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妙賢
課堂觀察是指研究者帶著明確的目的,憑借自身的感官及輔助工具,直接或間接地從課堂情境中收集資料,并依據資料進行相應研究的一種教育科學研究方法(陳瑤 2002)。下面就基于英語課程“思維品質”中的“創造性思維”這一維度,從前置作業、活動設計、教學評價等視角對兩位英語教師同課異構——上海牛津版《英語》7A Unit 8 Collecting things展開觀察。下面就英語寫作課堂引入創造性思維優化教學設計展開論述。
為了提高學生的寫作興趣,寫作設計形式要多樣化,既要有課前自主學習的活動,又要有課堂小組交流、合作的過程;既要有課前簡單的熱身練習題,又要有課堂知識的操練與拓展。教師可以充分利用教材資源和合適的語言拓展材料,在預寫作階段設計前置作業,為學生搭建“支架”,讓學生主動收集學習資源,并加工和利用,培養他們的創造性思維,促進英語學習的可持續性。
如下是兩位教師(分別稱教師A、教師B)設計的前置作業:
教師A:寫作課前——傳統作業(一張單元詞匯默寫卷)
這份作業只是讓學生機械地復習單元詞匯,沒有明確地引導學生做好寫作準備,導致教師在導入環節多次強調本堂課的學習任務,而學生卻無所適從。教師A的導入是兩人問答的形式:
Follow the example and interview your partner.
S1:Hello!What do you collect in your free time?
S2:I collect________.
S1:When did you start collecting them?
S2:I started________years ago.
S1:How many collections do you have?
S2:I have more than________different ones.
S1:How do you get them?
S2:I get them from my________.(friends/relatives/teachers/classmates)
S1:What do you think of your collection?
S2:I think it’s________.
S1:I see.Thanks.
S2:You are welcome.
在學生毫無準備的情況下,教師A設置的對話任務比較簡單,使學生能快速領會指令并開始做對話練習。有四對學生主動上臺表演對話,但據課堂觀察發現,四對學生所談論的收藏品都局限在本單元課文中出現的郵票和明信片,沒有聯系現實生活中自己的收藏進行對話。后面的補充內容也是簡單的填詞任務,學生的思維沒有得到拓展。教師A只考慮到教學時間有限,沒有引導學生談論自己在現實生活中的個人收藏,限制了學生的思維過程,導致創造性思維大打折扣。
教師B:寫作課前——知識儲備和興趣儲備
1.熟悉本單元的詞匯、句型。
2.個人收藏調查:參照表格(見表1)中利奧(Leo)的收藏信息,填寫你的收藏情況。

表1
3.請準備好你的收藏品,在課堂上進行展示和介紹。
教師B的這份前置作業包括三個部分,教學目標明確,學生能獨立完成。第一部分的詞匯和句型復習為寫作作好了知識儲備,起到了重要的鋪墊作用;第二部分的問題設計有層次,適量、具體、易完成;第三部分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具有開放性和趣味性,能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促使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主動性和創造性。
就對教師B這堂寫作課的課堂觀察發現,前置作業在這一堂課中起到了巧妙的導入作用,學生帶來生活中各種各樣的收藏品擺放在課桌上,對于教師課前Free talk的4個問題積極舉手回答,為整堂課營造了輕松、愉快的學習氣氛。同時,學生的注意力聚焦在“介紹收藏品”這一教學主題上,節約了教學時間。這一部分讓學生大開眼界,意識到收藏品并不僅僅是常說的郵票、錢幣、明信片,還可以是藝術擺件、樹葉標本、玩偶或糖紙等。
如果說教師A的傳統課前作業沒有起到鋪墊的作用,那么教師B的前置作業中的“準備和展示收藏品”通過讓學生收集學習資源,引導他們打破常規,將自己心愛之物作為說和寫的素材,把課堂當作師生分享生活經歷、共創生活情趣的過程,則能有效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為后續的寫作生成提供更多可能性。
寫作是個人思維活動的呈現,教師應該在寫作課上運用有效策略,引導學生觀察、想象、分析、歸納,運用教材中的寫作材料設計有梯度的寫作活動。
如下是兩位教師設計的寫作活動:
教師A:學習范文—分析結構—模仿寫作
教師A運用課本提供的范文材料,在學案上直接呈現范文的篇章結構,然后要求學生模仿范文,寫一篇關于收集郵票的作文。內容如下(見圖1):

圖1
教師B:聽教師分享收集硬幣的經歷—捕捉并記錄教師使用的句型—在小組中展示并描述自己的收藏品—學習、梳理范文結構—支架式寫作—小組互評
教師B拿出一個信封讓學生猜里面是什么收藏品,以此吸引他們的注意力。學生給出了各種各樣的回答,當有一名學生大聲說出“Coins”時,教師B從信封中取出幾枚硬幣,然后要求學生認真聽她介紹,并捕捉、記錄她使用的句型。
教師B分享自己的收藏經歷,請學生舉手并說出她所使用的句型,同時把句型寫到黑板上。
教師B走到學生中間,請大家拿出準備好的收藏品,要求學生參照剛才的分享,運用板書的句型,在四人小組中至少用三句話描述自己的收藏品,然后每個小組選一名代表發言。
聽完三名學生的分享后,教師B及時點評。在下一個環節,教師B在學案上設計了學習與分析范文結構的任務,帶領全班學生一起完成。
在完成“聽—說—分析”的基礎任務后,教師B設計了開放性寫作任務,為了降低難度,采用了支架式寫作(見圖2),要求學生在8分鐘內完成。

圖2
教師A的寫作活動流程比較簡單,只要學生把范文中的明信片替換為任務中的郵票即可。就學生上臺分享的作品來看,可以說是千篇一律,和范文的相似度極高。從某種角度來說,學生的差異性是推動課堂生成的重要動力,由于預設的任務相同,課堂便缺少很多精彩的生成。學生只是機械地完成了教師指定的任務,缺乏自己的真實體驗和情感,這樣便無法體現寫作的一個重要特點——交際性。
教師B的寫作活動流程設計環環相扣,有條不紊,循序漸進。學生在這個活動中要完成“聽—記—展—說—讀—寫—評”一系列任務,整個過程體現了聽、說、讀、寫等語言技能的綜合訓練,在教師搭建的“舞臺”上,學生掌握了英語聽、說、讀技能,作好了充分的準備,從而內化形成寫作能力,并優化了創造性思維,懂得怎么聽、怎么說、怎么讀(范文)、怎么寫,無疑體現了“交際—語境”寫作,即把寫作看作是一種自我表達與社會交流的行為工具或手段,不但符合語言學習的交際本質,而且能夠滿足初中生個性化的表達需求。
在課堂的分享環節中,一名學生分享了自己的動漫圖畫本,在結尾處寫了“I like collecting my cartoon works,they are not perfect,but I learn a lot about colours and painting skills”。相信這短短的一堂寫作課給學生帶來了不同尋常的生活和情感體驗,讓他們不僅收獲了一篇與眾不同的作品,還分享了自己的興趣愛好,大大激發了他們的寫作熱情,培養了其創造性思維。
寫作是一個循環式的心理認知過程、思維創造過程和討論交互過程(劉健、施志紅 2017)。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經歷了寫前準備、初稿、修改等一系列步驟,這是一個動態過程,能使學生的思維品質和語言綜合運用能力得到不斷發展和提高。自查互評環節在寫作后期起到關鍵作用,通過自查互評,學生得到反饋信息或指導意見,產生新的想法,然后進行修改和完善。因此,英語教師要優化自查互評表、監控教學過程、反饋教學信息,激勵學生學習并督促學生及時反思,培養他們的讀者意識。
在這兩堂寫作課中,兩位教師都在學案中呈現了評價表。
教師A:
Evaluation:如果沒有問題,請在項目(見表2)后打勾;如果有問題,請在項目中圈出來,并在文中作出修改。

表2
教師B:
Evaluation:根據以下提示(見表3)對作文進行檢查、評價。

表3
自查是否用到以下句型(見表4):

表4
教師A設計的評價表針對性不強,似乎可以應用到所有的寫作評價中。如果讓七年級學生通過表格進行自評、互評,可能高估了學生的評價能力。從課堂觀察來看,只有極少數學生能對照表格檢查時態和要點,對于句子的完整性和詞匯的準確性沒有把握。
教師B的評價表是為這堂寫作課“量身定制”的,讓學生能夠快速查出6個要點項目,明顯突出了學生的讀者意識。本堂課的重難點是運用句型來寫作,因此最后的句型評價表對于七年級學生來說容易操作,能做到及時反饋和修改。不足之處是這個表格忽略了對詞匯和語法的自查與互評。
良好的英語寫作能力需要有扎實的語言基礎知識作支撐,它和聽、說、讀等其他語言基本技能互為依存、互相影響,也離不開觀察、想象、分析、歸納、批判等思維活動(劉健、施志紅 2017)。因此,引入創造性思維,優化寫作教學至關重要。教師應該優化寫作前置作業、寫作活動設計和自查互評表,以語言為載體,以聽促說、以說促寫、以評促優,通過寫作目的、語境知識、語言知識的充分輸入,使每個學生有話可說,有話可寫,調動他們的交流愿望和寫作熱情,從而達到教學目標。
學生寫作能力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孕育于每一個精心、巧妙的設計,每一個生動、熱烈的課堂,每一次不厭其煩的修改。如何在英語教學中把握時機,引導學生積極學習思考,從而培養他們的創造性思維,僅僅通過一兩次課堂觀察是不夠的,仍需深入研究。同時,呼吁各位同仁嘗試在自己和別人的課堂中做一個有心人,通過課堂觀察,以使的教學之路擁有柳暗花明的快樂與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