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混合擔保 適用規則 追償 意思自治
作者簡介:魏強,江蘇省南京市鐘山公證處公證員,主要從事民商事領域法律服務工作。
中圖分類號:D922.29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20.05.151
混合擔保,又稱混合共同擔保,是指同一債權下具有物的擔保與人的擔保并存的多元化擔保方式,其中物的擔保分為:抵押擔保、質押擔保、留置擔保;人的擔保即為保證擔保。尤其是在金融借貸領域中,混合擔保的適用非常普遍。債權人為了確保債權的實現,往往會窮盡一切可能的擔保方式,確保在發生債務無法清償的情況時,債權人除了可以要求債務人承擔還款義務外,還可以按照法律規定及合同約定要求承擔擔保責任的擔保人履行其擔保責任,以起到債務得以清償的多重保障作用。
混合擔保的法律適用規則在《物權法》第176條中已予以了明確,具體規則如下:
(一)有約定從約定
在混合擔保情形下,如果債權人與債務人、各擔保人已就實現債權的方式事先進行了約定,那么一旦出現債權人實現擔保物權的情況,債權人即可按照事先約定的內容實現債權。當事人之間事先約定的內容可包括:
1.擔保人履行擔保責任的順序
同一債權同時存在物的擔保和人的擔保的,不論該物的擔保是債務人本人提供的還是債務人以外的第三人所提供的,債權人與各擔保人均可以對各擔保人履行擔保責任的先后順序進行約定。
(1)物的擔保(包括債務人提供的和第三人提供的)與人的擔保并存。可以約定物的擔保優先于人的擔保承擔擔保責任;也可以約定人的擔保優先于物的擔保承擔擔保責任;還可以約定人的擔保和物的擔保同時承擔擔保責任。
(2)債務人提供的物的擔保與第三人提供的物的擔保并存。可以約定債務人提供的物的擔保優先承擔擔保責任,也可以約定第三人提供的物的擔保優先承擔擔保責任,還可以約定二者同時承擔擔保責任。
2.責任分擔范圍
除卻對擔保人履行擔保責任順序的約定外,對于物的擔保責任范圍、人的擔保責任范圍也可以進行約定。可以是各自擔保全部債務,也可以由物的擔保和人的擔保按照約定的擔保份額各自承擔擔保責任。
3.擔保人的追償權
擔保人之間可結合自身資產情況、履約能力,就擔保人承擔擔保責任后相互間的追償權及追償數額、范圍等進行約定。該約定可以有效平衡擔保人之間的利益,確保各擔保人公平地承擔擔保責任,減少擔保人的擔保風險和訴累。
4.減免擔保責任后擔保人的義務承擔
法律規定了,債權人減輕或者免除擔保人(包括債務人作為抵押人)擔保責任的,非被減免擔保責任的擔保人可在債權人放棄權利的范圍內減輕或免除擔保責任。對此規定,當事人之間可以約定予以排除,即非被減免擔保責任的擔保人不主張其擔保責任的相應減輕或免除,仍須在其擔保范圍內承擔擔保責任。
(二)無約定或約定不明,從法定
混合擔保情形下,如果債權人與債務人、各擔保人之間沒有就債權、擔保責任實現的順序達成協議,則需按照《物權法》第176條有關當事人無約定或約定不明確的適用規則來實現債權,具體分為以下兩種方式:
1.債務人之物保
混合擔保情形下,如果存在債務人本人提供物的擔保的,債權人須首先選擇債務人之物保作為實現債權的途徑。假使債權人沒有優先選擇債務人之物保來實現債權,其他物的擔保人、人的擔保人均可以在債權人放棄權利的范圍內減輕或者免除各自的擔保責任,但是其他擔保人承諾仍然提供擔保的除外。
2.第三人之物保
如果不存在債務人之物保,僅僅是第三人提供的物保和人的擔保并存的,則債權人可享有自由選擇權。可以在兩種擔保方式內任意選擇一種方式來實現債權,也可以同時選擇兩種方式來實現債權,不受責任承擔順序的限制。這是在無約定、約定不明確且不存在債務人物保的情形下,混合擔保制度賦予債權人的任意選擇權,可謂是最大限度地維護了債權人的利益。
除法律允許有償從事融資擔保業務的擔保公司外,大多數擔保人承擔擔保責任是單務且無償的,為了給予擔保人一定的保護,在混合擔保制度下,也賦予了已經承擔擔保責任的擔保人享有追償權,確保構建平衡的混合擔保責任體系。
(一)《擔保法》司法解釋第38條追償權請求對象
《擔保法》司法解釋第38條在保障債權人權益的前提下對擔保人的責任和風險進行了分流,即雖然混合擔保制度充分尊重當事人意志自由,但在沒有約定或者約定不明的情況下,承擔了擔保責任的擔保人也可對債務人以及其他擔保人享有追償權。該條規定通過法定的方式有效避免擔保人因承擔預期以外的擔保責任而遭受到重大損失,建立起了一個公平、合理、有效的擔保責任分擔機制。
(二)《物權法》第176條追償對象
《物權法》第176條則在沒有約定或者約定不明的情況下,將追償對象限定為債務人,該條規定語焉不詳,沒有寫明第三人在履行擔保責任后是否有權向其他擔保人進行追償,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已履行擔保責任擔保人的追償權實現之風險。依據《物權法》第178條規定,《物權法》第176條優先于《擔保法》司法解釋第38條的適用,可以視為對追償對象的修改。但從立法本意而言,為了規避和弱化擔保人承擔過多責任的風險,擔保人之間互相追償是存在合理性與正當性的。因此,在實務中,上述兩條規定的適用仍存有爭議。
(三)《九民會議紀要》關于混合擔保情形下擔保人之間的追償問題
最高人民法院發布的《九民會議紀要》關于混合擔保中擔保人之間的追償問題規定如下:“承擔了擔保責任的擔保人向其他擔保人追償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但擔保人在擔保合同中約定可以相互追償的除外”。雖然強調了《九民會議紀要》不是司法解釋,不能作為裁判的依據進行援引,但確定了其可以作為裁判文書中具體分析法律適用的理由。實際上也就是從審判實踐的角度,再一次確立了《物權法》第176條的適用。因此,為了確保擔保人追償權的實現,擔保人可以事先對追償權事宜進行明確且細致地約定,以期降低擔保風險、減輕擔保損失。
(四) 追償權的訴訟時效起算點
訴訟時效制度不僅可以督促權利人行使權利,一定程度上也可以節約司法資源,穩定經濟秩序。擔保人在找準追償對象的前提下,還應當在法律保護的期限內及時行使追償權,方能最大限度地彌補其所承受的預期以外的損失。基于追償權的產生是在履行擔保責任之后,故擔保人追償權的訴訟時效起算點并非債權訴訟時效起算點,而是擔保人履行擔保責任之日。如果擔保人一直怠于行使權利,則債務人或者其他擔保人將享有抗辯權。
從對上述法條的梳理分析來看,在混合擔保情形下,法律尊重并充分保護當事人的意思自治。只是在當事人無約定或約定不明時,才規定了責任順序及追償對象。可見,在混合擔保中,各方當事人事先對擔保責任的履行和追償等事項進行約定是極為重要的。
(一)保障債權人債權的實現
從債權人實現債權的角度來看,選擇混合擔保,實現債權的對象不再局限于債務人,還可包括提供物的擔保及人的擔保的擔保人;實現債權的途徑,不僅可以選擇對債務人或保證人行使求償權,還可以選擇對物的擔保人行使求償權。
現實中,債權是否能完全、高效地實現,囿于債務人的資產及信用狀況、擔保人的資產及信用狀況、提供擔保的物的變現效能等。如果債權人擁有任意選擇權,則可根據債務人、擔保人、擔保物的履約能力的不同,選擇利于債權實現的求償對象,要求其履行償債責任。如果債權人、債務人、擔保人未對責任的承擔順序、范圍、減免擔保責任后擔保人的義務承擔等進行約定,則排除了債權人的任意選擇權,只能按照法律規定的責任承擔順序主張權利,因主體各自償債能力的不同,極有可能無法保證債權的快速實現。
(二)降低已承擔擔保責任的擔保人的救濟風險
如擔保人之間沒有對擔保責任的追償進行約定,則只能依法先向債務人進行追償。此種情形下,擔保人的追償權能否實現完全依賴于債務人是否具有償還能力。如債務人無力償還,則已承擔擔保責任的擔保人需要面臨追償權無法實現的困境。反之,如擔保人有對承擔擔保責任后相互間的追償權進行約定,則擔保人之間可以相互分擔因承擔擔保責任而遭受的損失,有利于公平公正、行之有效地快速實現追償權。
綜上,不論是從債權人實現債權的角度出發,還是從擔保人承擔擔保責任的角度考量,事先對混合擔保情形下的責任承擔進行明確約定,都顯得尤為重要。債權人、債務人、擔保人只有根據資產情況協商選擇最優的擔保責任承擔方案,方能充分發揮混合擔保制度的保險效能。微觀層面,可以確保各自利益的維護;宏觀層面,得以保障社會經濟健康、高效地運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