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 娜,張婉金,浮永梅,楊艷萍
(西安培華學院,陜西 西安710125)
2014年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提出,要把產業鏈、價值鏈等現代產業組織方式引入農業,首次明確要求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互動,并首次把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寫入中央1號文件。2015年12月30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要求培育多元化農村產業融合主體、健全農村產業融合推進機制以提高農業競爭力[1]。2019年1月3日,中央1號文件《關于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做好“三農”工作的若干意見》,指出要培育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和聯合體,推進現代農業產業園、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園和農業產業強鎮建設,健全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利益聯結機制,讓農民更多分享產業增值收益。因此,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互動,推進農村產業融合發展,提高農業發展內生動力,對于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和探索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產業融合是指不同產業或同一產業不同行業相互滲透、相互交叉,最終融合為一體,逐步形成新產業的動態發展過程[2-3]。產業融合可分為產業滲透、產業交叉和產業重組3類,其中產業滲透一般指高新技術產業向其他產業滲透、融合而形成新的產業;產業交叉是指產業間的融合、互補和延伸;產業重組往往是指緊密聯系的產業間或同一產業內部子產業間的融合、重組。基于此,定義農業產業融合為農業與其他產業之間相互滲透、相互交叉的動態發展過程。農業產業融合對于激發農業發展內在動力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首先,農業產業融合有利于農產品的增值。原始農產品往往具有價值體現形式單一、產品價值低等特點,通過農業與二三產業融合,對農產品進行深加工,對農業資源進行深度開發利用,可實現農產品的增值,提高農產品的標準化水平,提升農產品質量。
其次,農業產業融合有助于增加農民收入。產業融合可豐富農產品種類,是產品向農產品加工、農產品服務和農村鄉村旅游等領域的擴展,并借助先進科技提高農產品銷量、拓寬農產品銷售渠道,從而實現農民增收。
再次,農業產業融合能實現農業發展與市場經濟有效對接。通過市場需求的引導,農戶可以調節農產品的類別和生產規模,降低農產品培育和加工的風險,充分發揮市場經濟對于農業的調節作用。
農業產業融合發展評價的目的是為了掌握農業與二三產業融合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推進農業現代化轉型升級,發掘促進農業發展的內生動力,因此,農業產業融合發展評價模型的構建,應在科學性、可操作性原則的基礎上,滿足系統性、動態性原則。國內學者普遍認為,農業產業融合發展評價指標體系應從農業與關聯產業的融合互動和產業融合發展的經濟社會效應2個維度展開[4-9]。其中,農業與關聯產業的融合互動反映的是農業與二三產業融合、互動發展的過程,產業融合發展的經濟社會效應反映的是農業與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對國民經濟運行產生的效果。
2.2.1指標體系構成
經過總結分析現有研究成果,并結合農業發展的特征,本研究指標體系包含2個一級指標、5個二級指標和17個三級指標,具體指標體系構成如下。
(1)農業與關聯產業的融合互動。
農業與關聯產業的融合互動是指農業與二三產業之間形成的相互間的共同發展過程,該一級指標可通過農業產業鏈延伸、農業多功能性發揮和農業服務業融合發展3個二級指標來衡量。其中,農業產業鏈延伸是指農業向上、下游產業延展以提高農產品加工轉化效率,可通過“農產品加工業年主營收入”“農產品加工轉化率”和“農業與農產品加工業產值比”3個三級指標衡量;農業多功能性發揮指標是為了考查農業在經濟、生態、社會和文化等多方面的功能,評價指標包含“休閑農業年接待旅游人次”“休閑農業年營業收入”“設施農業綜合產值”及“農用化肥施用強度”4個三級指標;農業服務業融合發展是指農業現代化發展過程中與信息產業、金融業和科技產業等相關服務業的融合促進水平,采用“農林牧漁服務業產值”“農產品電子商務交易額”“涉農貸款金額”和“農業R&D經費內部支出”4個三級指標來衡量。
(2)產業融合發展的經濟社會效應。
產業融合發展的經濟社會效應是指農業與二三產業融合對促進區域經濟發展、提高社會發展水平所產生的影響。該一級指標下分為農民增收與就業促進、城鄉一體化發展2個二級指標。其中,農民增收與就業促進體現了農業與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對于增加農民收入水平和就業機會所產生的效果,可通過“農民人均純收入”“鄉村非農就業比例”和“農民非農收入占比”3個三級指標衡量;城鄉一體化發展是指農業與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對于縮小城鄉收入差距、推動城鄉一體化進程所產生的效果,評價過程中通過“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城鄉人均固定資產投資比”和“農業支出占財政支出比”3個三級指標衡量。
農業產業融合發展評價指標體系及各指標權重如表1所示。

表1 農業產業融合發展評價指標體系及權重
2.2.2指標體系評價方法
(1)數據無量綱化處理。
上述指標體系所確定的指標在計量單位和數量級方面存在差異,為確保指標體系對評價目標的客觀性和科學性,需要采用數據無量綱化處理來消除各指標差異對于分析過程產生的影響。數據無量綱化處理的方法有極值法、標準化法、均值法和標準差法等,該文采用操作簡便且能保留各指標差異程度的均值法進行數據無量綱化處理,計算方法如式(1)所示。
(1)
式中Dij——原始數據
(2)指標權重計算。
指標權重的計算方法采用最常用的熵值法[4,10]。
首先,計算第i個年份下第j項指標所占的權重(Pij),如式(2)所示。
(2)
式中n——年數
m——指標個數
第2步,計算第j項指標的熵值(ej),如式(3)所示。
(3)

第3步,計算第j項指標的差異系數(gj),如式(4)所示。
gj=1-ej
(4)
第4步,計算權重(Wj),如式(5)所示。
(5)
(3)建立評價模型。
農業與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評價指數(Ai)如式(6)計算。
(6)
陜西農業發展近年來穩中有增,據陜西省統計局統計資料,2018年陜西省實現生產總值24 438.32億元,其中農業增加值1830.19億元,較2017年增長3.2%;工業增加值12 157.48億元,增長8.7%;第三產業增加值10 450.65億元,增長8.8%。近5年來各產業占國民經濟的比例如表2所示,可以看出,農業對陜西國民經濟的貢獻度相對較低,且農業和工業對陜西國民經濟的貢獻度有下降的趨勢,而第三產業的貢獻度逐年上升。要提升農業發展水平,就需要深入評價、分析農業與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水平。
表2 近5年各產業占陜西國民經濟比例
Tab.2 Proportion of three industries in national economy of Shaanxi in last five years %

產業類別2014年2015年2016年2017年2018年農業 8.88.88.87.97.5工業 54.851.549.049.849.7第三產業36.439.742.242.342.8
注:數據來源于《陜西省統計公報》和《陜西統計年鑒》,下同
依照已建立的融合發展評價模型,根據2014—2018年《陜西統計年鑒》、《陜西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等資料可計算得出各年度指標體系的數值,依次經過代入數據、無量綱化、權重計算和指標運算可得出2013—2017年陜西農業與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評價結果,匯總如表3所示。
表3 2013—2017年陜西農業與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評價結果
Tab.3 Evaluation results of integration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secondary and tertiary industries in Shaanxi province from 2013 to 2017

指標2013年2014年2015年2016年2017年目標層農業產業融合發展水平0.8230.8820.9501.0651.288一級指標農業與關聯產業的融合互動0.4650.5190.5870.7010.917產業融合發展的經濟社會效應 0.3580.3630.3630.3640.371二級指標農業產業鏈延伸 0.1550.1710.1840.1960.204農業多功能性發揮 0.1740.1770.2040.2150.390農業服務業融合發展 0.1360.1710.1990.2910.322農民增收與就業促進 0.1810.1820.1780.1780.186城鄉一體化發展 0.1770.1810.1850.1860.185
3.2.1陜西農業與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水平分析
2013—2017年,陜西農業與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水平指數分別為0.823、0.882、0.950、1.065和1.288,呈逐年上升趨勢,年平均增速為11.98%,其中2013—2015年融合水平發展相對比較平穩,2017年融合水平增速達20.94%,為5年來最高增速,說明農業與二三產業融合水平有顯著提高。這得益于陜西省近年來大力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促進農業產業升級的相關舉措,如陜西省政府辦公廳2017年3月出臺《關于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實施意見》,提出發展多類型農村產業融合方式、培育多元化農村產業融合主體、完善多渠道農村產業融合服務和健全農村產業融合推進機制,并計劃到2020年形成產業鏈條完整、功能多樣、業態豐富和利益聯結緊密的農村產業融合新格局。
3.2.2一級指標分析
從計算結果來看,2013—2017年,陜西農業與關聯產業的融合互動水平、產業融合發展的經濟社會效應均呈上升態勢,所不同的是農業與關聯產業的融合互動發展速度較快,而產業融合發展的經濟社會效應發展則趨于平緩,且前者對于陜西農業與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水平的貢獻度高于后者。說明近年來陜西農業與二三產業融合的相關舉措得當,如利用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帶動農業產業鏈延伸、建設現代農業示范園區促進農業與科技產業融合創新、發展休閑觀光農業開發農業的多功能性以及促進其與旅游業的融合、借助互聯網平臺加強農業與電子商務產業的融合。與此相比,農業與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經濟社會效應雖呈增長趨勢但影響效果不夠顯著,說明產業融合對于農民增收、農村人口就業促進等方面的積極作用未充分發揮出來。
3.2.3二級指標分析
從整體發展狀態來看,2013—2017年,農業產業鏈延伸、農業多功能性發揮、農業服務業融合發展3個指標評分逐年上升,農業增收與就業促進、城鄉一體化發展則呈現出波動發展趨勢,其中農業增收與就業促進在2015年出現2.2%的負增長,城鄉一體化發展在2017年出現0.54%的負增長。從各指標發展速度來看,農業多功能性發揮增長速度最快,尤其是在2017年出現81.40%的增長率,這主要得益于休閑農業發展對于農業功能的帶動作用,其次為農業服務業融合發展指標,其增速雖有波動,但均維持在10.00%以上;而農業產業鏈延伸的增長率呈現出逐年下降的趨勢,發展比較緩慢。
3.2.4建議
從指標分析結果可以看出,陜西農業與二三產業融合存在產業鏈延伸水平較低、農民增收與就業促進效果不明顯、城鄉一體化發展不足等問題。為提高陜西農業發展的內生動力,建議從以下3方面促進陜西農業與二三產業的融合。
第一,政府應繼續加大對于農業產業融合的政策支持和資金投入。陜西已出臺的農業產業融合政策對促進農業發展起到了積極作用,因此應高度重視政策對農業產業融合的導向作用,進一步細化各類扶持措施,加大稅收政策、金融政策對農業產業融合的支持,激勵各類經營主體投入到農業產業融合過程中。
第二,要大力提升農業產業鏈延伸的效率。在產業鏈延伸方面,陜西農產品加工業發展相對薄弱,農產品加工轉化率水平較低,因此一方面要豐富農產品加工業的經營主體,活躍市場,促進現代農產品加工產業集群的形成;另一方面要增強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對農產品加工企業在資金、技術和人才等方面的帶動作用,提高農產業加工效率。
第三,要促進農業與二三產業融合的經濟社會效益的發揮。要改變陜西目前農民增收水平低、城鄉一體化發展進程緩慢的現狀,需要進一步完善農業經營主體與農民的利益聯結機制,加快農村產權制度改革,創新產業鏈各環節合作模式,促進農業現代化和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同步發展,同時提高農業合作合同的規范性,切實保障農戶增收、農村就業率提升,加快城鄉一體化進程。
農業產業融合對于提高農業發展水平、加速農業現代化轉型升級具有積極作用。通過構建指標體系、量化分析陜西農業與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水平,進一步明晰了陜西農業發展過程中與其他產業間的聯動作用,同時也為激發陜西農業發展的內生動力提供了決策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