾更具有特殊性,中國的生態環境治理不能走封閉僵化的老路。“我們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 經濟與社會的和諧, 通俗地講, 就是既要綠水青山, 又要金山銀山。”“兩山論”就是這樣一個中國方案,生態環境的保護與社會經濟發展并不是二元對立的,而是辯證統一的;人類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和自然規律的遵循也不是割裂的對立的,而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我們要走綠色發展道路, 讓資源節約、環境友好成為主流的生產生活方式。”要堅持走綠色發展之路,更要走好綠色發展道路,積極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
“人類尊重自然就是尊重自己的生存環境,人類善待自然就是善待人類自身。”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要把馬克思主義生態哲學同中國具體生態環境情況有機結合,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堅持走可持續發展道路,在尊重自然規律的前提下,借助綠色科技這一助力,優化資源配置,以高資源利用率水平實現自然生產力和社會經濟生產力的共同發展。馬克思指出:“自然規律是不可能取消的。在不同的歷史條件下能夠發生變化的只有這些規律借以實現的形式。”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也只有在尊重自然規律、堅持可持續發展的道路上,才能卓有成效,讓每一個社會個體都參與到生態文明建設中來,正確引導輿論導向,充分發揮每一個公民在生態環境保護、生態文明建設中的作用,秉持自然和經濟、社會相輔相成,培育綠色生態的生活方式,讓新時代生態世界觀深入人心,將新時代生態文明思想所倡導的資源合理利用、生態環境友好的價值觀外化,使之成為每個個體的行為活動,共同助力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共創和諧美好家園。
參考文獻:
[1]許經勇.馬克思生態經濟理論與當代中國實踐[J].當代經濟研究:2008(9)
[2]習近平:之江新語[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
[3]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習近平關于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論述摘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 2017.
[4]杜秀娟.馬克思主義生態哲學思想歷史發展研究[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22
[5]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