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 畫
師生互動是師生之間發生的各種形式、各種性質、各種程度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響。課堂師生互動是發生在課堂教學活動中的師生共同參與的面對面的人際互動,是語言交際活動,是語言實踐機會,也是教學的實際過程。師生互動為學生提供了更多使用目標語言的機會,這不僅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和思維品質,還有利于培養他們的交際能力,進而為提高其學科核心素養奠定良好的基礎。
《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11年版)》(以下簡稱《課程標準》)提出“教師應合理安排教學內容和步驟,組織多種形式的課堂互動(教育部 2012)。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英語教師在課堂中應積極嘗試有效的師生互動方法。現階段,師生互動教學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如黃碧華(2011)的《如何促進小學英語課堂教學中的有效互動》,楊健、付潔,等(2011)的《小學新課標英語課堂互動教學模式的探討》,陳晨(2014)的《小學英語課堂互動教學模式研究(英文)》,胡朝麗(2015)的《談新課標下小學英語課堂教學中的師生互動》,凌瑞(2018)的《如何促進小學英語課堂教學中的有效互動》等。在此背景下,教師“一言堂”的教學模式逐漸被豐富多彩的課堂教學活動所代替,學生有更多參與課堂教學活動的機會,師生互動的次數不斷增加。然而,師生互動的效果如何呢?能否保證每一個學生都參與課堂互動呢?怎樣才能實現師生之間的良性互動,促進學生英語語言能力和思維品質的發展呢?本研究以教師課堂話語為切入點,分析小學英語課堂中師生互動的效果,進而探討提高小學英語課堂師生互動有效性的策略。
教師話語是指教師在課堂上為組織和從事教學所使用的語言。在英語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話語不僅是教師組織、指導課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還是學生獲取目標語的重要途徑之一。教師話語的數量和質量、提問方式、反饋方式等對英語課堂互動效果有很大的影響。
本研究利用視頻錄像錄制了四位英語教師(以下用A教師、B教師、C教師、D教師表示)的兩堂市級公開課及兩堂普通課,在研究過程中,反復觀看錄制的課堂教學視頻,將四堂課中的師生互動話語以文字的形式完整地記錄下來,并對數據進行細致分析,通過教師話語的數量、質量因素分析課堂互動效果,進一步分析小學英語課堂中師生互動存在的問題,同時提出提高小學英語課堂師生互動有效性的策略。
課堂師生互動數量及師生互動話語量見表1:

表1:課堂師生互動總量及師生互動話語量對比表
從表1可以看出,無論是公開課還是普通課,小學英語課堂中都有一定量的師生互動。從互動過程中教師話語和學生話語所占時間的比例來看,在A、B兩位教師的公開課中,學生話語時間占比超過了教師話語,分別占整個課堂師生互動時間的55.17%和53.85%,而在普通課中,學生話語時間占比明顯低于教師話語,僅占整個課堂互動的33.33%和25.00%。雖然教師已經在課堂中開展教學互動,但每一位教師與學生的互動次數不同,且教師話語中“yes”“OK”“thank you”“good”等話語反復出現,并不能促成師生之間的有效互動。
依據吳康寧(1998)的分類方法,課堂互動分為師班互動、師個互動和師組互動;師班互動是指教師與整個班級之間的交流活動。師個互動是指教師與學生個體之間所發生的互動行為;師組互動就是教師與各個學習小組之間的交流與溝通。
根據視頻實錄分析數據如表2所示:

表2:師班互動、師個互動、師組互動量統計表
如表2所示,無論是公開課還是普通課,在四位教師的課堂互動中,師班互動多于師個互動,師個互動多于師組互動。在小學英語課堂中,師班互動包括課堂指令、全班跟讀、集體回答等,這一類互動比較容易開展,它受教師專業素養、學生語言水平、課程性質等因素的影響比較小,能夠讓所有學生都參與課堂互動,因此是四位英語教師課堂中使用次數最多的一種互動類型。師個互動考驗教師的語言素養、課堂組織能力及學生的語言水平,需要教師在備課環節對教材及學生進行充分分析,對課堂中可能出現的情況作預測并作好相應的應對準備,否則就會影響師個互動的效果,無法達到教學目標,甚至會耽誤教學進度。只有A教師在課堂中與每一個學生分別進行了互動,其他三位教師單個互動的學生總數不超過25人,而且與教師互動的基本是平時學習成績優異或是課堂中比較活躍的學生。師組互動次數最少的原因在于四位教師在課堂中開展小組活動的次數較少。一方面,小學生的語言水平不高,要求他們使用英語展開小組活動確實存在一定的困難。另一方面,小組活動要求教師精心設計,課前充分考慮不同英語水平學生的需求,設計分層多樣的教學活動,給每一個學生提供參與課堂互動的機會;課堂中要明確學生在小組中的角色、把握小組活動的時間;活動后要有針對性地對各小組及其成員的表現作出恰當的評價,從而激發他們參與課堂互動的積極性,這無疑給小學英語教師提出了較高的要求。
下面以A、C兩位教師的課為例,分析課堂互動效果。
A教師的公開課是新授課,教授的內容為牛津《英語》3 A Module 2 Unit 3 About me,課文中出現了 eye,hair,nose,ear,mouth,face 等單詞,不僅要求學生認讀,而且要求其拼寫,因此,課堂中A教師花了大量時間讓全班學生反復拼讀單詞。A教師采用的語言操練方式是:教師帶讀→全班跟讀→男、女生分別拼讀→小組拼讀→單個學生拼讀。A教師做得比較好的是讓全班學生反復拼讀單詞,在大多數學生基本能夠拼讀的情況下,再通過個體拼讀的方式檢查單個學生的掌握情況,并相應作出評價或者糾正發音。但是,在這種師班互動中,學生話語主要集中于機械式跟讀。這樣的模仿跟讀對學生的英語學習有一定的促進作用,但不加思考的機械跟讀很容易讓他們“開小差”。因此,全班一起拼讀時效果還不錯,但教師與單個學生互動時有一部分學生就無法拼讀,需要教師反復糾正。而且小學英語課堂只有在扎實跟讀的同時加上符合真實情境的師生問答互動,才能使學生不僅會認讀這些單詞,還能在語境中運用這些單詞。
C教師的教學內容為牛津《英語》4 A Module 2 Unit 3 How do you feel?師生互動如下:
T:Good morning,boys and girls.Look,it’s an animal.What is it?
Ss:It is a crow.
T:Yes,it’s a crow.What do you know about crow?
S1:It’s black.
T:Yes,it’s black.What else?
S2:It’s ugly.
T:Yes,it’s ugly.We know that crow is an ugly bird and it makes very terrible noise,right?
Ss:Yes.
...
與A教師的新授課不同,C教師上的是閱讀課,加之學生在前一課時已經學過了課文中的單詞,所以不需要反復帶讀單詞,簡單導入后就可以直接進入課文教學。C教師雖然不需要反復帶讀單詞,但課堂互動仍以師班互動為主,全班學生一起朗讀句子,回答問題,雖然也有師組互動、師個互動,但學生單個回答問題的次數不多,回答問題的學生也是個別學生,而沒有舉手的學生掌握情況如何,C教師并沒有再次檢查。課堂中甚至出現了3次C教師提問后沒有學生回應的尷尬情況,加之C教師在互動過程中話語量遠遠超過學生話語量,因此課堂氣氛比較沉悶。
反饋語是教師話語中極其重要的內容,在語言教學課堂中尤為重要,教師如果忽略了反饋環節,學生就會變得無所適從。對于小學生而言,教師的表揚和肯定能激發他們學習英語的熱情,從而激發他們進一步思考和積極參與課堂的信心,進而幫助其習得語言。但是,教師如果一直使用積極反饋,從不糾正學生的錯誤,學生就很難意識到自己的錯誤,不利于開展自我糾錯,這樣的課堂教學也沒有實際意義。在小學英語課堂教學過程中,IRF(Initiation-Response-Feedback)課堂互動模式較為常見。
以下是D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一次師個互動:
T:It’s seven O’clock.What is Kitty doing?
S1:She is washing face.
T:Yes,Kitty is washing her face.
...
在整個課堂教學活動中,單一的IRF模式在課堂中多次出現。
以下是B教師在公開課的教學片段:
T:What does Wendy do?
S2:He is a nurse.
T:He or she?Wendy is a...
Ss:Girl.
S2:Oh,Wendy is a nurse.She is a nurse.
T:Is S2 right?(Ask the whole class)
Ss:Yes.
T:Very good.Sit down,please.
...
這是由教師反饋用語引發的多次師生互動,這樣的反饋能夠引起學生更大的話語量,甚至可以帶動全班互動,把沒有回答問題的學生也帶入互動積極思考狀態,達到更好的互動效果。在這四位教師的課堂中,只有B教師讓全班學生參與對單個學生回答的反饋互動,這種反饋方式從師個互動帶動師班互動,并再次激發師個互動,打開了學生的思維空間,不斷激發其思考,是非常有效的一次互動。
四位教師在反饋互動中普遍出現反饋用語單一的情況,A教師基本以“Good!”為評價語,偶爾會增加“Very good!”“Excellent!”等,B 教師的評價用語基本以“Very good!”“Good job!”為主,C 教師和D教師同樣存在反饋用語單一的情況。這些反饋用語能達到積極、有效的互動嗎?紐南(Nunan 1991)研究表明,籠統、機械的積極反饋,如“Excellent!”“Well done!”“Very Good!”等不能產生很好的效果。單一的評價只會讓學生感到教師只是隨口反饋,而自己實際回答效果如何學生并不清楚,因此這樣的反饋互動不能促進學生的英語學習。B教師在某位學生回答問題后用贊許的語調反饋“Oh,you speak loudly.You do a very good job!”后,這位學生露出了非常自信的笑容。這樣的反饋用語更有針對性,應更多地出現在小學英語課堂反饋互動中。
小學英語教師雖然在課堂上廣泛采用師生互動教學模式,但互動過程中普遍存在以下問題:
1.教師尚未實現與每一個學生單獨互動;
2.教師話語量偏多,學生話語量偏少;
3.師班互動遠遠多于師個互動和師組互動;
4.較少出現師個互動、師班互動及師組互動巧妙交替的互動模式;
5.反饋評價用語過于單一。
針對小學英語課堂師生互動存在的問題,提出以下建議:
《課程標準》提出,英語課程要面向全體學生。小學是學生語言發展的啟蒙期,對后續語言學習意義重大,因此教師要關注每一個學生的語言水平,讓他們的英語潛能得到充分挖掘。這就要求教師設計分層多元的課堂學習任務,給每一個學生提供參與課堂互動的機會。備課時,教師要仔細考量課堂提問是否難易適中,能否讓每一個學生都有參與回答的機會。提問時要有展示性問題(指提問者已經知道答案的問題),也要有參閱性問題(指提問者提問時并不知道答案的問題)。展示性問題一般難度不高,即使英語水平較弱的學生也能回答;參閱性問題能給英語水平較高的學生更多思考和自我發揮的空間,有助于他們思維品質的發展。在課堂互動過程中,教師不僅要關注成績優異的學生,還要關注學習上有困難的學生,尤其要關注平時對英語不太感興趣的學生;既要提問課堂上表現比較活躍的學生,又要給不活躍的學生回答問題的機會。這樣才能關注到每一個學生的學習狀況,并根據他們的差異調整教學,實現全員互動。
對于小學英語課堂教學來說,想要實現有效的師生互動,就要轉變教師角色,真正地把課堂話語權交給學生,形成學生積極參與的課堂互動模式。課堂中教師長篇大論、口若懸河的講解,或是學生剛回答不出就提供正確答案,都不利于學生的英語學習。在小學英語教學中,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給學生更多表演、對話互動的機會,選擇與他們現階段語言水平相匹配的課堂用語,提出符合其語言發展水平和理解能力的問題,同時還需要給他們充分思考的時間,這樣才能真正地把課堂的話語權交給學生,才能真正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心理學研究表明:教師提出問題后,需要等待3—5秒或更長時間之后再重復表述問題。這樣可以保證學生對問題的充分理解,無形中提高他們的參與度和回答的準確率,增強其自信心,提升其主動參與課堂互動的積極性。
創設課堂教學情境是當前深受各科教師喜愛的一種教學模式,也是師生之間有效互動的一種有效措施。創設符合生活實際的課堂教學情境能夠讓學生“身臨其境”地體驗教學過程,這不僅有助于學生對教材的理解,還能讓他們在情境活動中激發好奇心和英語學習興趣,為師生互動奠定良好的情感基礎。如果教學情境中創設的人物是學生較熟悉的動畫人物,就有助于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調動其學習積極性。在語言操練或運用過程中,教師需要充當一定的角色,利用親切自然的表情,恰當的身體語言調動學生的情緒,感染每一個學生,讓每一個學生都能真切地感受到教師的真情和真心,從而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增強與學生之間的情感互動。
豐富的課堂活動增加了師生互動的機會,而課堂活動的有效開展會對課堂師生有效互動起到重要作用。面對英語水平較低的小學生,教師需要精心設計每一個課堂活動。在備課階段,教師要充分研讀教材,結合學生的語言水平、理解能力,精心設計符合本階段英語教學要求并迎合學生特點的活動。教師精心設計教學活動,能使每一個學生都參與課堂,從而實現課堂活動的有效開展,并進一步達成師生之間的有效互動。
豐富、靈活的評價用語不僅能增加課堂語言輸入量,還能激發師生之間的良性互動,使課堂教學生機勃勃。結合學生的心理特點,教師的評價用語應以表揚、激勵為主。這一類型的評價用語有助于學生帶著積極的情緒回答問題,讓他們體驗英語學習的成就感,培養其學習英語的自信心,增強其學習英語的積極性。但是,這并不意味著課堂中可以重復千篇一律的表揚,教師應在積極表揚的同時,根據學生的實際回答情況作出有針對性的評價,并引發更多輪的互動,甚至利用評價互動把全班學生引入課堂互動活動,增強互動的感染力和互動效果。
教學反思是提升教師教學能力的重要方法。通過反思,教師能不斷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實現自我專業成長。課堂教學后的積極反思使教師能結合課堂教學實踐反思師生互動效果,不斷更新教學方法,設計出更有利于學生語言能力發展的活動,提出更有利于他們思維品質發展的問題,使用更豐富、有針對性的評價用語,關注每一個學生英語核心素養能力的提升。在小學英語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寫反思日記、集體備課、開展教研活動等方式對課堂互動中存在的問題進行積極反思,不斷提高課堂師生互動效果,形成長期、高效的師生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