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梅
各省、區、市及縣政府為了推動當地工業實體經濟高質量快速發展,近幾年陸續出臺了當年新投資設備的激勵政策和具體獎勵配套細則。為了規范涉及機器設備補貼財政資金的申請、發放和監督,各級審計部門或財政部門相繼委托會計師事務所對機器設備財政獎補資金的合法性、合規性進行審計。筆者近幾年作為合伙人參與了許多機器設備財政獎補資金項目的審計,發現了一些實務中不常見的審計案例。本文分析了機器設備財政獎補資金專項審計風險類型,初步研究了應對上述審計風險采用的審計策略及履行的審計程序,以達到控制和降低此類專項審計風險的目的。
1.各級政府下達獎補文件及具體實施細則概念不清楚
在對**縣設備獎補審計時,提供的相關文件中規定:“生產性新設備投入超300萬元以上,按生產性新設備投入總額的10%予以補助,單臺數控設備價格超20萬元的,按單臺設備價格的10%予以補助……”。文件中的設備投入金額300萬元和設備價格20萬元沒有明確是否包含增值稅。在審計時從考慮風險的角度出發認為計算投入總額時可以包含增值稅,計算財政資金獎補時應該以不含增值稅的金額為基數,理由有兩個:一是自從1998年價稅分離后,設備的成本不含進項稅金,同樣折舊按不含稅為基數計提;二是如果補貼的基數包含進項稅金,那么進項稅金再補10%財政資金獎勵從稅法法理上講不通。上面是舉個例子,類似的問題較多,提供給注冊會計師的相關文件依據不充分,執行有難度。
2.申報補貼的機器設備采購于成立不久的公司(或商貿公司)
在實務中發現申報補貼的許多設備供應商為剛成立不久的公司,而且大部分還是商貿公司,比如:在對**市高新區機器設備財政獎補資金審計時,文件規定新設備才符合申請補貼的要求之一。被審計單位提供了支付機器設備的的銀行支付流水、每臺機器設備的發票、設備采購合同和驗收單,同時審計人員發函給供應商詢問采購金額和支付情況,回函一致。執行的審計程序和取得的審計證據均未發現異常,但是審計人員經對供應商背景分析后提出了職業疑問:(1)開票單位(供應商)與設備銘牌上的生產廠商不一致,不從生產設備的廠商購買國產機器設備顯然沒有合理的商業目的;(2)供應商經營范圍中沒有機器設備制造這項,假設可以生產,短時間內也不可能生產出申報補貼的機器設備。從以上兩點分析后高度懷疑供應商為關聯方,此交易有可能是非正常交易,申報的價格有可能不公允。
3.設備外表翻新及銘牌做假,以舊充新申報補貼
這種運作造假的模式比較常見,比如,****高新區M公司申報獎補的機器設備共120臺,申報明細表注明生產日期均為近期購進的設備,并提供了增值稅發票,均為近期開具。根據****高新區公布的設備補貼政策,設備必須為新投入的全新設備(其他條件略)。在審計過程中盤點設備數量,與申報表中信息一致,但在現場存在兩個疑問:(1)50%以上的設備供應商系蘇州N公司;(2)審計人員無意中發現一臺發動機上標牌上的生產日期是8年前。經過審計核實取得相關證據后確認,供應商之一蘇州N公司為M公司的關聯方,是和申報單位生產同類型產品的公司,將蘇州N公司的舊設備全部拆除后運到位于****高新區的M公司,設備外表翻新及銘牌做假,高價以舊充新出售給M公司,M公司連同其他新購進的設備一起申報設備財政獎補。
4.申報審核完成后,申報單位將設備發票退回原開票單位
在做設備獎補資金審計時,一般會要求申報單位提供復印件,審計人員與原件核對后作個記錄,不會再第二次讓申報單位提供發票原件。比如:**市**高新區A公司于2018年1月10日為基準日申請設備專項補貼,申報值合計1752.88萬元,審計人員于2018年1月中旬進被審計單位履行相關審計程序。3月份申報單位申報第二批設備獎補資金,第一批設備已申報審計,由于已申報設備沒有記號標記,第一批和第二批已無法分清,所以審計人員連同第一批設備又重新盤點并和發票再次一一核對,發現第一批其中98張發票(總額578萬元)原件已無法再提供。
5.申報單位用租賃設備申報財政獎補資金
在實務中發現大量申報獎補的設備未安裝或雖安裝但未生產,經核實產權不屬于申報企業。比如,B企業當地政府相關文件要求付款進度80%以上,是否取得發票沒有要求。B企業申報補貼的設備許多不能提供發票,B企業解釋沒有付完全部貨款,對方尚未開具發票,提供部分設備的銀行流水還有部分設備提供了紙質銀行承兌匯票支付的證明。經核實后確認沒有安裝的也沒有投入生產的那部分設備為租來的,申報單位想以查不出流水軌跡的紙質銀行承兌匯票蒙混過關。
6.補貼項目涉及跨專業方面的認定,注冊會計師專業勝任能力不夠
在各地出臺的文件中有許多跨行業的指標和專業術語,注冊會計師無法理解,專業勝任能力不夠,給審計帶來了難度。比如:對年內設備投資額**萬元以上“機器換人、智能升級”,達到自動化及以上程度的項目,按**補助;經認定,對采用多關節工業機器人實施“機器換人”項目,按**補助(其他要求省略)。
7.進口設備采購于國內非授權的代理公司
進口設備不是采購于國內的授權經銷商或從國外原廠采購,而是采購于國外的非原廠或國內非授權的代理公司,如果沒有合理的商業目的,有理由懷疑代理公司是否為申報單位的關聯公司。
8.申報單位混淆融資租賃和經營租賃設備,以經營租賃設備申報獎補
許多地方政府文件規定融資租賃設備在財政資金獎補范圍內,有部分申報單位提供融資租賃的合同,設備實質是經營租賃性質,有意混淆融資租賃和經營租賃設備來申報獎補資金。
9.其他發現的問題
將不屬于機器設備補貼范圍的申報在其中,比如:各種類型的模具、專門用于環保方面的設備(按各級文件規定是補貼范圍只包括直接用于生產的設備)、低值易耗品等。

申報單位在利益驅動下種種不當行為給設備獎補專項審計帶來了各種審計風險,結合實務中遇到的各種案例,分析采取哪些審計策略和實施什么樣的審計程序去應對上述審計風險。
在審計時經常會遇到具體實施細則概念不清楚或無法執行等類似問題,建議提請委托方組織起草出臺文件的主管部門和財政審計等部門會辦文件中的不明確事項或指標,形成會辦意見并出具會辦意見或紀要。審計時將此會辦意見或紀要增加到審計報告中的審計依據段中,這樣一是增加審計依據和降低審計風險,二是來年地方政府修改相關獎補文件時有依據。
1.核實設備的供應商是否為申報單位的關聯方
根據合同或發票上的供應商名稱,通過企查查、啟信寶等查詢設備供應商的股東或出資人,核實是否存在關聯方關系,如果有必要,請律師配合調查,律師調查結果更廣泛更有法律效力。
2.核實設備的供應商成立時間、實收資本、職工人數、資產規模等
通過企查查、啟信寶等查詢設備供應商成立時間、注冊資本(實收資本)、職工人數等信息,綜合判斷設備供應商是否具備設備的生產能力,進一步判斷其是否為特定目的近期專門設立的空殼公司。
3.核實設備的供應商是否為商貿公司
申報單位(或其股東)在前期籌劃成立了一個或多個可以控制空殼商貿關聯方公司,關聯方公司低價進高價出,以此來謀取更高的獎補,在專項審計時重點關注從商貿公司或從非設備制造廠工業企業購進的設備。
如果經核實后設備供應商是關聯方、成立時間不久而且是商貿企業,那么審計風險非常高,可以在政府相關部門協助下,責成申報單位帶領審計人員一起去其設備供應商(商貿公司)查其設備的采購價。在***區設備獎補專項審計時,采用這種方式核實了15家申報單位提供的發票價格是其關聯方(商貿公司)采購價的2到3倍不等。
另外,如果供應商為國內知名企業或大的生產設備公司,審計風險相對較小,執行審計程序可以適當減少對其背景調查。
一般而言,申報獎補的設備如果采購于上市公司或知名企業,那么發票價格基本接近市場價格,采購于關聯方或小型的設備制造商,設備購置價格就可能背離市場公允價格。由于獎補資金的計算是以設備的購置價為基數,所以是專項審計的風險點也是審計的難點和重點。通用設備可以在網上詢價了解到市場價格,對于定制的設備和非通用的專業設備建議利用資產評估師專家的工作,以控制審計風險。
應對申報單位將設備外表翻新及銘牌做假,以舊充新申報補貼的行為。審計時履行的主要程序為:(1)取得設備購置發票,通過稅務局公布的平臺核查發票真假;(2)將懷疑是舊設備的設備銘牌拍下來,向生產廠家詢問核實是否真實;(3)現場認真勘察,不放過蛛絲馬跡,認真甑別新舊設備;(4)利用設備工程師專家工作,請專家到現場勘察并判斷是否為全新設備。
在審計實務申報單位將設備外表翻新及銘牌做假,以舊充新申報補貼的情況非常多,可以向委托方提出補充文件相關條款的建議,有部分委托方組織相關部門會辦,享受補貼的設備除原文件規定的申報條件外,增加一條“申請補助的機器設備取得了設備生產商開具的銷售發票,發票必須為增值稅專用發票”。補充政策出臺后基本上將上述以舊設備冒充新設備造假的漏洞堵上了,也可以從源頭上控制住通過關聯方交易虛高設備價格,當然對于設備供應商與申報單位串通做假無法控制,只有通過其他程序識別出為虛假交易。
上面案例中的審計人員因第二批申報設備獎補資金審計時再次讓A公司提供第一批的設備發票時,第一批中的98張發票(總額578萬元)原件已無法再提供,經核實,已交給開票單位作廢,申請補貼的機器設備還在原車間,而且已投入正常生產。被審計單位無法提供發票原件的原因,經分析后判斷是生產廠商開具的價格遠高于其市場價,被單位單位申報設備工作完成后將發票歸還給生產廠商,生產廠商收回發票后尚未開具真實交易價格的發票給被審計單位。
應對申報單位完成了設備財政獎補審計后會將發票原件還給開票單位,采取的審計策略和主要實施的審計程序是:(1)次月或出報告前去現場核實發票是否還在申報單位、是否抵扣;(2)查驗期后是否有進項稅金轉出;(3)核查是否有機器設備拆除或移動。
應特別關注設備未安裝或雖安裝未生產(租來的設備)的審計風險。在對某鎮的設備財政獎補審計時發現一起申報單位、生產廠商及其他申報企業聯合做假案例,申報單位和原生產商雙方通過先交易不開票將設備運至申報單位,再將設備轉移到其他申報企業申報補貼的方式來騙取國家財政補助。此類審計風險較高,由于與生產廠商串通,外部函證等證據失效,所以較難發現存在的問題。還發現與上述案例共同之處一個案例:設備是租來的,運到申報企業后安裝在車間來騙取財政獎補。
根據上面案例,我們向相關部門建議已享受補貼的機器設備幾年內不準運出該鎮工業園區并在每臺設備上安裝了定位,以達到期后監管的目標,政府相關部門已采納實施這一建議,有效減少以租賃來的設備或流動的設備到各地重復申報獎補的行為。
遇到補貼項目涉及高科技等專業方面的認定時,審計時不但履行一般設備獎補審計程序,還要針對文件中的相關規定及行業要求,聘請專家參與審計工作,如果認定難度較大或容易有歧議的,可以同時聘請兩位專家共同認定申報單位是否達到文件規定的行業內專業標準。
判斷是否屬于融資租賃設備要依據實質重于形式,特別關注融資租賃合同的具體內容條款,主要分析是否符合融資租賃設備的必要條件之一:(1)租賃期限占設備使用年限絕大部分;(2)到期設備所有權發生轉移;(3)最低租金付款額現值接近購置成本;(4)承租人購買選擇權并且價格很低;(5)是專用設備。只有符合上述五個條件之一才可以判斷其屬于融資租賃設備。在審計時一定根據以上五個標準將經營租賃(或其他形式的租賃)和融資租賃分清,防止用經營租賃來的設備申報財政獎補。
通過在審計過程中遇到上述各種類型的案例分析可以看出,機器設備財政獎補專項審計風險較高。本文對機器設備財政獎補資金專項審計風險類型作分析總結,以降低審計風險,加上各級政府也在積累經驗逐步完善文件及實施細則,最終通過各方努力以確保財政資金用到實處,防范國有資產流失,推動當地工業實體經濟高質量快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