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蘭恒敏
一方面,高校、科研院所有大量的優秀成果長期閑置,遲遲不能轉化成現實產品;另一方面,大量社會資本和企業到處尋找優秀項目,有錢沒處投。兩者之間,缺少一座橋梁。
山東山科控股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山科控股”)正在全力建設這座橋梁。
2017 年6 月,根據黨政機關和事業單位所辦企業的國有資本納入經營性國有資產集中統一監管的要求,經省政府批準,由山東省國資委控股,整合劃轉山東省科學院及其所屬各科研院所持有的29 戶企業國有股權,組建省管一級國有企業山科控股。
自2017 年成立至2019 年,短短2 年時間,山科控股資產增長57%,收入年復合增長率達到23%,利潤總額從虧損1276 萬元到盈利5430.35 萬元,顯示了高校科研院所納入經營性國有資產統一監管后的巨大活力。

山科控股權屬企業山東微感光電子有限公司生產部
2020 年4 月9 日,記者就“黨政機關和事業單位經營性國有資產集中統一監管”和“高校科研院所科研成果轉化”兩大問題,采訪了山科控股黨委書記、董事長董火民及相關同志。
董火民,博士,研究員,山東省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曾任山東省計算中心副主任、山東省科學院人才中心常務副主任、山東省科學院新材料研究所所長等職務。
他分析說,按照業務范圍劃分,目前的山東省屬一級企業大致可以分為四類:一是山鋼集團、山東能源、山東黃金等資源類企業;二是水發集團、山東高速等行業背景類企業;三是魯信集團、再擔保、山東國惠等平臺類企業;四是山科控股、山東特檢等肩負科研和企業兩種屬性的企業。
山科控股是一家少有的、十分獨特的企業,它承載著國有資產監管部門和高校科研院所的兩大期待:探索出黨政機關和事業單位經營性國有資產集中統一監管和發展的新路;探索出高校科研院所科研成果轉化的新路。
董火民說,今年3月17 日,山東省委、省政府召開全省“重點工作攻堅年”動員大會,發起九大改革攻堅行動,山科控股至少占了其中三項:人才制度改革攻堅行動、科教改革攻堅行動、企業改革攻堅行動。這對山科控股發展是難得的重大歷史機遇。
山科控股企業要辦成什么樣子?發揮什么作用?
高校科研院所主要承擔教學和科研任務,其體制機制并不完全適合企業的發展。企業作為高校科研院所的一個附屬機構進行管理,不同程度地存在資產不獨立、人員不獨立、業務不獨立、財務不獨立等現象,使企業難以實現獨立經營、自負盈虧。企業中相當一部分高管、核心技術人員及工作人員由科研團隊的事業編制人員擔任,存在交叉任職情況;且大部分企業為專家治理型企業,高管由科研人員擔任,在企業管理、市場營銷方面較為薄弱。一方面導致企業管理不規范,效率低下;另一方面,市場開拓能力較弱,一定程度上制約了企業的發展。
董火民說,山科控股立足齊魯工業大學(山東省科學院)[以下簡稱“校(院)”]的高科技人才和技術力量,采用“科技+金融(資本)+產業”模式,期待通過推動建立完善現代企業制度,持續改革發展,發揮經營性國有資產管理和科研成果轉化平臺的功能性作用,闖出一條高校、科研院所與企業之間協同創新的“科企融合發展”路徑及模式,實現國有資產的保值增值和反哺科研開發雙重目標。

山科控股權屬企業濟南藍動公司是鐵路接觸網高精度無接觸檢測的開創者
山科控股的核心業務,是科研成果轉化。
一般而言,科研成果從產生到轉化落地的全鏈條由“基礎研究-技術開發-產品中試-市場推廣”4 個環節構成。基礎研究及技術開發環節主要由高校、科研院所負責完成;技術開發與產品中試環節主要由高校科研院所與企業協同合作完成,這是科研成果轉化最困難的環節;產品中試與市場推廣主要涉及由產品向商品的轉變,這一環節以企業為主體。
山科控股的權屬企業均是依托校(院)所屬各研究所設立,自帶科技屬性,屬于技術驅動型企業。企業科研人才較多,科技研發實力較強,產品以有科技含量的核心部件為主,依托掌握核心技術,通過繼續研發,不斷完善產品功能,開拓市場應用。
譬如,山東微感光電子有限公司是由校(院)和英國Rockley Group 聯合投資的中英合資企業,掌握130余項自主知識產權,研發生產的光纖、激光傳感器及系統已經在多個油田、國家電網和南方電網50 余個變電站、180 余家煤礦和非煤礦山投入使用,并廣泛應用于韓國、英國、澳大利亞、南非、印度等海外市場。
山科控股的權屬企業產品專而精,目標市場相對單一。企業產品多是由科研工作形成的樣品轉化而來,在樣品的基礎上簡單完善,無商業化設計、包裝等,在目標市場所屬行業上不占優勢。
譬如,濟南藍動激光技術有限公司依托校(院)激光研究所設立,圍繞煤礦和鐵路兩個行業相繼開發了防爆全站儀、井下通訊與人員管理系統、基于工業以太網的井下視頻監控系 統、DJJ-7 及DJJ-8激光接觸網檢測儀、鐵路工務起撥道激光測準儀等產品,目標市場所屬行業主要是煤礦和鐵路。
山科控股的權屬企業各有絕活,競爭優勢突出,專業化精細化發展。企業憑借掌握的先進技術,主要解決某一個或某一類問題,在市場競爭中占據突出優勢。
一是提供填補市場空白的產品。或者填補國內市場空白、跨行業應用,或者是大企業不愿意涉足的產品。譬如,山東山科智海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依托校(院)能源研究所,孵化強化傳熱團隊的技術成果設立,研制的800W-1200W 無動力液冷LED 集魚燈系列產品,各項技術指標均可替代3000W-4000W 金鹵燈,大大減少了捕魚船的能耗,關鍵技術填補國內空白,技術水平達到國際先進,在海洋捕撈漁船市場具有較強的競爭優勢。
二是提供技術依托型專業服務。譬如,山東正中信息技術股份有限公司,依托校(院)、山東省計算中心(國家超級計算濟南中心)強大的技術實力,是國家電子政務和信息系統工程咨詢、監理相關標準制定的倡導者與踐行者,以全權成員身份加入ITSS 標準組,參與GB/T19668 系列6 個信息系統工程監理服務標準的修訂工作和信息技術服務咨詢、監理系列標準的起草工作,在技術研究、項目管理和業務標準化等領域積累了豐富的理論和實踐經驗,為眾多國家重大、重點信息系統工程建設項目提供了事前咨詢、事中監理、事后測試與評估的全生命周期IT 服務。
山科控股與校(院)的科研團隊“親如一家”(很多情況下就是一家),保持著緊密耦合的關系。權屬企業產品創新依托科研團隊的技術研發,企業經營獲得的部分收益又可以反哺科研團隊的研發和成果轉化工作,兩者相輔相成、互相促進。
山科控股脫胎于校(院),與校(院)存在天然的緊密聯系。為促進山科控股與校(院)科研事業互利共贏、協同發展,山東省國資委和校(院)簽訂托管協議,建立合作機制,共同推動山科控股的發展。
其中,山東省國資委負責山科控股企業領導班子和黨的建設,通過注入國有資本經營預算資金、劃轉國有產權等方式充實山科控股的注冊資本金,支持山科控股科研成果轉化工作。由校(院)管理山科控股的戰略規劃、業績考核、薪酬分配、資本運作等事項,以推動產學研深度融合,加強校企協同創新。基于此,山科控股理順與校(院)及所屬各研究所的關系,在經營性國有資產監管及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方面走出了一條特色路子。
2019 年以來,校(院)出臺一系列政策,引導和支持創新要素向山科控股及所屬企業集聚,促進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一是明確其所屬各科研機構科技成果轉化形成的國有股權,納入經營性國有資產統一監管,簽訂協議托管給山科控股管理運營,或者協商將股權轉讓給山科控股。二是明確在創新校(院)地合作模式、建立產學研戰略聯盟、加快產學研結合平臺建設等10 項落實推進產學研結合示范的舉措中,依托山科控股或由山科控股共同參與推進實施。校(院)作為省科教產融合創新試點的具體承擔單位,每年向山科控股撥付專項資金5000 萬元,連續支持5 年,用于支持成果轉化項目落地、企業孵化等相關工作。

山科控股科技成果孵化企業山東山科智海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研發的1000瓦LED集魚燈裝在魷魚捕撈船上
深化校(院)與山科控股科企融合發展,共建繼續研發機制,打通創新鏈條。構建了以校(院)人才、科技、平臺資源優勢與山科控股市場化、產業化優勢結合的科技研發體系,將資本提前介入科技研發早期階段,通過權屬企業與科研團隊合作定向研發的方式,破除舊有的“項目結題成果閑置+新方向申請項目經費”的研發體系,著力打通“原創思想-技術開發-產品中試-市場推廣”的全鏈條式創新體系。一是由市場檢驗產品的成熟度,收集客戶反饋,為研究團隊不斷完善產品提供信息。二是滿足產品推廣所需的資金和團隊需求,提高校(院)科技人員將技術產業化的積極性,為權屬企業高質量發展注入新活力。
校(院)科研處處長王昌對資本提前介入科技研發深有感觸。他說,以前我們的許多科研成果為什么很難轉化?說白了就是缺少資本的支持。我們的科研人員拿項目跟人家談,人家不愿意跟我們談,一談就要求我們“對賭”——科研單位沒有強大的經濟實力,我們沒有“賭”的籌碼。大家做科研可以拿提成,穩穩當當,何必冒這個險!最后許多成果轉化知難而退,不了了之。
目前,國企海外形象明顯存在“兩個不匹配”:軟實力和硬實力不匹配,美譽度和貢獻度不匹配。在國企海外形象的塑造過程中,作為中國的相關管理部門,應加強統籌協調,搭建國有企業海外形象建設的支持平臺,提供多方面的指導和服務。
王昌說:“我們跟山科控股合作得很好。校(院)科研處主要是投錢養人(科研人員),山科控股主要是投錢讓項目落地。兩家一起使勁,科研成果轉化的成功率就大大提高了。山科控股的管理層不少是從科研人員轉身的,他們懂得科研成果的價值,理解科研人員的想法,經歷過科研人員的痛苦,許多問題一談就透。而社會上的一般公司,轉化一個科研成果,雙方對項目的理解和溝通要費很大的勁。山科控股在科研項目和市場無縫對接方面,具有獨到的優勢。”
山科控股權屬企業山東億云信息技術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億云信息”),是國內著名的云計算和大數據服務提供商,目前已為我省24 個部門、200 多個系統提供數據服務。公司董事長李釗是信息技術專家,帶研究生。他的學生不僅從事學習和科研,而且能廣泛參與到億云信息的大量實踐工作中,優秀者將來可被億云信息聘用。這種技術人才“自產自銷”模式,很像醫科大學和附屬醫院的關系。
李釗說,一般的中小企業是養不起成規模的科研隊伍的,山科控股權屬企業都可依托校(院)的強大技術人才后盾。信息技術類公司拼的是什么?不就是人才和技術嗎?山科控股各權屬企業的發展,有充足的人才和技術底氣。
他說,山科控股的成立,讓科研人員看到了希望,給了科研成果一個順暢的“出口”。原來億云信息想搞股權激勵,但是找不到實施路徑。現在在山科控股的幫助下,股權激勵推進很快,有效激發了公司科研團隊的積極性。
“山科控股的主要作用是疏通科研成果轉化的各環節,打破成果轉化中不合時宜的條條框框。”董火民說,事業單位的管理和企業管理是不一樣的。事業單位對“合規性”要求比較嚴,買醬油的錢不能買醋,科研資金不能購買原材料;而科研成果的轉化落地需要搶時間,需要跟方方面面打交道,統得太死不行。“我們不輕易騷擾權屬企業。能讓他們打鉤的,就不要求上報冗長的匯報材料。把大量的時間和精力留給企業,給他們充分的自由。”

山科控股權屬企業億云信息公司受邀參展2019中國國際數字經濟博覽會
山科控股對各權屬企業的管理也十分靈活。譬如,信息技術產業發展很快,一般3 年一個周期,需要研制一代,籌劃兩三代,慢吞吞肯定不行。山科控股就允許信息技術類公司打破一切清規戒律,抓緊引進高層次人才。再譬如,光電傳感器領域產業鏈條比較長,需要積累,山科控股就允許這類公司拿出部分資金,依托校(院)所屬研究所,柔性引進人才。
董火民說:“我們一再強調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科研人員比較單純,以前自己談個項目,經常被騙。有了山科控股,科研人員可以專心做研究。錢的事、跟人打交道的事、跟企業和政府打交道的事,交給山科控股做。山科控股采用市場化方式轉化科研成果,就容易成功。”
由于山科控股采取比較開放的管理方式和運作機制,權屬企業都能根據自身實際,找到適合自己發展的途徑。
譬如,一般中小企業在生產經營中會遇到很多技術問題,但又養不起專門的科研部門和充足的技術人才。2020 年2 月18 日,校(院)能源研究所與平陰縣政府簽訂“平陰縣科技協同創新中心”共建協議。中心建設初期由能源所代運營,一期協議5 年,每年由平陰縣提供100 萬元基礎運營費;中心依托校(院)科研和人才資源,定位于為政府和域內企事業單位提供“雙招雙引”過程中涉及專業技術評估、創新項目導入、人才引進與代培養、科技飛地代運營等科技服務。
“這種模式,是一種以低成本方式,解決地方政府對引入的專業性較強的項目難以進行技術性評估和中小微企業無力組建專業研發團隊的難題。該中心運營成功后,可向其他市推廣復制。”校(院)能源研究所副所長劉志剛說。
成立2 年多,盈利5000 多萬元,山科控股只是“小試牛刀”。展望未來,董火民充滿憧憬、信心滿滿。
他說,山東是科研成果轉化的沃土,全省“九大攻堅行動”已經鳴槍開跑,山科控股準備在兩大方向著重發力:一是做好企業特別是省屬企業科研成果轉化的后盾;二是做好地方政府科研成果轉化和技術服務的后盾。
他分析說,山東是工業大省,有齊全的工業門類和強大的制造能力,39 家省屬一級企業涉及煤炭、鋼鐵、黃金、化工、醫藥、鐵路、公路、航空、海運、港口、電力、漁業、糧食等各行業,這些企業既有提高產品技術含量、加快新舊動能轉換的迫切需求,也會為科技型公司的發展壯大提供廣闊市場。山科控股作為新晉省管一級企業集團,首先服務好省屬企業新舊動能轉換是“分內之事”,責無旁貸。
董火民介紹說,山科控股依托校(院),擁有國家超算中心、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國家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國際科技合作基地等19個國家級研發平臺,省重點實驗室、省工程實驗室、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67 個省級研發平臺等科技平臺資源,可面向新舊動能轉換“十強”產業,與全省相關企業共同建設新型研發機構,比如企業技術研發中心、企業聯合實驗室等,為全省企業提供科技研發、科技咨詢、合作開發等服務,提升企業科技創新能力,為企業發展提供科技支撐。
科技人才資源方面,目前聚集了科技人才2000 余人,90 個科技創新團隊,其中合作院士專家33 人,國家和省級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泰山學者崗位特聘專家等高層次人才90 余人,碩士以上1000 余人,其中博士500 余人,擁有豐厚的專家資源。山科控股可為全省相關企業牽線搭橋,引進技術專家,協助企業搭建技術團隊。
國際科技合作方面,與烏克蘭、俄羅斯、德國、英國、法國、白俄羅斯、立陶宛、波蘭、塞爾維亞等國家的著名高校及研究所建立了長期合作關系,在智慧海洋、智慧農業、新材料、生物醫藥等領域開展關鍵共性技術聯合攻關,成功引進了多項國外先進技術,解決了諸多技術難題。山科控股將積極構建海外人才及科技成果項目信息庫,根據全省的產業布局、產業政策及企業海外人才需求等,協助企業聯絡國外高層次人才來魯就業,協助省內相關單位組織海外人才招聘會,協助引進各類所需人才,提供海外人才引進一站式服務,成為全省高校、科研院所、企業與國外機構合作的橋梁。
“歲月不居,天道酬勤。山科控股將堅持發展定位,積極做好科技研發、推廣和應用服務,科技成果轉化領域的創業投資,打造成為省級科技成果轉化平臺、科技創業人才服務平臺和科技特色基金投資平臺,推動國內外優秀科技成果在山東的產業化,在服務全省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和經濟轉型發展中貢獻山科控股力量!”董火民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