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意定監護 意定監護協議 公證
作者簡介:陸菁,貴州職業技術學院,講師,主要從事法學研究。
中圖分類號:D920.4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20.05.129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以來,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們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需求顯著提高,依法治國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也是重要保障。其中人們生活品質的保障成為大家關切的話題,在生活品質保障法律制度中,如何保障“失能失智”人員的生活品質問題成為新型難題,而“意定監護”制度的提出正著力解決此類難題。但由于這項制度在國內依法確立不久,缺乏系統的實施細則,需要待進一步完善,本文旨在討論與意定監護制度同樣關于規定人身監護以及財產代管事宜的法律制度之間的聯系,希望對“意定監護”制度的完善拋磚引玉。
意定監護是指當事人在意識清晰的情況下,預先確定自己的監護人,以此保障待自己不具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時,監護人能夠履行監護自己的職責的一項法律制度。意定監護協議就是根據前述內容由被監護人和監護人雙方簽署的書面協議。與法定監護相比,意定監護更具有柔性和彈性,而且有優先性。意定監護制度是以當事人的“自我決定”理念為基礎,能夠最大程度的尊重他們的人格及自主愿望。正因為意定監護可以突破傳統法定監護制度的順序和范圍,更加真實地反映被監護人的意愿,所以被越來越多的人所接受。例如現在越來越多的丁克家庭,沒有子女,當丁克進入老年或者喪失行為能力后,很難有親屬適合做監護人;再如一些同性戀人群,同性戀伴侶也不是法定意義上的“配偶”,也不是適格的監護人;或者一些關系不好的夫妻,夫妻一方不信任對方作為自己的監護人,另外法定的監護人除了配偶、子女,再有就其他兄弟姐妹或社區居委會等單位,而實踐中,當親屬關系“不親”,組織又難以真正起到監護作用時,意定監護制度的“隨心所欲”就極大滿足了這部分人群的需求。
意定監護協議是被監護人與監護人之間經協商后簽署的書面協議,確保條件成就時監護人對被監護人事實監護職責。
(一)協議的內容
協議的內容一般是約定當被監護人失去行為能力后或處于重大危險情況下(如昏迷或重大疾病繼續手術等)監護人行使監護權,也就是說只有當特定條件成就時,監護人才能行使協議里的職責。因此“條件”何時成就,這里是需要作出判斷的,誰來進行判斷?我國民事訴訟法規定:公民行為能力由法院來判定。所以如果我們事先沒有通過意定監護協議來確定何種情況下,監護人可以取得監護權,那么只能等待法院的裁定,這個過程十分漫長,因此我們在協議的時候最好明確“某種”情形下,就賦予某某人代替自己行使某項權利,而不是只在喪失民事行為能力時才代為行使特定處置權。
(二)監護人的資格
意定監護協議中選定監護人尤為關鍵。在我國,監護人可以是個人、也可以是組織。意定監護的個人往往是當事人最信任的人,不一定是親屬,當然也不排除親屬,一般只要年滿18周歲,具備完全民事行為能力即可。也有人提出,如果被監護人是孤兒,又喪偶或離異,只有未成年兒女最親,那么當被監護人處于“失能”狀態,最親近、信任的未成年子女是否可以作為他的監護人呢?筆者認為此時未成年子女對年齡能夠辨識范圍內的事宜可以進行處分。
意定監護組織呢?在我國一般指單位、社區、居委會,但是實踐中這些組織的執行力度極低,筆者認為可以成立專門的監護組織,我國現有環境下,公證處可以兼具此功能,成立專門的家事服務部,而且“持證”上崗,不僅拓寬了業務范圍,也可以解決大量法律專業畢業生就業問題。監護人為組織的好處在于,只要委托人(被監護人)與某公證處簽署了意定監護協議,那么不用擔心監護人個人如遇意外也無法行使監護職責怎么辦,一般情況下公證處不會出現“破產”倒閉的情況。
(三)監護人的監督
監護人行使監護職責,監護職責需要以被監護人的利益為中心,那么為了謹防監護人有利可圖而背信棄義,損害被監護人的利益,這時就需要對監護人進行監督。除了社區、居委會可以作為監護人監督人,筆者建議公證處作為監督人,當然這都需要立法明確,或者在意定監護協議中確定。
(一)遺贈扶養
遺贈扶養協議是我國《繼承法》確立的一項新的法律繼承制度,這種制度旨在遺贈人和扶養人之間搭建生養死葬及贈與遺產的權利義務關系,即扶養人對遺贈人盡了生前照管和后事處理后,遺贈人的財產轉歸扶養人所有,是一種有償的法律行為,這種協議的標的包含人身和財產,其效力高于遺囑。
遺贈扶養協議和意定監護協議都是在于保障當事人在世時的生活質量、醫療救治問題,同時遺贈撫養協議更傾向于保障當事人晚年贍養及喪葬事宜。意定監護則傾向于解決當事人失能后,人身和財產的規劃、安排,且一般監護人不獲得財產。可以看到,遺贈扶養協議比意定監護多了關于后事的處理,而意定監護相對遺贈扶養來說,對被照看人(被監護人)的財產處理可以主動規劃,而不僅是被動消耗。扶養人想要真正履行好照顧遺贈人的生活起居,必不可少需要被賦予監護職責,意定監護協議將是遺贈扶養協議的最好助力。
(二)財產信托
信托制度起源于英國,我國在1979年10月成立了中國國際信托投資公司,2001年制定頒布了《信托法》。信托是信用委托的意思,信托業務是一種以信用為基礎的法律行為,它指委托人依協議或遺囑的內容,將其財產權委托給受托人,由受托人按照其意愿為受益人的利益或特定目的,進行財產的管理和處分的行為。
信托是一種特殊的理財行為和財產管理制度,也是一種法律行為。信托主要針對財產的管理,非財產性權利不作為信托標的,而意定監護主要是針對人身的管理,有可以有關于財產處置;信托對財產的管理可以是生前、也可以是生后的,意定監護則是針對人生前的;信托是一種金融法律服務,所以當然有報酬,信托報酬的多少,依據受托人付出勞動的多少和在信用中介中所起的作用大小,由委托人和受托人雙方協商議定,而意定監護的受托人一般是沒有報酬的,當然也可以約定報酬;信托傾向于保障當事人資產的穩定,甚至壯大,以此來保障受益人的生活質量,意定監護中關于財產的安排一般則是被動的保值行為。如果意定監護協議里可以對財產信托,那么將會更好的保障當事人的財產價值。
(三)遺囑繼承
遺囑繼承是指被繼承人生前依據個人的意思立遺囑交代其死亡后,其生前財產和其他合法權益轉歸繼承人所有的一種法律制度。與遺囑繼承相對應的是法定繼承,當然“遺囑繼承”優先于“法定繼承”,同理,“意定監護”優先于“法定監護”,這也是民事法律關系最重要的原則“當事人意思主義”。
繼承是處理自然人死亡之后的財產及其他權益的制度,而意定監護是處理人生前(一般是失能后)的財產及生活事務的制度。如果能有效把這兩項制度結合,例如遺囑的執行和生前監護在一個法律制度中或一個法律文書中確定,那么將會大大提高辦事效力。
(四)委托書公證
委托書通常是發生在委托人和受托人之間,由于委托人無法親自辦理某項事項,于是“委托”受托人代為辦理,據此簽訂的委托書,但是辦理事項的法律后果歸于委托人的一項法律制度。而委托書公證正是對這一委托事項進行證明,由國家公證機關根據當事人的申請,依法證明委托人授權他人以自己的名義實施某種法律行為的意思表示的真實性、合法性的活動。公證的目是為了防止委托書不是委托人本人所簽署,提高其效力。
委托最常見的事項通常是財產的處置事宜,而“意定監護協議”中往往也約定財產的代管、處置等,如果我們在做意定監護協議公證時,同時把委托書公證辦妥,這樣可以避免手持有效的協議,卻無法履行處理財產的職責的尷尬局面。當然這樣的委托書是要附條件的,即當被監護人確實處于重大危機情況下這個條件成就時才可以生效。關于條件成就的監督也還需要進一步規范。
無論是意定監護,還是財產信托,亦或是遺囑繼承、遺贈扶養,都是圍繞公民人身和財產權益展開的,是對公民行為能力欠缺(或者死亡)后的人身或者財產權利的保障、延續。
例如遺贈扶養免不了賦予扶養人一定的處分權利,那么處分權可以依靠意定監護協議完成;遺贈扶養既然處理的是“生養死葬”的問題,那也少不了繼承的事宜,而這些事項都可以通過公證予以辦理,經過公證的遺贈扶養協議、意定監護協議和遺囑,在效力上都要高于普通協議和自書遺囑,更加可靠有保障,協議中確立的權利、義務在行使的過程又免不了“授權委托書”,例如在意定監護協議中確定了:“當被監護人處于醫療或者其他重大危險情況下,不能親自處理其房產時,由監護人代為處理。”雖然協議有效,但是拿著這份協議去辦理房產的處置,房產部門不會依據協議直接辦理,這時需要有效的委托公證書方可處理房產。同樣,如果信托加持公證,同樣使得當事人的財產管理更具保障。因此多方合作,共同構建公民人身、財產保障的法制屏障,為社會提供便捷的“一站式”法律服務將成為趨勢。
參考文獻:
[1]辛蕾.公證機構介入意定監護制度法律問題研究[D].青島:青島大學大學,2019.
[2]馬亮.論英美法信托的實質[J].楚天法治,2014(8).
[3]徐晨欣,李勃.公證介入意定監護協議的路徑研究[J].法治政府,2019(7).
[4]官玉琴.意定監護制度框架下的老齡人財產信托[J].東南學術,20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