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朝霞
(新縣人民醫院,河南 信陽 465550)
惡性腫瘤嚴重威脅著人類的健康,其發病率日趨增高,但是惡性腫瘤患者的5 a生存率也是逐年升高,現已達到40.5%[1]。隨著惡性腫瘤患者生存率的提高,惡性腫瘤患者對生存時間和生活質量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和期待,因此,影響患者生活質量的各種因素也越來越受重視。心理因素在惡性腫瘤的發生、發展及康復治療過程中起著重要作用,良好的心理疏導對惡性腫瘤患者康復亦有重要意義[2]。因此,我們更應重視患者的心理康復,從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3]。本文對惡性腫瘤康復治療患者的心理進行調研,并了解心理護理在惡性腫瘤患者康復過程中的作用,從而為在惡性腫瘤患者中開展心理康復護理提供有益指導。
1.1 研究對象隨機選取新縣人民醫院2019年1月至10月收治的36例行康復治療的惡性腫瘤患者為本次研究對象。納入標準:經臨床、病理、影像學確診的惡性腫瘤患者;維持治療或治療結束后定期復查階段;無其他嚴重身體疾病;無精神病史及中樞神經系統疾病。男19例,女16例,年齡42~75(57.20±17.30)歲,焦慮、抑郁發生率分別為75.00%、61.11%。2組患者性別、年齡、病程等基線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按照是否給予心理護理分為對照組(20例,常規康復護理)與試驗組(16例,常規康復護理聯合心理護理)。入組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本研究已獲得新縣人民醫院倫理委員會的審核批準。
1.2 護理方法對照組患者均給予常規康復護理:1)護理人員需要對患者及家屬進行培訓,要求患者掌握正確的鍛煉方式和注意事項等,為患者制定運動方案(如太極拳、散步、慢走等有氧鍛煉)[4];2)在日常飲食方面,根據患者年齡、病情、體質量等綜合情況制定食譜[5]。在睡眠方面,囑患者按時作息,養成早睡早起的習慣,保證有充足的睡眠時間,若有睡眠障礙,可通過播放輕音樂、更換病房等幫助患者更好適應環境,促進睡眠[6]。
試驗組患者在常規康復護理基礎上進行心理護理:護理人員要關注患者的日常表現,患者情緒及精神狀態,患者需求,向患者介紹以往康復成功的類似病例,同時通過多種心理暗示的方法激勵患者,穩定患者情緒。醫護人員在與患者積極溝通的同時,還應積極與其家屬溝通,和患者家屬一起共同關心、愛護患者。
1.3 觀察指標1)比較觀察初診時、干預1個月后2組患者血清白蛋白、血清血紅蛋白以及體質量指數等營養指標的變化;2)用焦慮自評量表(SAS)和抑郁自評量表(SDS)對所有患者進行量化評分。比較觀察2組患者SAS、SDS評分變化[7];3)比較觀察初診及干預1、3、6個月時2組患者的生活質量,生活質量的評價依據癌癥治療功能評價量表體系中共性模塊(FACT-G),得分越高,患者生活質量越高[8]。

2.1 2組患者白蛋白、血紅蛋白、體質量指數比較干預1個月后,試驗組白蛋白、血紅蛋白、體質量指數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均>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白蛋白、血紅蛋白、體質量指數比較
2.2 2組患者SAS和SDS評分比較干預1個月后,試驗組SAS和SDS評分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均>0.05)。見表2。

表2 2組患者SAS和SDS評分比較 分
2.3 2組患者FACT-G生活質量量表得分比較試驗組干預1、3、6個月后FACT-G生活質量量表得分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均>0.05)。見表3。

表3 2組患者FACT-G生活質量量表得分比較 分
惡性腫瘤屬于一種心身疾病,腫瘤本身以及放療、化療或手術等所致的生理及機體不適,以及其缺乏正常社會活動等導致的心理需求難以得到滿足,各種因素使得惡性腫瘤患者出現心理障礙的風險遠遠高于普通人群[9]。王逸如等[10]研究報道,惡性腫瘤患者抑郁發生率54.5%,焦慮發生率25.5%。姚晚俠等[11]研究發現,腫瘤組情緒障礙發病率為89.19%。研究[12]發現,大部分惡性腫瘤患者都是長期處于抑郁、悲傷等不良狀態,這明顯減低患者的免疫力,嚴重影響患者的預后。
研究[9-12]發現,焦慮、抑郁的發生與患者的性別、工資收入水平、家庭關系、文化程度均有關。患者的焦慮、抑郁等負性情緒與其生活質量呈正相關關系,且相互影響,負性情緒越重,生活質量越低,而降低的生活質量又反過來引發患者負性情緒的加重。研究[13]證實,年輕惡性腫瘤患者出現焦慮、抑郁等負性情緒的風險更大。但也有研究認為,老年惡性腫瘤患者負性情緒更加嚴重,并考慮可能與老年患者對惡性腫瘤知識了解甚少有關。有針對性的心理護理能夠減輕患者的負性情緒,提高治療依從性,促進其康復,改善其預后。大量研究[14-15]證實,合理有效的心理護理干預有助于提高惡性腫瘤患者對抗疾病的信心,以更加積極的心態配合治療。研究[16]還表明,具有良好心態的患者,其惡性腫瘤的進展更容易被控制。
抑郁、焦慮程度與生活質量具有明顯相關性,抑郁、焦慮者,相應生活質量中情感角色、生命活力、及社會功能水平明顯偏低,惡性腫瘤患者的情緒對預后的影響極大[17-18]。近年來,對于患者的臨床護理已由單純對病情的護理逐漸轉變為包括生理和心理的整體護理,也就是不但要積極關注患者病情變化,還要積極與患者溝通交流,了解其心理變化[19]。何平等[20]發現音樂療法能夠有效緩解惡性腫瘤患者初次接受中心靜脈置管的焦慮情緒,還能夠有效改善其術前焦慮情緒,進而提高其免疫力和減輕圍手術期疼痛。惡性腫瘤患者結束治療后的恢復期,積極參加音樂、運動、娛樂等活動,積極參與一些社會活動,這有助于提高其對抗疾病的自信心,同時減少獨處能夠避免患者因負性情緒導致疾病復發[21-22]。但心理干預在治療和康復中的具體作用尚未完全闡明[23]。
綜上所述,惡性腫瘤患者焦慮、抑郁發生率較高,對于惡性腫瘤患者給予心理護理可有效改善其營養狀態及焦慮、抑郁等負性情緒,提高生活質量。但本研究因研究對象數量有限,結論仍具有一定局限性,仍需擴大樣本量研究證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