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繼根,胡 波,楊家梅
(1.新縣人民醫院普通內科,河南 信陽 465550;2.鄭州大學第二附屬醫院腫瘤內科,河南 鄭州 450014)
化療是抗腫瘤治療的重要手段之一。肝臟作為藥物代謝的主要器官,也是抗腫瘤藥物不良反應的靶器官[1]。在腫瘤患者化療過程中,由于化療藥物本身及其代謝產物所致的肝功能損傷很常見,部分患者因化療相關肝損傷不能完成標準治療,嚴重者甚至因肝功能衰竭而死亡,探索治療化療相關肝損傷的有效方案對于指導臨床治療具有重要意義[2]。本研究通過對比異甘草酸鎂聯合還原型谷胱甘肽和單藥還原型谷胱甘肽治療化療相關肝損傷的臨床療效,以期探索治療化療相關肝損傷的優選方案。
1.1 研究對象收集2016年1月至2019年10月新縣人民醫院收治的伴有化療相關肝損傷的惡性腫瘤患者46例作為研究對象,診斷標準依據《藥物性肝損傷診治指南》[2]。排除標準:1)原發性肝癌、膽管癌及轉移性肝癌;2)合并其他因素引起的肝損傷,如病毒性、自身免疫性、酒精性、代謝性、脂肪性等;3)非化療藥物引起的肝損傷;4)肝衰竭。以隨機數字表法將46例患者隨機均分為試驗組和對照組,每組23例。本研究方案經新縣人民醫院倫理委員會審批,所納入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治療方法試驗組給予異甘草酸鎂聯合還原型谷胱甘肽治療:還原型谷胱甘肽1.8 g,靜脈滴注,每天1次+異甘草酸鎂0.15 g,靜脈滴注,每天1次;觀察組給予單藥還原型谷胱甘肽1.8 g,靜脈滴注,每天1次。2組治療1周后復查肝功能,同時記錄患者治療期間不良反應的發生。
1.3 觀察指標觀察所有患者的肝功能變化情況,并依此評價治療效果。顯效:谷丙轉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谷草轉氨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及總膽紅素(total bilirubin,TBIL)全部恢復正常;有效:各項指標均較治療前下降50%以上;無效:各項指標無一達到以上標準。以顯效+有效計算有效率。根據肝功能損傷的美國國家癌癥研究所分級標準確定肝損傷分級。

2.1 2組臨床病理參數比較46例化療相關肝損傷患者的年齡39~74(57.8±9.1)歲,其中男21例、女24例。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試驗組(23例)和對照組(23例),2組年齡、性別、治療前肝損傷類型及肝損傷分級等基線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均<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臨床病理參數比較 n(%)
2.2 2組肝功能變化情況比較經保肝治療后,2組患者ALT、AST及TBIL水平均有一定程度的下降,肝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其中試驗組谷丙轉氨酶、谷草轉氨酶水平下降較對照組明顯,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均<0.05)。見表2。

表2 2組肝功能變化情況比較
2.3 2組化療相關肝損傷的療效比較試驗組化療相關肝損傷治療顯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2組化療相關肝損傷的療效比較
2.4 不良反應2組患者均未見明顯的異甘草酸鎂、還原型谷胱甘肽等相關不良反應,提示2種藥物具有較高的安全性。
化療相關肝損傷是化療常見的不良反應之一,研究[3-6]表明,約1/4的化療相關肝損傷由抗腫瘤藥物引起,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化療的按時、足量進行。化療相關肝損傷的發生機制可概括為2個方面[2]:藥物或其代謝物可引起代謝障礙致使肝細胞損傷,亦可作為抗原或半抗原引起免疫介導的肝損傷。
還原型谷胱甘肽是一類廣泛應用于臨床的解毒保肝藥物,該藥物為甘油醛磷酸脫氫酶的輔基,通過巰基與體內自由基結合從而對部分外源性毒性物質具有解毒功能[7];異甘草酸鎂是第4代甘草酸制劑,是強效的多功能肝細胞保護劑,可通過抗脂質過氧化、抑制一氧化氮自由基生成、提高細胞膜穩定性、減輕炎癥反應而發揮抗炎、改善肝功能、保護肝細胞膜作用[8-9]。2015年版《藥物性肝損傷診治指南》推薦異甘草酸鎂治療ALT明顯升高的急性肝細胞損傷型或混合型化療相關肝損傷,推薦級為1A[2]。
本研究結果顯示:經保肝治療后,2組患者ALT、AST及TBIL水平均有一定程度的下降,肝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其中試驗組谷丙轉氨酶、谷草轉氨酶水平下降較對照組明顯,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均<0.05);試驗組保肝治療顯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這與有關研究[10-11]結果相似。
綜上所述,還原型谷胱甘肽與異甘草酸鎂具有協同改善肝功能作用,有利于保證后續化療的按時、按量完成。且所有患者保肝治療過程中未觀察到保肝藥物相關不良反應,這提示2種藥物具有較高的安全性。但由于本研究樣本量小,可能存在偏倚,仍需進一步擴大樣本量研究加以證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