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小軍
《看電影,學法律》曾經是一部法律主題的新書,現在則是一個法律電影的專題。
無論是一部新書還是一個專題,都值得法律人關注和思考。
當我望向手邊的這本書,我的思緒也漸漸縹緲,隨著窗外絲絲縷縷的微風回到了那年、那天、那個充滿無限可能的我……
我大學的專業是工商企業管理,參加工作后才開始自學法律。我從未想過從電影故事的視角來看法律,直到2005年,在讀研究生的我,偶然在宿舍樓下的張貼欄看到一張海報,說研究生會學術部將在學術報告廳舉辦《七宗罪》影評會。
這張海報激發了我極大的好奇心,我暗暗記下了開會時間。還記得,校友周成泓師兄曾說:“西政校園里洋溢著法學的分子。”那個時候的歌樂山下,確實給了我這種感覺。
那日,當我早早抵達影評會現場時,發現早已座無虛席。影評會結束后,我不禁感慨道:真是不虛此行!會上有些情節我至今仍有印象。評論人基本上都是一、二年級的碩博研究生,也有像徐昕教授這樣的知名學者。大家都準備得很充分,個個摩拳擦掌,躍躍欲試。談到的問題,從犯罪心理到人性,從宗教到跨學科研究方法,不可謂不廣博。
>>《看電影,學法律》 張純攝
那時,我才意識到:有些問題其實也是我關注的,只是在此之前,我不自覺地設了限、“想不開”。由此可見,保持開放的心態,見識不同的人和事,認真傾聽、積極交流,是多么重要!
到提問和自由發言階段時,互動加強,場面熱烈起來。一位女生上臺發表觀點。不過,她字正腔圓、聲情并茂的演說方式并沒有打動觀眾,反而她所拋出的觀點激起一片反對。
本來純當觀眾的我,突然有一種“英雄救美”式的沖動,舉手加入戰局為她“辯護”去了。幾天后,我收獲了一頓“臥牛石”大餐,認識了我助防的女生劉燕珂以及坐她一旁的搭檔劉志皎。她們都是研究生辯論隊的,于是我們都成了“辯友”。就這樣,我第一次接觸法律影評、第一次對其有感而發。
直到今天,因為我們仨都在同一個城市,所以仍不定期地開“茶話會”,經常會在某個話題上爭論得不亦樂乎、興盡方歸。
這次影評會為我打開了看待法律的另一扇窗,也讓我深深地感受了西政自由、開放的學術氛圍。通過這次活動,我得知徐昕教授正在組織征集關于這個話題的稿件,于是開始嘗試法律影評寫作并積極投稿。幾個月以后,我收到《影像中的司法》一書,翻到我自己寫的關于《銀飾》和《七劍》的影評,心情大好。
博士畢業后我來了杭州工作。有一次,我和浙江理工大學法政學院講師汪維佳聊天時,她提及開設的“電影與法律”這門選修課,備受學生歡迎。我很自然地聊起當年在西政參加影評會、寫法律影評的事。那是我苦行僧式的博士求學期間為數不多的樂趣。汪維佳說:你對電影與法律這么有興趣,為什么不嘗試開門選修課?在朋友的啟發下,我在杭州師范大學開設了“影像中的法律”公共選修課。
在我的設想中,有很多西政影評會的景象,比如激情四射的發言和唇槍舌劍的辯論。但第一堂課我走進教室的那一霎那,我感覺起初的設想太過理想化了。同學們黑壓壓地坐滿了教室的每一個座位。作為需要考慮全體學生學習效果的課堂,面對這么龐大的群體,傳統的以講授為主的方式無疑更適合。就這樣,美好愿望中的“影評會”,落地為獨角戲式的“一言堂”。
考慮到來自不同專業學生的接受能力,我很快又把授課重心從探討法律理念轉向普及常用法律知識。但囿于彼時市場上法律電影題材圖書有限,主要是針對我國大陸地區以外的司法管轄區的法律制度,所以一時間找不到合適的教材的輔助。我不得不自己著手編寫“看電影,學法律”材料。
但不久就遇到了難題。我的司法考試是研一通過的,那以后就開始專注于民商法學專業里面的一兩個領域,偶爾跨界研究其他某個具體問題,對除此之外的諸如刑法、刑事訴訟法等法律接觸越來越少,更不用說掌握它們的理論和實務動態了。我擔心在編材料的過程中出差錯——以至于誤人子弟、貽笑大方,所以萌生了找其他方向的同行合作編寫的念頭。
2010年5月的某一天,我在郵箱中查收到浙江省社科聯科普課題申報通知,馬上給汪維佳打電話,說我們一起去報個項目,將來的成果拿去出版、給學生當教材,她欣然同意。當年7月,我們申報的“看電影,學法律”項目獲批浙江省社科聯科普課題重點項目。項目文件中,有明確的時間要求。
彼時,我必須馬上解決的問題是:找誰來寫、怎么寫。
經過多番商討,書的內容最終定位為:用教材體系寫出有電影文藝范兒的普法文章。要求作者喜歡電影,更是專業能人。
>>魏小軍 作者供圖
因為法律文章只有深入淺出,才能真正做到通俗易懂。如果缺乏全面通透的理解,是很難用簡單的語言把一個復雜問題說清楚的。所以,各部分的作者應該是相關領域有一定積累的專業人士,應該對所從事的專業和看電影都有興趣。
我同汪維佳商量找作者的事,她本人喜歡《破綻》這部電影,打算用該電影作為素材寫犯罪問題;章碧珍和鄭偉龍兩位律師對我們的計劃很感興趣,章碧珍表示她參加了律協的一些工作,可以寫律師制度這部分;鄭偉龍則選擇了自己擅長的知識產權法。
此外,兩位律師還表示由他們所在律師事務所來承擔出版所需要的費用。這幫我解決了燃眉之急。因為按當時的情況,為了確保該書順利出版,除了保證書的質量外,還需承擔相應費用。而社科聯立項的資助金額僅有1萬元,根本不夠。我那時博士畢業不久,剛參加工作。自己主攻的婚姻家庭繼承法,那陣子也不大掙錢。
接下來,我開始向各個專業方向的同學朋友發出邀請。第一個電話打給老郭——我在西政的舍友郭明文博士。老郭是著名刑事訴訟法學者孫長永的弟子,學問好并且做事嚴謹,請他來寫刑事訴訟法這部分再合適不過了。老郭聽了我的計劃后很謙虛地說:“電影我愛看,刑訴法我也懂一點,但是你這個‘看電影,學刑事訴訟法,怎么寫心里沒底。”我說現在也就掌握大的框架,具體怎么寫也要等樣文出來才算清楚。老郭同意了。
第二個電話打給王嘎利博士。在西政讀書時,他和我還有老郭經常一起打籃球,然后到情人坡旁的小館子小撮一頓——點份回鍋肉吃個飽,屬于無話不談的交情。王嘎利的研究方向是民事訴訟法學,這部分便交給他完成。劉輝是我在西政認識的老鄉兼師弟,那時正作為國稅局的委培生在重慶大學攻讀經濟法學博士學位,他在法律博客上有很多優美的文字。我說,阿輝你來寫稅法吧。他看我正努力尋找作者,很爽快地把保險法也應承下來。
打電話給洪海林時,我心里沒有抱太大的指望——因為在西政讀博時就感覺他分外繁忙。意外的是,海林博士一口答應寫民事主體和侵權兩部分,這讓我喜出望外。王薇是我博士期間的同學,思維敏銳且清晰,博士畢業后任職于東部一黨校。我認為她講課時需要涉及諸多資料,對憲法有很接地氣的理解,便邀請王薇寫憲法這部分。她很謙遜,說盡力試試。但我知道她一動手就會很快完成。
彼時,戴馥鴻正在攻讀法制史博士學位,他對司法轉型這樣的歷史性問題有過持續性關注,所以邀請他來寫這部分。張建生、李賢達和趙楠,都在司法部門工作,是各自從事領域的理論和實務雙料專家,邀請他們來寫海商法、公司法部分;童俊說她正在學校開設合同法課程,便認寫了合同法部分。
從申報項目開始,我便將劉志皎拉進隊伍,因為她對法律電影這類問題頗有見解,并且我們關系比較近。她平常被大家稱為思想女青年,如果要編部隨筆集,我務必要求她多賜幾篇稿子。而這樣的普法教材,尤其還要限定每部分的結構,她的興趣著實不大提得起來。她研究證券法問題的碩士論文曾經拿過重慶市優秀,這部分交給她。
上官馨是本書作者中唯一一位在讀碩士生,也是唯一一位通過網上征稿方式聯系的作者。當時,我在正義網法律博客上發布了征稿啟事,前后收到一些博友的應征信,但多數因為種種原因放棄了。上官鑫則是其中聯系較早的。他那時正在云南大學讀研究生,導師是我很敬重的一位刑法領域的學者。
此外,我給自己留了四個部分的寫作任務。從讀博士時開始,婚姻家庭繼承法便是我的主攻方向。雖然它在民商法學專業的幾個主要方向中最不起眼,但卻是普通人接觸最多、聯系最緊密。所以我把婚姻家庭法和繼承法分為兩部分來寫。大學畢業后、上研究生之前,我曾經在工商行政管理系統工作,對消費者權益保護和行政法都有些切身體驗。這兩部分的寫作任務,也留給了自己。
幫手就位,分工明確。其他人便看電影去了——尋找適合自己那部分寫作的影片。我的當務之急則是,抓緊確定體例、寫出樣文。
文章的布局和結構對于一本書來說不可謂不重要,好的結構能夠呈現最佳的展示效果,引人入勝,經過多番琢磨終是有了初步的構想。
書中每一章節寫一個重要法律制度,每節開頭部分有影片簡介和導讀,正文下面每個小節都有核心問題提示、重要片斷展示和以普法為核心的影評,每節正文后面要有“延伸:熱點難題”。這樣的體例定下來,并不太難。
難的是,怎么找到合適的、有代表性的影片。因為一個重要法律制度,必然包含了許多重要的法律規范,并且自成體系。要想通過電影故事加以說明,必須找到契合度高的影片。但幾乎沒有哪部電影的劇本,是依托某個法律制度來展開的。
首先,我從婚姻家庭法入手。為此先后找過多部電影。如果單獨寫一個問題,《天水圍的夜與霧》于家庭暴力,《真情假愛》于夫妻財產制,《克萊默夫婦》針對子女撫養權,都是非常好的素材。但要概覽式介紹婚姻家庭法的主要規范,這幾部電影的涉及面都略窄了點。
我曾設想不妨一部法律結合多部電影來寫,但試寫幾段之后發現行不通。因為那樣意味著,書中每個章節需要更多篇幅來介紹電影,作為教材使用會使學生把更多時間用于看電影上,這不符合我們的初衷。
最后,我決定使用國產電影《手機》作為寫婚姻法的素材。不過,盡管該電影中有關婚姻法主要的方面都涉及到了,但內容上仍有遺憾。同樣,寫繼承法那一章節也是先后棄用過多部電影,包括源自美國的一部中譯名為遺產的電影。當找到印度電影《遺產風波》時,也是抱著試一試的態度。意外的是,看完后發現很適合——與主題的貼合度比婚姻家庭法那節的要好。我仍然記得,在電腦上敲完繼承法這節的最后一個字時,那種酣暢淋漓的感覺。
2011年3月中旬,我開始向作者們催稿了。最主要的原因是我們承諾要在同年7月前完成社科聯項目的結題,算上修改時間,已經有點緊張了。不當編輯,不知道編輯苦。我這偶爾當一回的主編,既沒有熟門熟路的技巧,更沒有一言九鼎、動輒斃稿的權威。這本書的寫作風格,不同于傳統法學教科書,更不同于學術專著。很多作者一開始還不大適應。收上來的稿件,整體上都挺好,但各種小問題也層出不窮。
內容上出現了兩個比較極端的情況:一是影片太不切題,導致文中關于影片的介紹與對法律的講述存在明顯的“兩張皮”現象;二是影片不錯,但電影片段展示篇幅過長,導致普法的內容反而太少。我和作者聯系,希望進行修改。他們都答應了。但作品對作者來說有時候就像親生的孩子,好不容易寫出來的文章不大下得了手。
定稿前,我對那個電影片段篇幅過長的稿子進行了“外科手術”,刪減三分之一的內容后發給作者征求意見。直到現在,我也不知是否因為這事被作者罵過。還有一節的初稿,“延伸:熱點難題”寫得很專業,但過多的專業術語讓我擔心普通讀者難以理解。所幸作者的態度很開放,在收到我的修改意見后,很快就把改后的稿子發過來了。
此外,在編輯稿子時我發現,作者們普遍關注內容,對形式問題則不太上心,所以狀況頻出。例如,雖然樣文及說明都要求,每節開頭放一張影片海報圖片和基本信息,基本信息從上到下按導演、主演、編劇、出品、語言、年份、獲獎做簡要羅列,但沒有幾個稿件做了同樣處理。其他如格式、圖片等,處理方式也有點五花八門。這些問題多數反饋給作者修改,少數由我直接改過來了。
2011年8月下旬,全部統稿工作完成,我把稿件發給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編輯。2012年3月,書終于出來了。
再后來的某一天,當我抬腳踏進一家陌生的書店,抬頭看到書架上幾本《看電影,學法律》,那種感覺,就好像看到自己一手養育的孩子長大成人般欣喜與慰藉。離開書店的那一刻,我暗自許下了一個新的目標,寫一本《看電影,學婚姻家庭法》——但至今未能完成。
于是,這本書的部分文字,就成了本期《民主與法制》周刊的封面聚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