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豬腸出血綜合征是養豬業常見的疾病,該病具有較強的傳染性及較高的死亡率,嚴重威脅著豬群的健康生長,是養殖戶在生豬飼養過程中面臨的一大難題。本文對豬腸出血綜合征的流行特點和臨床反應進行具體的分析,并提出有效的防治措施,旨在降低該病的發生率,提高養豬業的整體質量,保障豬群健康生長,促進養豬業可持續健康發展。
關鍵詞:豬腸出血綜合征;流行特點;臨床反應;防治措施
中圖分類號:S851.33 文獻標志碼:C 文章編號:1001-0769(2020)03-0042-02
隨著養豬業的迅猛發展,相關疾病也開始衍生。豬腸出血綜合征是豬場中的一種常見疾病,多發生在夏季,出血點多位于小腸,大部分病豬的病程會持續兩周,病情發展嚴重的豬群會出現急性死亡,如果不及時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該病會大范圍蔓延及傳播,導致豬群大面積感染,這將會給養豬業造成極大的經濟損失。因此,豬場加強豬腸出血綜合征的防治,能夠有效規避該病的發生,提高病豬的治愈率,為養豬業的平穩發展提供強有力的保障。
1? 流行特點
豬腸出血綜合征在世界各國都有報道,易感豬主要是剖宮產獲得的豬群和無特定病原體的豬群,夏季高發。在部分國家,本病的流行一直呈現上升的態勢,并且在無特定病原體豬群的疾病中占很大的比例。豬腸出血綜合征可發生于斷奶后所有年齡段的豬,青年后備母豬、3~9月齡公豬和4~8周斷奶仔豬的發病率較高,其中以青年后備母豬的發病率最高,由于在生長期喂了低劑量的抗生素而使病情得到了遏制。但是,豬腸出血綜合征往往最先出現在小母豬中,生長期的仔豬隨后發病;小母豬發病后呈現出暴發性特征,病程較短,一般在2~3周內達到50%,死亡率不超過6%。該病通常存在于生長期的豬群,病程持續較長。生長豬的發病率與小母豬的較為相近,相對而言病情更為嚴重,耐過豬可能會變為僵豬。各種年齡段發生腸出血綜合征的豬都伴有豬腸腺瘤病,目前科學研究尚未對有關豬腸出血綜合征是否是豬腸腺瘤病的誘因和黏膜彎桿菌入侵引起的給出答案[1]。
2? 臨床病癥
患有豬腸出血綜合征的公豬和小母豬在臨床上通常表現為突然死亡,排出有大量血液的糞便。同一豬群的其他病豬皮膚呈現蒼白,糞便攜帶血液和纖維蛋白管型,但臨床上無其他異常病變。有些病豬會出現嚴重的出血,并且在出血后兩天內死亡。大多數病豬的出血是短期的,一般情況下病豬的體溫正常,不存在發熱的情況。大部分病豬的病程為兩周,部分病豬會逐漸發展成慢性僵豬。病情發展蔓延及病情發展嚴重的生長豬會出現急性死亡,或者皮膚呈現明顯的蒼白色,或缺失預示癥狀,存活的病豬通常發育遲緩或周期性排出有血色的糞便。豬發生豬腸出血綜合征后,如果病勢發展嚴重將會直接死亡,因此豬場在飼養過程中應該及早采取預防和診斷措施,加強豬群健康動態的實時監督,高度重視豬群的健康。
3? 防治措施
對于患有豬腸出血綜合征的病豬,豬場可用抗組胺藥、皮質類固醇、維生素E與抗生素等藥物聯合使用,這對急性發病的豬群有很好的治療效果,抗生素類藥物本身并不具有副作用。一般而言,病豬的康復期較長,各種抗生素的預防效果可能會因豬腸出血綜合征的病原不同而出現差異性。同時,每千克飼料添加200 mg的呋喃唑酮能起到很好的預防效果。
對于發生豬腸腺瘤病和感染黏膜彎桿菌的豬群,豬場可按200 mg/kg的水平在飼料中加入泰樂菌素,或者按50 mg/kg的濃度加入青霉素,或者采用金霉素與飼料配合,每千克飼料加入100 mg的金霉素,都能起到了很好的治療效果。通過強化綜合防治措施、保障豬群的健康生長以及降低發病率,豬場可極大提高豬群的治愈率和存活率,這可對養豬業的平穩發展起到關鍵的作用[2]。
4? 結語
綜上所述,豬腸出血綜合征嚴重威脅著豬群的健康生長,并阻礙著養豬業的穩定發展,給豬場造成一定的經濟損失。因此,豬場應結合豬腸出血綜合征的流行特點和臨床癥狀,強化本病的綜合防控措施,及時監測豬群的健康狀態,高度重視豬群的健康情況,做好本病的預防和診斷,加強藥物預防和治療,采取有針對性的治療方法,對癥下藥,提高豬群的存活率,降低發病率,提高豬群的免疫力,有效規避本病的產生和發展,促進養豬業的可持續發展,保障豬群的健康生長。
參考文獻:
[1]肖景峰,徐永泉,李剛. 豬腸出血綜合征的防治[J]. 遼寧畜牧獸醫,2013(05):19-20.
[2]雷斌宏. 中西治療豬腸出血綜合征[J]. 中獸醫學雜志,2018(03):17.
作者簡介:梁曉天(1986.04- ),男,漢,助理獸醫師,主要研究方向為動物疫病預防控制、動物檢疫以及畜牧技術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