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 添 劉 鈺 李池利
《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年版)》(以下簡稱《課程標準》)將英語學科核心素養定義為“學生在接受相應學段英語課程教育的過程中,逐步形成和提升的適應個人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教育部 2018)。教育部頒發的中國學生核心素養指標體系將外語核心素養定義為“能夠根據自己的愿望和需求,通過口頭或書面等語言形式,運用其他語言實現理解、表達和交流”(程曉堂 2014)。為了了解國內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研究的現狀及其發展趨勢,利用CiteSpace軟件對近年來國內的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研究情況進行可視化分析,并為將來的相關研究提供參考。
以中國知網(CNKI)為數據來源,以“主題”or“關鍵詞”or“摘要”or“篇名”=“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為檢索式,時間跨度年限設置為“全部”,對有關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文獻進行檢索。結合知網檢索和手工排查方式,剔除一些質量不高和相關度不高的文獻,最終獲得199篇有效文獻作為數據分析樣本。
采用Citespace軟件對所選取的199篇文獻進行可視化分析。首先對年度發文量進行統計分析,以了解國內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總體研究情況。接下來,通過聚類分析和知識圖譜可視化展示相結合的方法,繪制國內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研究的科學知識圖譜,旨在梳理該話題研究的學科知識結構。最后通過共詞分析法考查其研究熱點及發展趨勢。
文獻年度分布是了解某領域研究進展情況的量化依據(于豐園、胡惠閔 2018)。對國內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研究文獻發文量進行年度統計分析,有助于了解國內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研究現狀與發展趨勢。由圖1可知,國內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研究始于2015年,且呈上升趨勢。2015—2016年合計發文僅20篇,表明此階段國內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研究屬于起步階段,尚未形成規模;自2017年開始,國內相關研究進入快速發展時期,此階段發文量增長顯著。

圖1:國內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研究整體情況
將 CiteSpace 設置“時間”為“2015—2018”,以1年為一個時間節點,在Node Types中選擇Keyword,其他參數不變,先點擊Find clusters,對所選文獻進行聚類,再點擊標識K,用關鍵詞對每個聚類進行命名,最后點擊LLR算法,由軟件自動生成關鍵詞共現聚類圖譜,共得到12個被引文獻關鍵詞網絡聚類(聚類0—11),如圖2所示,其中聚類值Modularity Q為0.680 4,聚類內部相似度指標Silhouette值為0.938 8,說明聚類內節點聯系緊密,主題關聯性很強,結果具有參考價值。

圖2:關鍵詞共現聚類圖譜
圖2中節點顯示的是關鍵詞出現頻率閾值在50次以上的網絡結構,節點越大表示出現的頻率越高,節點間連線表示關鍵詞的共線關系,而節點間的聯系繁密證明了國內對英語學科核心素養已經形成了一定規模的學術網絡及研究主題。其中,“英語學科核心素養”“學科核心素養”“英語核心素養”“學科素養”不是要分析的焦點,故作剔除處理。結合表 1,“高中英語”“閱讀教學”“思維品質”“初中英語”“文化品格”“英語教學”“小學英語”“語言能力”“學習能力”“文化意識”排在前10名,以上高頻關鍵詞的共現網絡代表近四年學科核心素養領域的研究熱點,在二次文獻閱讀的基礎上,將對其部分進行重點評述。

表1:代表性關鍵詞
1.小學英語、初中英語、高中英語
“高中英語”的詞頻為24,與之相連的節點有詞匯教學、閱讀教學、教學方法、教學設計和教學策略。從共現圖譜可知,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在高中階段與詞匯、閱讀等具體的教學設計密不可分。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必須通過具體、科學、高效的教學方法與策略予以落實。只有英語課堂教學轉變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等,才能確保學科核心素養的培育落到實處(楊宇學 2017)。語言能力是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核心,詞匯又是語言能力的基礎(巫明英 2018)。就英語學科核心素養如何落實到高中英語閱讀教學而言,教師可以創設教學情境,給學生提供語言運用機會,合理設計教學活動,提高他們的英語學科核心素養(周牛美2017)。
“初中英語”的詞頻為13,與之相連的節點有閱讀教學、語言能力、聽力教學、閱讀課和單元教學設計。英語閱讀教學能夠在很大程度上促進語言素養的形成,是培養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重要渠道之一。初中英語閱讀教學不僅要傳授語言知識、加工處理文字表層信息,還要有意識地融入思維品質的培養。聽力教學在初中英語教學中處于重要地位,聽力是語言學習的重要途徑,還是實際生活中學習及交流的必然要求(張培蘭 2018)。教師應重視培養學生的思維品質,讓他們樹立發散性、批判性和創造性思維。對學生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與課程標準、教學設計、課程開發和教學實踐環環相扣(白云 2017)。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需要關注中小學課程改革和課堂實踐中核心素養的微觀研究。課程單元整體設計則有利于把核心素養要求的關鍵能力和必備品格落實到課堂。
“小學英語”的詞頻為9,與之相連的節點有深度學習、思維導圖、單元整體教學和繪本教學。從共現圖譜可知,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在小學階段就已經開始成型。高琰(2018)指出應用思維導圖開展小學英語教學,有助于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思維規律培養其發散思維和創新能力。周詩杰(2018)指出在小學英語單元整體教學設計中應整合單元教學內容,培養學科素養。
“高中英語”“初中英語”“小學英語”作為英語學科核心素養培養的三個階段,它們存在緊密的聯系,在教學方法、教學設計和教學策略上既有共性又有個性。具體表現在三者都強調閱讀教學、詞匯教學、聽力教學等,都注重信息輸入和單元教學設計。但在具體教學策略上,高中英語、初中英語、小學英語又呈現百花齊放的景象,如小學英語教學中應更重視思維導圖和繪本教學等。高中英語、初中英語、小學英語之間存在共性與個性,教學方法是否可以相互借鑒,如何在三個階段的英語教學中保持英語學科核心素養培養的統一性、高效性和一致性等問題都值得進一步深入研究。
2.閱讀教學和英語教學
“閱讀教學”的詞頻為24,與之相連的節點有“高中英語”“初中英語”“英文小說”“英文名著”和“教材文本”,因此,關于英語學科核心素養中“閱讀教學”的研究主要圍繞初、高中英語教學展開,閱讀教學活動也主要基于英文原著及英語課本開展。李明遠、彭華清(2016)提到,英語閱讀教學有助于學生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形成、完善和升華。如何在閱讀教學中落實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國內學者提出了不少建議。王慧(2018)指出,英文名著閱讀教學是促進學生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發展的有效途徑。英文名著既能培養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又能開闊他們的視野,提高他們用英語思維和表達的能力,促使他們形成跨文化交際意識,提升其英語學科核心素養。
“英語教學”的詞頻為10,與之相連的節點有“文化品格”“語言能力”“學習能力”“教學理念”“策略”“英語課程”和“基礎教育”。語言能力、學習能力是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重要內核。可以看出,英語教學是培養學生英語學科核心素養最重要的手段。此外,英語教學活動在培養學生英語學科核心素養上需要有一定的教學理念和策略作為導向和支撐。英語課程是英語教學最為關鍵的構成。冀小婷(2016)提出,英語作為學生的必修課程之一,不僅要培養他們的語言能力,還應促進其核心素養的發展。夏雪梅(2013)也指出教學實踐與培養學科核心素養的關系,即英語教學是培養學生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載體,學生的英語學科核心素養是整個英語課程的靈魂,統領著英語課程規劃和建設的各個要素。
英語教學是英語學科核心素養培養的基石,而閱讀教學作為英語教學中至關重要的一環,能夠極大地助推學生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在英語閱讀教學中,教師長期依托教材和試卷材料,著重對詞匯進行講解,局限于強調對知識點的掌握,對如何利用英文小說和英文名著等更加豐富的閱讀材料,創新閱讀教學方法等仍需要進一步深入研究。
3.文化品格
研究發現,對文化品格的培養集中在初、高中階段。青少年時期是學生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發展的重要階段。相關研究主要從文化差異和文化因素著手,主張通過學科融合、課外資源等培養學生的文化品格。陳彩虹(2018)認為文化品格的實質就是學生通過學校的系統教育,將中外文化的精髓內化于心、外現于行的一種自覺和自信,提出學生文化品格培養的三個主要途徑:在課堂中進行文化教學,促進學生文化品格的提升;利用課外資源,培養學生的文化品格;進行跨學科融合和深度文化學習,提升學生的文化品格。
4.語言能力、文化意識、思維品質、學習能力
《課程標準》提出英語科學核心素養包括語言能力、文化意識、思維品質和學習能力四大核心素養,而語言能力表現為理解能力和表達能力兩個方面,具體涉及語言認識、語感、語篇理解、語言表達和語言交際等能力指向。觀察發現,相關文獻主要從口語教學和閱讀教學兩個方面探討學生語言能力的培養。張慧敏(2015)從解讀核心素養入手,提出提升學生語言運用能力的策略:構建唯美課堂,激發學生的交流欲望;浸潤情境課堂,拓寬學生的語言空間;聚焦活力課堂,凸顯語言的交際魅力。
文化意識不僅僅指了解一些文化現象和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還包括評價和解釋語篇反映的文化傳統和社會文化現象,比較和歸納語篇反映的文化,形成自己的文化立場與態度、文化認同感和文化鑒別能力(程曉堂、趙思奇 2016)。文化意識與語言能力、思維品質、學習能力存在共現關系,說明文化意識在英語學科核心素養培養過程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夏谷鳴(2018)從文化意識的定義和三個級別水平分析了核心素養中文化意識的內涵和分級要求。他認為語言是文化轉遞的載體,文化意識是在語言和文化學習過程中逐漸形成的。因此,在英語教學中,文化意識的培養需要融入英語學習活動,尤其要有機結合課程內容的主題,在語言學習中引導學生理解主題意義;仲莉、李克峰(2018)結合教學實例探究在高中英語教學中培養學生文化意識的策略,認為教師在教學中應采用提問和問題鏈、角色扮演、思維導圖、小組活動等方法展開教學,鼓勵學生積極參與體驗型教學,重視培養其文化意識。
根據《課程標準》,學生的思維品質主要表現為思維的邏輯性、批判性和創新性。研究發現,國內相關研究者對思維品質的研究緊緊圍繞思維品質和核心要素展開,如“批判與創新”“歸納與建構”“分析與推斷”等。魯子問(2016)探討了英語教育促進學生思維品質發展的可能性和困難,并提出基于教材、活動和課外學習等促進學生思維品質發展的途徑。夏谷鳴(2018)詳細解讀了思維過程中的觀察、比較、分析、推斷、歸納、建構、批判和創新等心智活動的特點,并提出相關的教學建議。
英語學科核心素養中的“學習能力”主要涵蓋三個維度:學習策略的使用、資源管理、學習動機與興趣。張惠珍(2017)從改進學習方法、改進學習習慣、增強學習意志力和培養跨學科學習力四個方面探討高一學生英語學習力的銜接和重構策略;冀小婷(2017)基于國內學生學習能力培養的現狀,提出利用應用性語法教學活動培養學生的元認知學習策略、利用交際性的合作任務培養學生資源管理能力和利用創造性的語言活動培養學生的動機調控策略。
總而言之,國內相關研究緊緊圍繞這四個素養的核心要素展開,且均與口語教學和閱讀教學緊密結合。研究發現,閱讀教學對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且研究較多,但對聽力和寫作的關注不夠。今后的相關研究可以探討聽和寫與英語學科核心素養之間的關系。
使用CiteSpace的Timeline功能分析關鍵詞的聚類,結果見圖3。在Timeline中,相同聚類的文獻被放置在同一水平線上,文獻的時間在圖3的最上方,越向右時間越近。在時間線圖中,節點的大小表示文獻的數量,節點越大說明文獻數量越多,聚類中文獻越多代表聚類領域越重要。另外,圖3還顯示了各個類中的文獻的時間跨度,進一步反映了聚類所關注的時間特征。從時間線圖譜看,除了“英語學科核心素養”“學科核心素養”“課程標準”“英語核心素養”“英語學科”和“學科素養”外,“高中英語”“文化品格”“英語教學”和“思維品質”時間跨度較長,說明這些領域是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研究熱點,也進一步印證了上文關鍵詞共現聚類分析中所發現的熱點。而“立德樹人”和“文化意識”相關研究還未形成規模,證明是國內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研究前沿。
從上述研究可以看出,近四年來國內對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研究取得了較快發展。研究熱點涵括“小學英語”“初中英語”和“高中英語”“文化品格”“英語教學”“思維品質”等方面。當前對“立德樹人”和“文化意識”的研究不多,是未來研究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