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 誠,鄭瑞峰
(武警河南省總隊醫院,河南 鄭州 450052)
食管癌是最常見的消化道惡性腫瘤之一,近年來其發病率呈現上升趨勢,該病是惡性腫瘤死亡的首要原因[1]。盡管隨著醫療技術的提高,食管癌的手術、放療等技術取得了巨大的突破,但食管癌患者的預后仍較差,5 a生存率僅14%~25%[2]。對于早期食管癌,手術治療是主要方法,術后可獲得明確病理分期、解除局部占位,其中內鏡手術取得突破性進展,具有安全性高、損傷輕等優點,已成為食管黏膜內癌的標準治療方法[3-4]。但手術過程中是否需要進行常規淋巴結清掃尚存在爭議。豐富的淋巴管網存在于食管黏膜下層,而食管癌易侵襲至食管黏膜下層,因此對于T1b期胸段食管癌患者來說存在較高的淋巴結轉移風險[5]。目前,臨床上有部分專家主張在術中對T1b期的食管癌患者進行合理范圍內的淋巴結清掃,但Gamboa等[6]認為不必要的淋巴結清掃將會增大手術范圍,這不僅增加了手術難度,還加重了患者的創傷,削弱了患者的抵抗力。因此,探究T1b期胸部食管癌患者發生淋巴結轉移的情況及其危險因素十分必要,現將本研究結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納入我院2016年5月至2019年5月收治的食管癌患者(術后病理分期為T1b期)150例,按照術后病理報告的結果將患者分為2組,即淋巴結轉移組和淋巴結未轉移組,2組患者分別為40例和110例。納入標準:納入的患者均已行手術治療(微創食管癌切除術或右開胸3切口手術),且接受了淋巴結清掃術(擴大的2野淋巴結清掃);有完整術后常規病理結果,并經術后病理證實為T1b期食管鱗癌;均符合手術適應證;系統檢查結果提示未見嚴重器質性病變或遠處轉移灶;均由護理人員充分溝通,對治療過程當中的操作流程有所了解,熟知有關注意事項,并已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1)不能耐受手術者;2)合并其他惡性腫瘤者;3)合并精神或神經疾病者;4)配合度差者;5)家族遺傳病史者;6)資料不完整者。本研究已經獲得了我院醫學倫理委員會的批準。
1.2 研究方法比較淋巴結轉移組和淋巴結未轉移組患者的臨床病理資料,包括患者性別、年齡、體質量指數、吸煙史、食管鱗癌家族史、腫瘤直徑、腫瘤厚度、腫瘤位置、分化程度以及有無脈管癌栓浸潤等。其中腫瘤直徑是測量術中切除的標本最大直徑得到的,另外在標本最厚處測得的數據為腫瘤厚度。TNM分期根據2010版美國癌癥分期聯合委員會分期系統進行[16]。

2.1 150例患者一般資料納入的150患者,淋巴結轉移組40例(26.7%)患者的年齡40~76(56.4±6.5)歲,淋巴結未轉移組110例(73.3%)患者的年齡42~80(55.6±6.2)歲,術中清掃淋巴結11~39(18.1±5.2)枚。
2.2 淋巴結轉移組和淋巴結未轉移組患者的臨床病理資料比較2組患者性別、體質量指數、吸煙史、食管鱗癌家族史、腫瘤厚度和腫瘤位置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均>0.05)。2組患者的年齡、腫瘤直徑、分化程度、脈管癌栓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均<0.05)。見表1。

表1 淋巴結轉移組和淋巴結未轉移組的臨床病理資料比較
注:1)為t值
2.3 食管鱗癌患者淋巴結轉移危險因素的多因素分析結果年齡、腫瘤直徑、分化程度、脈管癌栓是淋巴結轉移的獨立危險因素(P均<0.05),低齡、腫瘤直徑超過4.2 cm、高分化、腫瘤內出現脈管癌栓者更易出現淋巴結轉移。見表2。

表2 食管鱗癌患者淋巴結轉移危險因素的多因素分析結果
食管癌是世界范圍內發病率較高的惡性腫瘤之一,5 a生存率為14%~25%,是惡性腫瘤死亡的首要原因[2]。研究[1]顯示,世界上約50%食管癌發生在中國。食管鱗癌是食管癌最主要的組織學類型,也是我國最常見的組織學類型,因此,本研究選取食管鱗癌患者進行研究。對于早期食管鱗癌,手術是其主要治療方法,對于淋巴結轉移的食管鱗癌患者,行腫瘤切除術的同時進行淋巴結清掃的益處較多,延長了患者生存時間,便于獲得準確的腫瘤病理分期,降低了患者局部和(或)全身復發率,還可以更有效評估食管鱗癌患者的預后[7]。雖然在食管鱗癌患者中,T1b期胸段食管鱗癌淋巴結轉移率約為20%,但對于該類患者,食管鱗癌切除加淋巴結清掃術可使患者無病生存時間明顯延長,此外,早期淋巴結浸潤患者也可從淋巴結清掃中受益[7]。由于目前臨床尚無法在術前對腹膜淋巴結行病理學檢查,對T1b期胸段食管鱗癌淋巴結是否進行清掃仍存在疑問。因此,分析淋巴結轉移發生率和探究T1b期食管鱗癌淋巴結轉移的相關危險因素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本研究觀察了T1b期食管鱗癌患者淋巴結轉移情況及淋巴結轉移的危險因素,結果顯示,發生淋巴結轉移的患者為40例,占26.7%,與以往的研究結果一致。Kim等[8]研究了133例T1b期食管癌患者的淋巴結轉移情況,其中發生淋巴結轉移的患者為39例(29.3%)。有研究[9]顯示,食管癌淋巴結轉移率會隨清掃淋巴結數目的增加而增加。然而Tachimori等[10]報道,清掃高轉移率的淋巴結至關重要,若清掃及時,即便清掃數目超過20枚,其術后淋巴結轉移率仍較低。本研究入組患者施行的均為擴大2野淋巴結清掃術,平均清掃的淋巴結數目較多,其目的是獲得更準確的淋巴結轉移率。
本研究結果顯示:2組患者性別、體質量指數、吸煙史、食管鱗癌家族史、腫瘤厚度和腫瘤位置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均>0.05)。2組患者的年齡、腫瘤直徑、分化程度、脈管癌栓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均<0.05)。多因素分析顯示,年齡、腫瘤直徑、分化程度、脈管癌栓是淋巴結轉移的獨立危險因素(P均<0.05),低齡、腫瘤直徑超過4.2 cm、高分化、腫瘤內出現脈管癌栓者更易出現淋巴結轉移。這與既往研究結果相符[11]。腫瘤直徑與淋巴結轉移率的關系已有所報道,在一項包含715例食管腺癌患者的報道中,研究者發現腫瘤直徑與淋巴結轉移率呈正相關,與本研究結果相似[6]。
綜上所述,T1b期胸段食管鱗癌患者淋巴結轉移率高,低齡、腫瘤直徑超過4.2 cm、高分化、腫瘤內出現脈管癌栓者更易出現淋巴結轉移,臨床上應給予更多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