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法治 德法關系 德治
作者簡介:黃冬英,成都天府新區航空旅游職業學院,講師,研究方向:法學。
中圖分類號:D90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20.05.121
法制建設從社會主義制度建立之初就是國家制度建設的題中之義,黨的十五大提出實行依法治國的基本方略,并被寫進了1999年憲法修正案,黨的十九大也再次強調“依法治國”。由此可以看出我國對于依法治國方略的重視,同時我們認識到,一個問題反復被強調,一方面說明它很重要,另一方面說明它還存在較大問題。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法治建設取得了相當大的突破,并且由于依法治國目標的提出,法律體系也在不斷完善,但現實生活中還是存在諸多不容小覷的問題。
德治,作為儒家基本道德規范,被視為法律制定的基本價值原則;德治可以推進法治被很多人認同,但少有人主動去思考其中深層次的原因及聯系。許多社會法律事件的發生,一方面取決于國家法律的完善程度,另一方面也取決于人們內心的道德素養程度。公民的道德良知是其分辨是非,判斷什么該做什么不該做的行動指南;道德在本質上就是法律的底線,遵守法律是最低的道德要求,違法犯罪行為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源于內心道德約束不足,對法律缺少應有的敬畏。法治建設的每一個環節都離不開公眾的參與,毋容置疑,提高全民道德素質是實現依法治國的強大推力。人的思想意識、價值觀念等支配著人的外在行為,而人的價值觀念在很大程度上表現為人的道德素養,所以,一個人的道德素質程度決定了他的行為模式。要讓社會大眾為實現公平法治社會的共同目標而共同行動起來,實現社會大眾行為的協調性,就需建立普適性的價值共識,具備共識性的基本道德價值觀念。目前,公民對于法律的敬畏意識及基本的道德價值觀念還遠遠不足,依法治國缺乏道德價值導向,全民整體道德素質亟待提高,深入分析研究道德與法律的深層關系是道德建設與依法治國的必然要求。
(一)中國德與法的淵源
早在甲骨文時期就出現了德,隨著歷史的發展,德的涵義也在不斷地發生變化。這就決定了,對于德的理解應該放在不同的歷史文化背景中。經過對相關文獻進行整理,可以將德的發展分為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殷商時代,此時期主要以甲骨文的形式呈現,但其還不具有道德之義。第二個階段為西周早期,這一時期的統治者通過吸取前朝的教訓,將強烈的政治意圖賦予在德上,如敬天保民,此時還不具有哲學意義。第三個階段為西周晚期至春秋戰國時期,得益于道家與儒家等學派的重視與研究,德有了完善的定義,屬于一個體系完整的哲學概念??偟膩碚f,對于德的理解有如下三層含義:第一層是政治含義,旨在依據道德準則制定出政治規則,以此約束政治權力。第二層為哲學含義,即尊崇自然與德行。第三層與現今的道德含義差不多,但又有明顯區別。古代道德主要建立在儒家倫理與地方習慣之上,這就決定了古代德治傳統的一些特征,如儒家倫理成為德治傳統的思想淵源,道德的哲學概念為德治提供了理論依據。
中國法律的起源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第一個是戰爭,第二個是祭祀。就戰爭而言,戰爭本身就是一種刑罰,戰敗國為戰勝國提供土地和勞動力。其次,祭祀在客觀上促進了部落間的團結,久而久之,便形成了嚴格的禮儀規范,即刑始于兵,禮源于祭祀。中國的成文法典具有悠久的歷史,中國的成文法在春秋戰國時開始興起;全世界幾乎都是先有一個不成文法,再進入到成文法。中國進入成文法的時代是非常早的,比羅馬的《十二銅表法》要早幾十年,早在公元前536年戰國時期就產生了第一部封建成文法典《法經》,其具有完整的邏輯結構,為中國后代法典開啟了基本框架。就傳統法學意義而言,法律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較西方國家而言,它的發展過程呈現出一些獨特性:原始社會末就已經產生了法律內容的雛形,原始習慣逐漸轉化成具有一定約束力的禮法。隨著國家機器的出現,在國家權力不斷強化的作用下,成文法逐步走向成熟。
(二)中國歷史中的德法關系
道德與法律的關系隨著歷史的變遷不斷變化發展,兩者雖然有較大區別,但是從歷史起源與目的而言,兩者間的聯系是非常緊密的。通說認為:法律與道德的起源都跟禁忌有關,二者都包含有維護社會生活秩序,保護公平公正的目的。
中國最早的一段法律時間是禮和刑的時代,那是一個不成文時代。這個時代的主要表現就禮與刑,禮是西周習慣法的總稱,春秋戰國時期,禮逐步淡出社會生活,作為口頭習慣法,禮的重要性開始下降,隨之上升的是國家制定法。在國家制定法中,一部分吸收了禮的內容,由國家公布出來,變成了成文法律。一部分禮通過儒家修訂整理,變成了禮儀制度;一部分禮被儒家總結歸納出一個原則,即禮教原則;還有一部分在民間繼續流傳,變成民間習俗??偟膩碚f,三千多年前中國最重要的法規就是禮,禮作為一種習慣法起著主要的規范作用。另外一種法規為刑。秦商鞅“改法為律”,用律來稱呼法典,律泛指自然規律,即國家規定的各種法規就像自然規律一樣不可更改,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同時有國家強制力作為保障。“商鞅變法”后,歷代法律都高度相似,國家開始公布兩套法典,至少從漢朝開始,就逐步被有意識地分離,所有的成文法律都被分為兩類,一類為律,一類為令。律是從反面來規定國家規范,即規定禁止做什么,應該做什么,違反規定會受到什么懲罰,律規定的都是消極的、處罰性的后果。令即領,領導,是從正面的積極的方向引導,規定整個國家的制度和社會生活制度。晉朝時兩大體系都已形成,“律以正罪名”即定罪量刑?!傲钜源媸轮啤奔瓷鐣罘矫娴闹贫扔闪钜幎?。秦朝的詔令與漢朝的令主要是單行法規,到漢朝律和令逐步分離。現在能看到的最早的律是《唐律疏議》。從法律誕生的歷程來看,法律能夠產生并加以執行的目的在很大程度上是為了維護人們在社會生活中的內心道德戒律。不難看出,在中國古代的政治制度、法律制度、倫理道德關系中,國家在設計政治制度與法律制度時都天然地偏向于維護倫理道德。同時,國家的宗法制度、禮法制度以及分封制度都對道德起著鞏固作用。毋庸置疑,道德是國家實現統治的重要表現形式。
(一)西方德與法的理論淵源
西方有很多法學派別對德與法進行研究,其中最為激烈的是分析實證主義和自然兩大法學派。自然法學派強調要順應自然法則即自然法,其在本質上就是道德法則,因為所謂的自然法則是以倫理道德為核心基礎的。自然法與實在法相對,前者是后者制定的標準和依據,后者必須始終符合前者的基本價值與規律。該學派認為實在法,即法律被制定出來的目的并不是為了維護統治階級的利益,而是為了追尋自然法所崇尚的道德法則,就如柏拉圖所言,實現整體道德須是法律制定的目的。二戰后,新的自然法學派雖然與古典自然法學派在具體內涵上存在差異,但二者都將道德作為法律的目標。與之相對的分析實證法學派則認為,德與法并無必然聯系,即使法律規定的內容有悖于道德也必須被遵守,對于法律是否應該符合道德要求的問題并沒有引起重視。該學派的新學說則在一定程度上承認兩者存在聯系,如在責任與義務層面。
(二)西方法律文化下的德法關系
在西方社會中,法律規則意識的養成以及法治理念的形成都與宗教有重大的關系,宗教在其中起著非常大的促進作用。對于什么是宗教有不同的表述,這里暫且不論,重要的是關于宗教教義,絕大多數的宗教教義都是積極正面的,引導人們向美、向善,以及對他人或社會施以人文關懷。在這種層面上,宗教就是一種廣義的道德。宗教中有很多教規,而人們之所以可以自覺遵循,在很大程度上是源于其內心對宗教規則的信仰,教義教規已經內化為人們心中的信仰,久而久之自然就形成了一種規則意識。在《法律與宗教》一文中,作者指出:法律必須被信仰,否則它將形同虛設。在大多數西方國家中,全民信仰宗教成為一種普遍現象。
法律與宗教在很多方面有共性,如權威性、普遍約束性等。在人們能夠對宗教規則進行普遍的自覺遵循的背景下,當法律規范成為約束人們社會生活行為的主要規則依據時,人們能夠很快地適應以及很好的遵守,這在客觀上促進了法律被越來越多的人所接受與信仰。不容否認,道德對法律起著催化作用,賦予法律以精神內涵,道德讓法律更好地被遵守,客觀上促進了法制進程。與此同時,一些主要的道德規范被寫進了法律,法律賦予道德更深的社會性。
通過比較可以看出,在道德與法律的關系上,中西方法律文化存在較大的差異,同時也存在一些共同之處。西方法學者主要對道德與法律是否存在關系或法律是否具有道德性進行研究;要么認為法律是實現崇高道德目標的工具,法律與道德二者不可分,法律必須包含公平、正義等基本道德價值,所以法律應當是良法,即惡法非法,如代表人物富勒,他認為法律必須符合外在社會的道德訴求,不具備內在道德的法是不符合程序正義的,因此不能稱之為法律;要么認為法律將被怎么制定與道德毫無關系,排斥道德對法律進行“指揮”,即惡法亦法。總之西方形成了以法律為研究核心的若干學派,為法律獨立發展埋下了肥沃的土壤,這對于今天西方的法治建設是非常有幫助的。而中國的道德歷來受到統治者的重視,儒家提倡天人合一、修德明理的思想,在中國漫長的封建統治中,“德主刑輔”占據主要地位,不論是道德法律化還是法律道德化,都是統治階級為了達到鞏固其統治地位的目的。毋庸置疑,在中國法律與道德長期被作為維護國家權力的工具,并且都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而在兩者的關系中法律更多是維護道德的手段與形式。
在面對近年以來發生的諸多涉及法律與道德沖突的案件,公眾大多都是站在法律與道德的兩個端點上,陷入了“以情服人”與“法不容情”的困境。在踐行“法治中國”的時代背景下,著眼于法治建設是當務之急,而法律制度的建設還需從宏觀上把握國家的方方面面,具體問題具體分析與研究,實現法律制度的科學性與適時性。這就要求在實踐中要以法治為主,同時避免陷入“唯法是舉”的思維模式,要兼顧德治,以法促德,用法治來實現國家的公平善治。通過對中西方兩者的對比分析,以期在法治建設實踐中,可以去偽存精,找出癥結所在,從而有效解決難題。
參考文獻:
[1][美]羅科斯·龐德著.法律與道德[M].陳林林,譯.商務印書館,2015.
[2][美]博登海默著.法理學:法哲學及其方法[M].鄧正來,姬敬武,譯.華夏出版社,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