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升
(南京交通職業技術學院,江蘇 南京211188)
共享單車有助于解決城市公交出行中“最后一公里”這一世界性難題,具有很強的公益價值。其由私人資本投資,實行市場化運作彌補了城市政府公共自行車的不足,為城市慢行交通系統的完善提供了不同的運作思路。但短短三年左右時間,共享單車當初的蓬勃生機早已不在,行業發展遭遇困境。為幫助共享單車走出困境,發揮其公共價值,人們從不同方面對共享單車的發展困境進行解讀,并提供了種種解決方案。本文試圖從準公共產品市場化的條件這一視角分析其準公共產品的屬性以及其發展困境形成的原因,并提出一些解決的思路,以期對共享單車走出困境有所裨益。
按傳統經濟學理論,社會產品根據供給和運營屬性可以分為公共產品和私人產品。公共產品由政府免費提供,而私人產品由私企提供,則具有完全的排他性和競爭性。在現實生活中,準公共產品比較多,如燃氣、自來水、電力、公共交通、博物館、公園等。
過去準公共產品通常由政府提供,但不是免費提供。但如今準公共產品甚至是純公共產品采用市場化的手段,由私人資本投資或參與投資早已不是什么新鮮事,有越來越多的準公共產品向私人部門開放。政府面對大量的各式各樣的社會需求,難免照顧不周,也不總是有能力提供免費的產品。再加上政府難以像私人部門一樣有著明確的績效評價機制,準公共產品投資和供給過程中效率低下,浪費嚴重,且容易發生“權力尋租”。同時,隨著時代的變遷,市場和法律機制的發展以及技術的不斷進步,私人資本有意愿也有能力參與準公共產品的供給。這種參與既能為民間資本開辟新的投資渠道,也能彌補政府提供準公共產品能力的不足以及可能產生的種種弊端。
共享單車在移動互聯網技術背景下誕生,由私人資本提供,發揮著部分“最后一公里”的公共交通功能,是一種準公共產品。共享單車具有一定程度上的非競爭性,在投入足夠量的共享單車后,一個消費者對共享單車的消費幾乎不會影響其他人從消費中獲得的效用,增加額外一個人消費共享單車,理論上不會引起產品成本的增加。但“俱樂部物品對于俱樂部的全體成員來說是非排他的,但對于非會員來說則是排他的①”。共享單車與傳統公共產品不同,由社會私人資本投資,不僅要向消費者收取使用費或租賃費,而且經營目的是盈利。因此,如果把純公共產品和純私人產品看著社會產品的兩極的話,共享單車作為準公共產品,則處于兩極之間,并且由于由私人資本投資,以盈利為目的,相對更靠近私人產品這一端,屬于準公共產品Ⅱ型(詳見表1)。

表1 公共產品、準公共產品與私人產品的劃分
準公共產品市場化的良好運作需要一定的條件,不具備這些條件,很難真正可持續地健康運作。這些條件,綜合起來主要體現在這些方面,一是政府,二是市場,三是企業。
如前所述,準公共產品具有某些公共產品的屬性,提供的是社會公共服務,必須符合社會公共利益。因而需要政府從社會整體利益出發,對其進行規劃、監管和調整,也需要政府為準公共產品的市場化提供制度激勵和規則保障,從而為私人資本的進入和競爭提供良好的制度環境,準公共產品市場化過程中產生的負外部性也需要政府加以糾正、調整和彌補。總之,準公共產品市場化絕不意味著政府可以放手不管或減輕政府的監管和服務責任,相反,市場化的供給方式創新對政府監管和服務能力和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行政管理者創新管理意識,強化服務能力,以適應新的社會需求。
既然是市場化運作,則產品運作過程中需要尊重價值規律和市場規律,要考慮市場競爭,要計算成本收益,要分析供需關系,要考慮盈利模式及其可持續性。不考慮這些市場因素,不解決這些方面的問題,準公共產品無法真正實現可持續的市場化運作,結果不僅無法克服準公共產品政府供給的弊端,反而會產生一系列新的社會問題。
曾經風光無限的共享單車,如今已困難重重。起初,單車企業如雨后春筍,以摩拜和ofo 為代表的頭部企業先后獲得了數億美元的融資。到如今,大部分已經倒閉,仍在運營的也是舉步維艱。短短三年左右的時間,一個行業從無到有,從盛極一時的繁榮到步履艱難的寒冬,變化之大,令人咋舌。目前共享單車所面臨的發展困境,從準公共產品市場化條件的角度分析,主要是因為政府和市場積極因素的缺失所致。
從政府方面看,政府管理和服務缺位是共享單車發展困境的主要原因。政府認為,共享單車由私人資本投資,采用市場化的方式運作,這是市場的事,政府不應該插手。并且這是有成功的先例可循的,當年網約車興起時,滴滴和快的為搶占市場份額,大打補貼大戰,競爭非常激烈,但最終還是競爭者之間通過市場手段(企業并購)解決的。網約車和共享單車都被譽為共享經濟的典型代表,都是私人資本投資公共交通類的準公共產品,既然網約車的問題能夠通過市場解決,那么共享單車也可以。但實際上,共享單車相比網約車,需要政府提供更多的行政管理資源。
首先,單車投放量的問題。不同品牌的共享單車為了占領市場,大量地投放單車,特別是在人口密集的商業區和居民區。這種過量投放必然影響公共空間的正常利用,而起初政府管理部門并沒有意識到這一問題的存在,最后才對單車的投放數量根據空間容量和市場需求進行配額和限制。
其次,對單車的故意損毀和私自占用問題。這也需要政府管理部門加強監管和處罰力度。再者,共享單車的良性運營離不開高素質的騎行用戶,離不開文明友好的社會環境,而這些需要政府去宣傳和引導,并加強相關社會信用體系的建設。總之,“公共服務市場化不是政府責任市場化,不能導致政府責任轉移,不能導致政府角色消失,更不能是政府撂擔子、甩包袱②。”
從市場方面看,缺乏盈利模式和運營成本過高是共享單車發展困境的根本原因。準公共產品市場化能否可持續運營,關鍵是看其能否可持續盈利。因為它不是純公共產品,本質上講,它是一種商品,是一種商業行為,實現盈利是其目的,也是其生存和發展的前提條件。共享單車興起之初,由于受到資本的瘋狂追捧,摩拜和ofo 經過幾輪融資,融資金額都達到了十多億美元,靠資本的熱捧,單車企業瘋狂地擴張圈地,似乎只要有流量,只要有份額,盈利不是問題,是早晚的事。然而,事實并不如想象的美好,直到今天,共享單車企業也沒有找到可持續的盈利模式。不能解決盈利模式問題,不能實現盈利,聽起來再美好的商業模式,再具投資價值的準公共產品,也注定無法市場化。
居高不下的運營成本,也是共享單車企業無法承受之重。高成本來源于兩個方面,一是生產和投入成本。共享單車和網約車不同,網約車起初是通過招募出租車司機,而后通過邀請私家車主帶車加入來實現初始運營,也就是通過移動網絡和平臺技術來實現資源對接和整合,是一種輕資產的商業模式。而共享單車則需要單車企業投入大量自己購買的單車,盡管一輛單車成本不是太高,但由于數量多,所需投入的制造成本仍然巨大。第二個高成本就是運營維護和維修成本高。單車需要專人調度,又容易損壞,損壞后的需要維修,特別是共享單車使用場景都在戶外,使用人又不是所有權人,“公地悲劇”難以避免,再加上有人故意損毀,私自上鎖,占為私用等情況較為普遍,導致單車的運營維護和維修的成本居高不下,毀損率很高。
綜上,任何準公共產品的市場化要想成功運營,都離不開政府和市場兩者相互配合,共同發揮作用。因為它是準公共產品,發揮社會公共職能,與社會公共利益密切相關,所以離不開政府的支持、監管和服務。因為它是市場化運作,要收回成本,實現盈利,所以更離不開市場,必須“在商言商”。不具備這兩個條件,共享單車發展困境的出現是必然的。
共享單車要走出目前的困境,從準公共產品市場化的條件分析,必須從政府和市場這兩個方面著手解決。
政府要為共享單車良性發展提供軟硬件兩方面的支持和保障任何市場都離不開政府這只“有形之手”,而共享單車屬于準公共產品,更需要政府加強引導、監管和服務,而不能完全交給市場,任由其野蠻生長。政府應該在規則制定、行業監管、基礎設施配套、政策引導等方面提高管理和服務水平③,讓共享單車在符合社會公共利益,保障單車企業和消費者合法權益的前提下展開運營。“在準公共產品的生產環節,應當加強監管,在準公共產品投放過程中,提供專業性的技術支持和政策引導;在準公共產品的消費環節,則應當著力于發揮好準公共產品供給方和使用方之間的契約約束,同時培養準公共產品消費相關主體的責任意識④。”經歷了共享單車初期的無序競爭和發展,政府已經意識到了加強監管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很多城市要求各單車企業暫停新車投放或實行限額投放。為解決亂停亂放問題,不少城市對重要商業區域、公共交通站點、交通樞紐、居住區、旅游景區周邊等場所,規劃了配套的自行車停車點位,同時加強了對單車的停放管理,及時清理無人調度和管理、妨礙出行、影響市容的車輛。但僅僅這些還不夠,還需要政府從宏觀上加強管理,制定行業標準和準入規則,綜合運用法律、政策、經濟、信用等管理手段,結合城市特點做好慢行交通系統規劃,建設和完善對慢行交通出行友好的軟硬件設施。
總之,面對共享單車這種新生事物,政府需要做的工作還有很多,需要創新思維方式和管理手段,與時俱進地提高管理和服務水平。以前,政府為解決“最后一公里”問題,投入巨大成本發展有樁式公共自行車,但受制于成本和借還車固定樁的限制,公共交通的“最后一公里”仍無法完全打通。現在,共享單車的出現可以彌補政府公共自行車功能上的不足,政府理應投入更多的精力,管好用好共享單車這一新的出行方式。
共享單車要實現盈利,關鍵點有二:一是要投放適量,二是要提高使用率。而這兩者又是密切聯系在一起的,投放過量必定帶來低利用率,投放不足,又難以占領市場,最終因贏者通吃,被淘汰出局,而激烈的市場競爭又不允許“適量”投放,于是競爭者陷入了一個兩難境地。如何解決這一難題,大致有兩個方向,一是合并與并購,建立一家市場支配地位企業,通過理性計算,合理地進行規劃和調整,避免無序和過度競爭,解決盈利問題。當然,可能有人會擔心,如此因缺乏競爭,易發生企業侵害消費者權益的問題。其實不必過于擔心,一來共享單車具有可替代性,如果企業以過高的價格或不合理的條件強加于消費者,消費者可以用政府公共自行車,或以步行等其他方式代替。二來政府可以依據反壟斷法和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加強對企業的監管和對消費者權益的保護。二是在不能形成市場支配地位企業的情況下,或者對于不能取得支配地位的共享單車企業來講,差異化經營或許是一個可行策略。企業針對不同地域、不同人群和不同的消費場景,制定有針對性的經營策略,形成差異化、精細化運營,解決同質化經營所不能解決的盈利問題。
共享單車要走出困境最根本的是要練好內功,“對于共享單車行業來說,最大的挑戰還是其本身商業模式的可持續性、可盈利性問題⑤。”畢竟不論什么商業模式,只有實現贏利才能更好地為用戶提供服務,實現可持續經營。要解決這一問題,共享單車經營企業首先要轉變經營理念,把發展重點從規模擴張、片面追求市場份額和量的增長轉變到集約化、精細化、差異化運營上來,轉變到改善用戶騎行體驗,提高品牌和服務附加值上來。其次,共享單車企業需要重構商業模式,減少成本支出,拓寬盈利渠道。按照目前的商業模式運營下去,共享單車很難走出寒冬。如前所述,共享單車是一個重資產商業模式,且運營管理成本巨大,單車企業無法在短期內收回投資,實現盈利。而長期來看,單車的損耗率很高,加上市場競爭激烈,投放過量,導致單車的使用率不高,還未收回投資,企業資金流就已經難以為繼。而收取用戶押金,投資資本市場獲益或用于企業再生產,且不說其存在法律風險和安全風險,就是從商業角度看,也不是可行和長久之計,無法使企業真正擺脫虧損,實現盈利。
注釋:
①任俊生.論準公共品的本質特征和范圍變化[J].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2,(5):55.
②沈榮華.公共服務市場化反思[J].蘇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1):3.
③郭鵬,林祥枝,黃藝,涂思明,白曉明,楊雅雯,葉林.共享單車:互聯網技術與公共服務中的協同治理[J].公共管理學報,2017,(3):1.
④鄭家昊,李庚.準公共產品負外部性有效治理的政府責任及工具創新——以共享單車為例[J].天津行政學院學報,2018,(2):8.
⑤李強治,劉光浩.共享單車進入提質換擋關鍵期[N].人民郵電,2019-2-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