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德良,上官佳紅,何 煒,張騰飛,韓東建,崔新月,靳 之,何偉偉,張金盈
(1.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心內科,河南 鄭州 450052;2.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腫瘤科,河南 鄭州 450052)
腫瘤心臟病學是近年來逐漸受到臨床醫生關注的學科,是歐美學者基于腫瘤患者的心血管事件而提出的。2000年,美國安德森腫瘤中心成立了全球首個腫瘤心臟病學協會,此后歐美一些國家逐漸成立了相應的協會,開始關注腫瘤心臟病學相關研究,并發布腫瘤心臟病學相關的臨床實踐指南,同時國際性的腫瘤心臟病學學術會議也定期舉辦[1-2]。國內腫瘤心臟病學起步較晚,2011年我國首部腫瘤心臟病學領域的專家共識對外發布,這預示著我國腫瘤心臟病學發展的開始,但近年來研究發展迅速[3]。2016年第一屆中國腫瘤心臟病學學術會議上正式確立了腫瘤心臟病學的學科名稱和研究領域[4]。2018年,中國抗癌協會成立整合腫瘤心臟病學分會成立,進一步推動了腫瘤心臟病學的學科發展[5]。2019年,經過大量的前期準備工作,由我院心內科作為主任委員單位成立了河南省抗癌協會整合腫瘤心臟病學專業委員會,并積極開展腫瘤心臟病學的臨床教學和推動腫瘤心臟病學亞學科的成立,以期為該學科的進步做出貢獻。為了提高腫瘤心臟病學教學質量,提高學生的學習質量,本文對2019年7月至12月在心內科輪轉的臨床型碩士研究生和規培生的腫瘤心臟病學教學采取基于團隊學習(team-based learning)和基于案例學習(case-based learning,CBL)的教學法相結合的教學模式,并以基于授課學習(lecture-based learning,LBL)的傳統教學法作為對照進行比較分析。現將比較分析結果總結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擇2019年7月至12月在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心內科輪轉的臨床型碩士研究生和規培生180名,隨機均分為TBL聯合CBL組和LBL組2組,每組90名學生。2組學生的性別、年齡等基線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已獲得我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通過,所有入組學生均已知情,并簽署了同意納入本教學研究的知情同意書。
1.2 教學方法TBL聯合CBL組90名學生采取TBL聯合CBL教學模式:根據人民衛生出版社的第9版《內科學》腫瘤心臟病學相應章節內容,列出腫瘤心臟病學所有內容,包括抗腫瘤治療引起的心血管毒性、腫瘤合并心血管疾病、腫瘤與心血管疾病的共同危險因素的分析及干預措施、心臟良惡性占位病變[6]。納入該組的所有學生均于入科后獲得腫瘤心臟病學相關資料及最新研究進展,并進行了充分的預習,入科集中上課時選擇典型案例,經過老師提問、學生分組討論、小組代表發言、組內學生補充,師生交流互動,老師在最后進行總結分析[7]。LBL組90名學生采取LBL教學模式:老師采用傳統的LBL教學法[8]。2組老師的選擇盡可能遵循年資相近、教學年限相近、教學風格類似的原則。
1.3 教學效果的評價及滿意度調查入組學生輪轉出科時進行考核,考核分為理論考核(50分)和綜合能力考核(50分)2個部分;通過當場發放自制調查問卷的形式評估教學效果及學生對本組教學方法的滿意度等,主要從提高學習興趣、文獻查閱能力、自主學習能力、綜合分析能力、臨床思維能力等5個方面進行教學效果評價[9-10]。

2.1 2組學生測試成績比較TBL聯合CBL組測試成績為(92.75±5.15)分,明顯高于LBL組的(75.25±10.55)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14.141,P<0.001)。
2.2 2組教學效果及學生對本組教學方法的滿意度比較TBL聯合CBL組提高學習興趣、文獻查閱能力、自主學習能力、綜合分析能力、臨床思維能力、對本組教學法的滿意度等均優于LBL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χ2=23.329、25.194、36.733、37.430、25.699、44.308,P均<0.05)。見表1。

表1 2組教學效果及學生對本組教學方法的滿意度比較
隨著近年來人們對健康的重視以及腫瘤防治能力的提升,腫瘤患者的生存時間明顯延長,伴隨而來的是包括抗腫瘤治療自身導致的心臟毒性、伴隨的心血管疾病,甚至心臟腫瘤導致的心血管不良事件明顯增加,這對患者的生活質量和生存時間是一種嚴重的威脅[11]。因此,腫瘤心臟病學這一新興的交叉學科受到人們越來越多的關注。腫瘤心臟病學是2000年以后逐漸發展的一門學科,其研究領域包括:傳統化療藥物、新型靶向藥物等的心臟毒性,放療所致的心臟損傷等抗腫瘤治療相關心臟毒性;腫瘤患者伴隨性的心血管疾病;腫瘤和心血管疾病的共同危險因素的發現和干預;心臟自身良惡性占位[12-13]。以往腫瘤科醫生對腫瘤患者心血管不良事件的認識不足、腫瘤多學科診治模式應用匱乏、心內科對腫瘤性疾病的重視不夠等造成了上述腫瘤心臟病學領域的研究開展較晚,導致這一領域相關的臨床診治存在一定的錯誤風險。這也導致目前在腫瘤相關學科、心血管疾病相關學科進行腫瘤心臟病學相關知識普及的迫在眉睫。本研究為了提高腫瘤心臟病學在在心內科輪轉的臨床型碩士研究生和規培生中的教學效果,采取了TBL聯合CBL教學法。TBL教學法是在基于問題學習教學法的基礎上,增加了對學生團隊協作能力培養的一種新型教學模式,其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主動性,提升學生的綜合分析能力和團隊協作能力,在醫學生教學中還能夠提高其臨床思維能力,學生對該教學法的滿意度也較高[14-15]。CBL教學法是以典型案例為基礎,在老師和學生的共同努力下開展的教學方法,有利于提升學生自主學習、綜合分析能力和臨床思維能力。兩者結合能夠彌補各自的不足,進一步提升教學效果[16-17]。王鐵巖等[18]研究發現,在兒科學教學實踐中應用CBL聯合TBL教學法能夠有效提高學生對教學活動的滿意度,并提升學生的臨床思維能力和實踐技能,激發其自主學習能力以及醫患溝通能力。
本研究結果顯示:TBL聯合CBL組測試成績為(92.75±5.15)分,明顯高于LBL組的(75.25±10.55)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14.141,P<0.001),提示相較于傳統的LBL教學法,TBL聯合CBL教學法能明顯提升學生對腫瘤心臟病學相關知識的掌握水平。TBL聯合CBL組提高學習興趣、文獻查閱能力、自主學習能力、綜合分析能力、臨床思維能力、對本組教學法的滿意度等均優于LBL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χ2=23.329、25.194、36.733、37.430、25.699、44.308,P均<0.05),提示TBL聯合CBL教學法在提高學習興趣、文獻查閱能力、自主學習能力、綜合分析能力、臨床思維能力等方面相較于傳統的LBL教學法更具優勢,而且學生對TBL聯合CBL教學法的接受度和滿意度明顯高于LBL教學法。
綜上所述,TBL聯合CBL教學法能夠充分發揮各自的優點,增加了學習興趣,提高了學習能力和專業素養,值得在醫學生的臨床教學中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