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股權眾籌 刑事法律 法律風險
作者簡介:譚鵬陽,廣東智仕律師事務所,律師,研究方向:青少年犯罪。
中圖分類號:D922.29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20.05.152
以“股權眾籌”為代表的互聯網金融體系已成為越來越多投資者的選擇,但是由于“股權眾籌”特殊的半公開資金募集屬性,導致其沒有被我國正統金融體系、商法法律體系所接納,給融資人、平臺、投資者均帶來了較大的刑事法律風險。針對這種情況,結合“股權眾籌”特殊性質,對我國“股權眾籌”刑事法律風險防范對策進行適當剖析就變得非常必要。
“股權眾籌”又可稱之為私募股權互聯網化,主要指公司面向普通投資者出讓部分股份。而普通投資者可以通過互聯網渠道出資入股,在特定時期獲得收益 。
(一)融資者刑事法律風險
在“股權眾籌”模式運行過程中,融資者極易出現違法吸收公眾存款,觸犯擅自發行股票罪、集資詐騙罪等法律風險。上述融資者刑事法律風險的存在,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融資者參與“股權眾籌”積極性。
(二)投資者刑事法律風險
從本質上而言“股權眾籌”就是投資者、融資者經過互聯網平臺簽訂的投資合同,“股權眾籌”平臺大多承擔居間作用。而在我國現行“領投+跟投”模式中,若領頭人與投資者存在利益關系,極易帶領特定投資者向利益較高的融資者提供資金。而“股權眾籌”特殊的資金重疊性質,不僅會對其他投資者利益造成了損害,而且促使投資者有涉嫌洗錢罪的風險。
(三)眾籌平臺刑事法律風險
從現階段“股權眾籌”平臺與投資者、融資者服務協議中可以看出“股權眾籌”平臺要求投資者、融資者所訂立的格式合同中義務、權利具有較大偏差,“股權眾籌”與投資者、融資者間關系也較為模糊,導致“股權眾籌”平臺極易涉及“擅自設立金融機構罪”“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罪”“非法經營罪”等刑事法律風險 。
(一)引入利益法益觀
法益是金融刑法保護的客體,也是“股權眾籌”行為犯罪化判斷的主要依據。在現行金融體系中,秩序法益觀是基本導向,其主要是以保障、維護整體金融秩序為依據,構建國家級壟斷性質的規制體系,呈現了國家本位主義的刑法立法觀念。在現代金融刑法規制體系中,單一秩序法益觀違背了金融刑法法益定位,無法滿足我國新常態下金融市場發展需要。這種情況下,只有將單一秩序法益觀轉向秩序法益觀與利益法益觀并存的法律,才可以充分釋放互聯網金融體系活力,協調現有法律中保護法益、促進創新間關系 。
面對我國國家壟斷金融主義向自由金融主義過渡進程,可以引入利益法益觀,協調利益保護、秩序維持方面的現有刑法資源利用,最終形成以金融信用利益維護為核心的“股權眾籌”刑事法律體系,明確互聯網金融市場中不同類型主體法益、不同類型法益內容,為“股權眾籌”刑法指導、自我批判效用充分發揮提供依據。同時針對以往“股權眾籌”刑法法益定位模糊問題,可以現有互聯網金融市場中“信用利益”作為基礎元素,進一步明確“股權眾籌”犯罪化界限及行政規制、刑法規制界限,縮小“股權眾籌”刑事法律規制范圍,保證“股權眾籌”刑事犯罪行為的有效打擊 。在這個基礎上,考慮到傳統“股權眾籌”運行階段投資方、融資方、眾籌平臺涉及的刑事法律風險類型,可以從互聯網“股權眾籌”內生性風險入手,在國家壟斷金融主義實施的前提下,綜合考慮P2P借貸與其他眾籌模式間關聯性,可以對“股權眾籌”運行中涉及的不同類別具體法益途徑進行維護協調,進一步深入揭示互聯網金融市場運作原理,充分利用互聯網自由金融主義實施進程中刑法謙抑性,為“股權眾籌”模式創新發展提供保障。
(二)銜接行政立法及刑事司法
在“股權眾籌”刑事法律處理過程中,涉及了部分行政管理法律法規,如信息披露、電子隱私保護等,而我國現行刑事司法與《中華人民共和國證券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等具有一定偏差,導致行政規制靈活度缺失,也揭示了刑法在針對“股權眾籌”問題過度介入情況。
基于此,一方面,應結合現有刑事司法實務處理要求,對現有的行政管理法律法規進行適當修訂完善。在以明確條文規定互聯網“股權眾籌”在法律范疇內地位的基礎上,對眾籌平臺資格及義務(準入、注冊及監管、信息機制及風險防控、風險教育及告知、審核等)、融資資格及義務(融資者一次、多次融資總額、融資行為執行環境)、投資者資格(年收入、投資額度及資格認證程序等)進行進一步完善,以便為我國互聯網金融監管體系多層次發展提供充足驅動力。
另一方面,從“股權眾籌”本質入手,為平衡金融秩序、投資者利益,可以法律條文的形式,依據“風險自擔、收益自享”的原則,構建良好的“股權眾籌”信息披露制度。即綜合考慮“股權眾籌”項目、融資企業、投資額度差異,從時間、內容等方面,設置恰當的信息披露要求,并在“股權眾籌”平臺運作階段明確潛在投資者及投資者、眾籌平臺、融資者在信息披露方面的義務。
(三)完善“股權眾籌”刑事立法及司法
完善的“股權眾籌”刑事立法及司法,是摒除“股權眾籌”中眾籌平臺、投資者、融資者刑事法律風險的主要保障。因此,一方面,相關立法機構應在現行刑事法律法規、司法解釋的基礎上,以新增罪名為重點,對“股權眾籌”刑事法律體系進行優化完善。其中在新增罪名設置階段,可以針對“股權眾籌”非法集資類犯罪、擅自發行股票類犯罪情況,根據融資企業、眾籌平臺所承擔的責任,進行單獨的構成要件及罪名的設置。如針對融資者在沒有經過專門管理部門認可的情況下擅自在“股權眾籌”平臺上向公眾發行股權,可以結合“股權眾籌”公開小額特點,設置單獨的“擅自發行股權”罪名,并增設部分刑法約束條件,即同一時間段融資方在沒有經過管理部門允許的情況下,就同一項目在同一平臺向不特定對象公開發行股權。
而對于眾籌平臺,可從其從事的金融業務本質入手,設置專門的罪狀,如針對眾籌平臺間相互串通,可以引導不同平臺投資者進行股權轉換行為,可以設定專門的“非法實施股權轉讓”罪名或者“擅自挪用金融資產”罪名。
在新增罪名的基礎上,針對我國現行“股權眾籌”刑事法律罪名缺失問題,可以利用立法解釋的方式,對其進行適當補充完善。如對于眾籌平臺“擅自設立金融機構罪”,可以在現行刑事法律的基礎上,將P2P等新型的“股權眾籌”平臺納入金融機構范疇,以保障“股權眾籌”平臺在法律范疇內參與“股權眾籌”的權益,避免其承受“擅自設立金融機構罪”法律風險。
另一方面,考慮到現行“股權眾籌”刑事司法與現有法律法規偏差問題,可以嚴格依據現有法律定罪機制,對“股權眾籌”進行全面約束。考慮到刑事司法建設是一個長時間完善的過程,因此,在刑司司法完善前期,應依據刑事法律立法原則,對“股權眾籌”刑事法律罪名判定標準進行細化設置,并結合互聯網“股權眾籌”行為,對部分犯罪適用程序進行適當限制,以便為一般違法行為、犯罪行為判定提供依據。如對于融資方“擅自發行股票罪”,依托互聯網開展資金募集的特殊性極易導致其打破200人數限制,也背離了我國政府鼓勵互聯網金融發展的初衷。基于此,可以在融資方“擅自發行股票罪”行為判定階段,從行為與罪名構成要件相符性、融資行為實質、違法行為實質等方面入手,對其進行綜合考量。對于情節輕微且對第三方沒有造成較大危害的擅自發行股票行為,可以從輕處理。同時考慮到現有刑事法律漏洞,也可以將豁免型的“股權眾籌”行為納入刑事司法入罪標準,以保障“股權眾籌”中融資企業的合法權益。
此外,在互聯網金融體系運作過程中,部分融資者假借“股權眾籌”名義誘騙投資者的犯罪行為較為常見,其又可稱之為“陰陽眾籌”,對刑司司法實務處理造成了較大的不利影響。因此,針對現代社會出現概率較高的“股權眾籌”行業陰陽行為,應結合一般非法集資類犯罪構成要件,將其列入一般經濟犯罪范疇,并根據具體量刑原則,秉承嚴謹、公正的原則,嚴格區分“股權眾籌”中融資者、眾籌平臺、投資者不同類型行為本質,同時適當外延,進行罪與非罪、刑事司法懲罰量刑輕重的恰當判定。
綜上所述,針對現有刑法漏洞導致的“股權眾籌”刑事法律風險,應在以往單一秩序法益觀實施的基礎上,引入利益法益觀念,集成互聯網金融法益,進行秩序導向下的利益法益觀體系的制定。隨后以互聯網金融平臺中不同類型利益法作為要點,協調互聯網金融市場“股權眾籌”各要素,促使其平和、穩定運行,從細節上保障我國整體金融秩序可持續平穩運轉。
注釋:
陰建峰,劉雪丹.互聯網股權眾籌的刑法規制問題論綱[J].法律科學(西北政法大學學報),2018(1):89-99.
蔡炎炎.我國眾籌的刑法規制前瞻研究[D].西南財經大學,2016:56-58.
魏子順.我國股權眾籌的法律規制分析[J].法制博覽,2019(19):66-69.
楊欽元.試論股權眾籌的法律監管[J].淮北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6,15(1):7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