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培強
在地方政府公共基礎設施建設投資資金缺口日益凸顯的情況下,采用BOT模式對于拉動投資、解決重大民生問題具有重要意義。目前,雖然財政部出臺的《企業會計準則解釋第2號》就企業采用建設-經營-移交方式(BOT)參與公共基礎設施建設業務的會計處理進行了規定,但部分上市公司BOT模式下特許經營權資產相關預計負債的會計處理卻不盡相同,有必要對其進行分析與探討。本文將通過對從事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并采用BOT模式的上市公司對特許經營權資產相關的預計負債的會計處理進行實例研究,從而為我國會計準則的應用及進一步完善提供思路。

表1 各公司毛利率及標準偏差對比
在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定位下,地方政府的土地收入較往年下滑,同時《國務院關于加強地方政府性債務管理的意見》國發【2014】43號)又對地方政府舉債融資進行了明確的限制和約束,地方政府公共基礎設施建設投資資金缺口日益凸顯,特別如基礎設施投入大、回報周期長的污水處理、垃圾處理等涉及國計民生的項目。在此背景下,BOT模式對于拉動投資、解決重大民生問題具有重要意義,越來越得到各地方政府的青睞而被廣泛應用。
BOT即Build-Operate-Transfer的縮寫,直譯為“建設-經營-移交”。《企業會計準則解釋第2號》(財會【2008】11號)所指的BOT業務通常指同時滿足以下條件的業務:(1)合同授予方為政府及其有關部門或政府授權進行招標的企業;(2)合同投資方為按照有關程序取得該特許經營權合同的企業,該企業除取得建造有關基礎設施的權利以外,在基礎設施建造完成以后的一定期間內負責提供后續經營服務;(3)特許經營權合同中對所建造基礎設施的質量標準、工期、開始經營后提供服務的對象、收費標準及后續調整作出約定,同時在合同期滿,合同投資方負有將有關基礎設施移交給合同授予方的義務,并對基礎設施在移交時的性能、狀態等作出明確規定。
從上述規定來看,在BOT業務模式下,合同授予方(政府)無需投入大量的初始投資即可完成基礎設施建設并向民眾提供服務,并在約定期限屆滿時獲取相關基礎設施,其僅需提供給合同投資方特許經營權;而合同投資方獲取了特許經營權,就等同于實現了對該特許經營權下經營的壟斷,有時甚至還可以獲取政府的保底收費承諾,即可實現投資風險小、回報收益長且穩定的經營業務。
可見,特許經營權的授予與獲取是政企雙方合作的基礎。
特許經營權,是指由權力當局授予個人或法人實體的一項特權,BOT模式下的特許經營權是指政府授予企業在完成基礎設施建設投資后授予該企業在一定期間負責運營該基礎設施,給服務接受方提供服務并收取費用的一項權利。
《企業會計準則解釋第2號》規定:在基礎設施建成后的一定期間內:(1)企業可以無條件地自合同授予方收取確定金額的金融資產的,或在提供經營服務的收費低于某一限定金額的情況下合同授予方按照合同規定負責將有關差價補償給企業的,該應收金額確認為一項金融資產,同時確認基礎設施建造業務收入并結轉成本;(2)在從事經營的一定期間內有權利向獲取服務的對象收取費用,但收費金額不確定的,企業應當在結轉基礎設施建造業務成本并確認收入的同時確認無形資產;(3)若企業未提供實際建造服務而是將基礎設施建造發包給其他方的,企業不確認建造服務收入但按照建造過程中支付的工程價款等按上述收款權利分別確認為金融資產或無形資產;(4)BOT業務所建造基礎設施不應作為項目公司的固定資產。
可見,企業為獲取特許經營權而支付的對價是企業完成基礎設施建設而支付的相關工程價款,在財務報表上列為金融資產(如長期應收款等)或無形資產。特許經營權所依附的資產雖然列報為長期應收款或無形資產,實際為基礎設施建造完成后的廠房、污水處理設備、垃圾焚燒生產線、垃圾填埋設備與填埋場等,在特許經營權期限屆滿后,通常情況下需無償(或僅支付名義貨價)移交給政府且需保持相關資產的正常運營狀態。

根據《企業會計準則解釋第2號》規定:企業為使有關基礎設施保持一定的服務能力或在移交給合同授予方之前保持一定的使用狀態,預計將發生的支出,應當按照《企業會計準則第13號——或有事項》的規定處理。
根據《企業會計準則第13號——或有事項》規定,與或有事項相關的義務是企業承擔的現時義務且該義務很可能導致企業利益流出企業且該義務的金額能夠可靠的計量時應當確認為預計負債。若是須通過未來不確定事項的發生或不發生予以證實的潛在義務或不是很可能導致經濟利益流出企業或該義務金額不能可靠計量的則應當作為負有事項(或有負債)予以披露。
本文選取公司業務中存在BOT模式的上市公司11家(涉及垃圾處理、污水處理、大氣治理、環境及公用事業項目運營等行業),通過初步分析后將BOT業務相關資產(包括BOT業務對應的長期應收款、在建工程、無形資產-特許經營權)占公司總資產比重少于30%的4家剔除,納入對比分析的公司共7家,其中以固體廢棄物與生活垃圾處理為主的上市公司4家,以污水、污泥處理為主的上市公司1家、既從事固體廢棄物處理又從事城市污水業務的上市公司2家。
1.不同會計處理方法占比分析
通過對上述納入對比分析的7家公司的進一步分析,企業為保持特許經營權資產在特許經營期限屆滿后移交給政府時仍保持正常運營狀態,對于相關義務的處理確認預計負債的有4家,占比57.14%,不確認預計負債的有3家,占比42.86%,具體又進一步細分為三種情況:(1)以整個項目存續期確認預計負債的2家(偉明環保和首創股份)、占比28.57%;(2)在可預見的未來幾年(2-3年)確認預計負債的2家(上海環境和旺能環境)、占比28.57%;(3)不確認預計負債,在發生大修理費用當期確認當期損益的3家(瀚藍環境、綠色動力和中國天楹)、占比42.86%。
2.不同會計處理方法下財務報表差異對比分析
上述三種不同的會計處理在財務報表上最直接的表征是期末預計負債占期末特許經營權資產的比重存在顯著差異:(1)在以整個項目存續期確認預計負債方式下,預計負債占特許經營權資產的14.8%;(2)在以可預見的未來幾年確認預計負債方式下預計負債占特許經營權資產的6.75%;(3)第3種方法占比為0%。
對損益的直接影響:
第1種以整個項目存續期確認預計負債,因此其在特許經營權資產初始確認時,需將特許經營權期限屆滿時預計將發生的支出進行折現并計入特許經營權資產的初始成本中,預計負債的現值與終值的差額確認為未確認融資費用,在整個項目存續期按一定的折現率分期攤銷計入財務費用。
第2種因以較短的維修周期不斷的計提與轉銷預計負債,時間相對較短(一般2-3年)、折現率又存在較大的估計,因此通常不考慮貨幣的時間價值,在發生維修時直接沖減預計負債,不再確認財務費用。
第3種不確認預計負債,在發生大修理當期直接確認計入當期損益。
3.不同會計處理方法對財務指標的影響分析
在三種不同的會計處理方法下,方法1以整個項目存續期估算確認預計負債,預計負債的現值計入特許經營權資產初始成本,在項目存續期內按進行分期分攤,對毛利率的波動影響最小;方法2每年以在可預見的未來幾年估計預計將發生的大修理支出、重置支出等確認為預計負債(在實際發生相關支出時沖減預計負債),相關估計與方法1相比可根據實際情況不斷修正(如隨著經濟技術的發展設備的更新迭代等)、而不是一成不變,其對毛利率波動的影響可能會大于方法1,但波動相對還是比較小;方法3是在發生大修理費用的當期直接計入當期損益(營業成本),因此方法3對毛利率的影響最大。
表1所示,從選取的可比公司2018年、2017年、2016年三年毛利率的標準偏差來看,也是依次上升:第1種方法兩家公司標準偏差的平均值為0.008,第2種方法一家公司的標準偏差值為0.013,第3種方法三家公司標準偏差的平均值為0.024。
4.在確認預計負債方法下折現率的選擇
從選取的7家上市公司來看,過半數的公司對于BOT模式下特許經營權資產確認了預計負債,但確認的方式又分為兩種,一種是以項目全生命周期確認,一種是以可預見的未來兩三年進行循環確認。以筆者多年的經驗,其主要原因還是在于預計負債的確認存在重大的會計估計,特別是期限長(一般BOT項目都是20至30年)的情況下,折現率的選擇將起關鍵作用,但折現率的選擇又將面臨諸多不確定性,在無風險報酬率的基礎上,需要考慮時間因素、信用風險、通貨膨脹等等一系列的不確定性因素,這種不確定性因素隨著時間的延伸而變得越來越不可預測,這種重大會計估計不確定性就將嚴重損傷會計信息的質量。
本次抽取分析的上市公司的折現率也是各不相同,即便做出選擇也存在較大的區間,如:偉明環保披露參考長期借款實際利率,未披露具體的折現率;首創股份只披露折現率為5%-7%,未披露具體選擇的原因;上海環境披露根據項目周期、授予方的信用風險、無風險報酬率綜合考慮,折現率區間為5.34%-8.92%。而另一家海峽環保(因BOT相關資產占總資產比重較低而未納入對比分析),只披露以更新支出時間相同或近似期間的國債票面利率的平均值為基本利率浮動一定的比例作折現率,未披露具體的折現率。

作為BOT模式下的特許經營權資產,企業在與政府及其有關部門或政府授權進行招標的企業簽訂合同時,若合同中約定企業在移交特許經營權資產時需保證該資產處于正常運營狀態,根據《企業會計準則解釋第2號》及《企業會計準則第13號——或有事項》,企業應將為使有關基礎設施保持一定服務能力或正常運營狀態而發生的支出,確認為一項預計負債。
但預計負債金額的確認又存在大量的會計估計,時間越長估計的不確定性越大、估計折現率時需考慮的變量也會越多,當存在大量會計估計不確定性時又將損害會計信息的質量。
因此,筆者認為,對于BOT模式下經營期限長的特許經營權資產,采用在可預見的未來幾年(如2-3年)內預計將發生的為保證相關特許經營權資產正常運營狀態需支出的金額確認為預計負債,按適當的折現率(如同期銀行借款利率)折現,折現金額計入特許經營權資產價值,差額確認為未確認融資費用。
這既是對特許經營權授予方(政府或其授權部門)應履行的義務和責任,也是企業防止財務操縱、濫用會計估計、部分財務指標大幅波動的有效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