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超



摘 要:在國家高等教育人才培養改革的背景下,應用技術型高校作為改革的一個重要主體,承載著國家高校人才培養改革的殷切期望。因此,每一所應用技術型高校在近年來都開展了卓有成效的人才培養改革,宿遷學院電子信息工程專業也開展了分類人才培養改革。實踐表明,分類人才培養改方案革是可行的、正確的。針對分類人才培養改革逐步進入深水區,筆者就改革實踐的經驗教訓和進入深水區后的探索做了有益的思考。
關鍵詞:應用技術型高校;教學改革;因材施教;分類人才培養;獎懲評定制度;電子信息工程
中圖分類號:TP39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1302(2020)05-0-04
1 電子信息工程專業分類人才培養方案簡述
1.1 分類人才培養實踐歷程
2013年9月,首次提出“電子信息工程專業分層人才培養改革”,撰寫方案,對方案中實踐教學部分開展局部試點實踐;2014年9月,修訂方案,更名為“電子信息工程專業分類人才培養改革”,對不及格率較高的課程開展考核方式改革,實踐3門課程;2015年3月,正式出臺“電子信息工程專業分類人才培養方案”,提出實驗教學改革,試點小班化教學和實驗考核方式改革;2016年3月,依據方案,提出電子信息工程專業課程設計和畢業設計5年質量工程計劃(2016—2020年);2017年3月,依據方案,提出導師制,建設導師工作室;2018年3月,“電子信息工程專業分類人才培養”改革順利推進中,并獲得學校和信息工程學院前所未有的支持。
1.2 分類人才培養方案簡述
分類人才培養是結合應用技術型高校學生的學習特點、學習習慣,設計的一套人才培養方案。電子信息工程專業分類人才培養方案,將學生4年學習分為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為“分類培養培育階段”(一年級上至二年級上,共3個學期),該階段完全執行現有培養計劃,重在以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目標、價值目標和職業規劃為主,以通過英語四級考試和學好高等數學為最大目標;第二階段為“分類培養實施階段”(二年級下至畢業,共5個學期),該階段將根據學生個人職業規劃、參考學習成績,由學生自己選擇未來發展方向,未來發展方向設置為兩個方向,一個側重于理論學習,目標為畢業時能夠繼續求學、深造;另一個側重于實踐學習,目標為畢業時掌握更多、更深、更廣的專業實踐技能,增加就業的核心競爭力。
為此,從第三學期開始,將原有的班級重新分班,分為“卓越工程師班”和“創新人才班”,班級人員采取浮動制,每學期開學前每位學生可以有1次申請調換班級的機會。兩個班級采用相同的授課教師、相同課程、相同學分、相同計劃,不同的是兩個班級對其所學的5門課程(繼續求學、深造必須要學好的課程)開展分層教學,兩個班級的選修課程根據分類培養目標不同而選擇不同,同時要求創新人才班學生全部要參加每周的晚自習集中學習,卓越工程師班學生全部參加電子小組學習(學生課外實踐平臺)。為了加強分類培養的過程管理,在培養計劃中設置了5分的創新學分,創新學分不計入總學分,但作為合格畢業生的必要條件,兩個班級對創新學分的獲取途徑不同。分類人才培養方案框圖如1圖所示。
2 電子信息工程專業分類人才培養實踐成果
自2015年正式開展分類培養起,經過四年多的實踐,電子信息工程專業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2.1 教學計劃具備先進性
優化教學計劃,修訂后的教學計劃,實現學生在二年級學習結束后,基本具備獨立開展課題研究的理論基礎和實踐能力。計劃調整情況見表1所列。
2.2 遴選分層教學課程
經過綜合考慮,遴選出 “高等數學”“線性代數”“概率統計”“電路原理”“數字電子技術”“模擬電子技術”“信號與系統”“通信原理”“數字信號處理”“微機原理”10門課程作為分層教學課程。分層教學課程內容,在教學過程中,創新人才班的教學難度明顯加大,以考研的深度和廣度為參考,卓越工程師班則以“夠用、適用、實用”為原則適當降低理論教學難度,增加相應的實踐教學難度。
2.3 考試不及格率顯著下降
近進來,不及格率較高課程卷面不及格率顯著下降。電子專業5門卷面不及格率較高課程近年來不及格率變化情況見表2所列。
2.4 創新人才班,研究生考取率穩步提升
近五年來,碩士研究生考取率一直穩居全校38個專業前八名,位居理工科專業前三名,2019屆位居全校38個專業第三名,創造畢業9屆學生中最佳成績。研究生考取比例如圖2所示。
2.5 卓業工程師班,學生實踐動手能力顯著增強
在科競賽中,堅持推薦電子專業最具含金量的全國(江蘇省)大學生電子設計競賽和全國大學生智能汽車競賽為主要學科競賽(均為教育部認可的A類競賽)。在2013屆至2019屆連續7屆全國(江蘇省)大學生電子設計競賽和
2015屆至2019屆連續5屆全國大學生智能汽車競賽中,實現了“每年都參加、每年都獲獎”的不俗成績。2016年拿到了江蘇省大學生電子設計競賽一等獎2項,全國大學生智能汽車競賽華東區二等獎2項、三等獎2項,創造了宿遷學院在兩項賽事上取得的最好成績;2019年首次組織學生參加藍橋杯(單片機設計與開發)比賽,5支隊伍中有3支隊伍獲得江蘇省三等獎;申請并獲批江蘇省級大學生實踐創新項目6項、宿遷學院大學生實踐創新項目8項;獲江蘇省優秀畢業設計1項,宿遷學院優秀畢業設計6項;學生發表學術論文2篇。
3 分類人才培養改革實踐的思考
3.1 為什么要進行分類人才培養?
以上成績的取得說明前面的各項改革是正確的,但也清晰的看到:盡管考研成績斐然,但畢竟更多的學生考不上;盡管學科競賽搞得有聲有色,但畢竟也只有15%的學生積極參與。也就是說,學生更多將進入社會,進入社會的人中更多的也沒有投入到實踐技能學習中去。因此,筆者認為應用技術型學校所承擔的教育職責應該更多是培養“走向社會的應用型人才”。如何理解“應用型人才”,這里認為,針對應用技術型學校而言,應用型人才就是要“具備本科高校學生相當的理論知識基礎,具備比職業學校學生更高的實踐技能”。而目前的人才培養方案,既無法滿足追求更高深理論知識學生的需求,也無法有效提高追求更高實踐技能學生的教學質量。
通過對多所應用技術型高校學生調研,均顯示應用技術型高校學生學習狀況參差不齊現象明顯,主要呈現三個層次:第一層次有20%左右學生,這部分學生學習目標明確,一心考研,所以學習自覺、認真、刻苦;第二層次有30%左右學生,這部分學生學習目標不夠堅定,對自己的人生規劃模糊、飄搖,學習自覺性相對較差;第三層次的學生占到50%左右,這部分學生沒有任何目標,整天混跡于校園,對理論學習有較強的發自內心的抵觸情緒,但他們卻對實踐教學抵觸情緒較小,相對喜愛做實驗。
三個層次的現象,折射出我國高等教育人才培養改革的必要性和緊迫性(2015年教育部發布《關于引導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型轉變的指導意見》),呈現出應用技術型高校學生的普遍真實狀態。近年來,“應用技術型高校學生缺乏目標,缺乏自信”的觀點已基本成為共識。
目標與自信相輔相成,如何讓學生“樹立目標,擁有自信”一直是我們思考的問題,也是分類人才培養改革的最早初衷。
細思之,之所以呈現三個層次,是現有的“統一培養”模式導致的。采取分類培養后,第一層次學生將獲得更好的學習環境和授課條件,第二層次的學生將不復存在,他們要么考研、要么學習實踐,第三層次學生將被全部加強實踐學習。也就是說,分類培養迫使每一個學生都必須為自己樹立目標,并不得不為自己選擇的目標而奮斗。
綜述,分類培養的目的是:以分類培養為準繩,助推、強化學生盡早確立目標;以課后實踐教學平臺為載體、以分層教學為模式,滿足不同類型學生對所需知識的需求;以創新學分為抓手,夯實、提升分類培養的過程管理質量,最終實現“因材施教”。
3.2 為什么要在第四學期開始分類人才培養?大二時分類培養是否為時過早?
學生在前三學期階段,由于學校管理嚴格,學風整體較好,學生還沒有沾染不良習慣,有較強的上進心。在這個階段引導分類培養,學生積極性高、認同感強,此階段的分類培養引導較好的促進了此階段的學風建設。如果將時間向后推延,學生將進入“油條、老練”轉變期,加之應用技術型高校學生自覺性、自律性、自控性普遍較弱,第二層次中絕大部分學生都是在這個階段轉向第三層次。綜合考慮,最終將分類人才培養的實施階段設置在第四學期開始。實踐結果表明,所設置的時間點是正確的。
3.3 學生在第三學期末能夠做出正確的分類選擇嗎?后期可以轉換班級嗎?
選擇是否正確,在選擇的時候是無法知道的,需要實踐才能證明,故選擇時只能是依靠當時的條件做出相對的預測抉擇。為此,對學生分類的選擇,允許其后期的更改,我校對創新人才班和卓越工程師班的人數采取了“浮動制”,每個學生每學期初有一次重新選擇調換班級的機會。這樣做的目的,就是要引導學生樹立目標,盡管這個目標在今后或許不是正確,但至少在樹立目標的這個學期里,學生是有奮斗、努力的方向的,也就不會虛度這個學期。如能做到每個學期都有目標,則整個大學時光也就不會虛度。“浮動制”的靈活性、人性化,較好地解決了學生分類選擇的后顧之憂。實踐表明,每學期均會有學生重新選擇,但人數不超過所在班級人數的10%。
3.4 為什么要設置創新學分?
分類培養較好的幫助了學生確立目標,但如何實現目標,如何在實現目標中培養自信,是分配人才培養中最為重要的部分。目標需要一步步艱辛的付出才能實現,這就要求學生能夠憑借個人的自覺性、自律性、自控性沉下去、坐得住,這需要持之以恒的意志力才能做得到,做到了,自信也就有了。
創新學分設置目的,就是要在學生實現個人目標的過程中起到督促、監督的作用,意在加強過程管理,幫助學生培養持之以恒的意志力。分類培養后,兩類學生的培養目標不同,過程管理中也會出現差異,因此,兩類學生創新學分的獲取途徑和條件也不盡相同。
3.5 是否會呈現創新人才班都是“好學生”,卓越工程師班都是“差學生”現象?
所謂好學生與差學生,是人們用“文化成績高低”習慣性思維來定性的。學生進入大學后,文化成績已經不再是評價學生的唯一標準,也不能夠再用文化成績作為評價的唯一標準,尤其是應用技術型高校,更是如此。
分類培養中的“分類”,是學生自己根據個人的興趣、志向、職業規劃做出的選擇,與個人文化成績高低沒有必然的聯系,文化成績只是為學生做出選擇提供一種參考。筆者認為,學生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做出的不論是繼續深造還是直接就業的選擇,都是他們的個人目標,都是值得尊重的,這兩種選擇沒有貴賤高低之分。
實踐表明,在幾年的分班過程中,沒有一個學生對分班的結果表示不滿意。在教師授課過程中,創新人才班也并沒有表現出比卓越工程師班更優秀,相反,卓越工程師班的課堂氛圍更好,學生求知欲更強,實踐動手能力明顯高于創新人才班,但理論文化功底整體要略低于創新人才班。
3.6 期末考核如何開展?對學生評獎評優有何影響?
分類培養后,課程的期末考核應分開考核,兩類學生不再使用同一試卷考核。對學生的評獎評優,根據分類培養的目標制定科學的、利于激勵兩類學生的配套條文制度,分類評比。
在實踐中,為了減小改革的阻力,分類培養后,兩個班級采取了相同的“任課教師、教學課程、教學計劃、教學學分”,課程的期末試卷采用同一試卷,難度以卓越工程師班為基準,評獎評優采取了按照班級分類評比。實踐表明,學生對期末考核方式和評獎評優的形式均表示理解和贊同。
3.7 分類培養未來的方向
隨著分類人才培養實踐的深入開展,未來將在以下幾個方面做深入探索。
(1)探索人才培養形式的多樣化
通過外聘高校教師為學生授課,邀請企業人員或高校教授給學生做講座,以及與華清遠見教育集團聯合開展相關課程教學,讓學生多途徑、多方位獲取知識,助推學風建設,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2)探索“以賽促學” 和“分層教學”相融合的教學模式
以鼓勵學生參加學科競賽為抓手,推行競賽導師制,開展“項目式”實踐教學,開展實驗教學和實驗考核改革,用分層教學實現學生對知識不同層次的需求,“以賽促學” 和“分層教學”的有機融合,提高課程教學質量。
(3)探索新的獎懲評定制度
制定符合兩類學生實際的獎懲制度,修訂學生綜合素質測評辦法,修訂學生專業獎學金和單項獎學金評定辦法,新的評定制度要起到激勵的最大化作用。
(4)推動教師“雙師型”轉型
應用技術型高校要求教師具有較強的實踐能力,較高的“雙師型”教師比例。在課后的實踐創新活動中,教師與學生交流指導互動,不僅要求教師具有較強的實踐技能,同時也能提升教師的實踐創新能力,實現教學相長,推動教師轉型。
實踐表明,分類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取得了較好的成果,達到了改革的預期,實現了:“分類分班”幫助學生樹立目標,“分層教學”滿足不同層次學生對知識的需求,“創新學分”有效的加強過程管理,“集中學習”和“電子小組”為學生創造更好學習環境,“新評定辦法”高效激勵。
4 結 語
筆者實踐表明,高校人才培養改革永遠沒有止境,要真正的做好某項人才培養改革必須采取“自上而下”的改革方式。中國工程院院士、四川大學原校長謝和平教授說過的話表明在當前環境下,做好一項人才培養改革的不易與艱辛:辦最好的本科教育永遠在路上,只要學校重視,無論地處東南西北都能實現,關鍵是要用心來想,用心來抓,持之以恒來推進,辦最好的本科教育是“一把手工程”。我的切身體會是,對于本科教育,校長可以不分管,但要親自管;可以不具體抓,但要用心去抓;可以不方方面面投入,但要舍得教學投入,投在學生身上,就是投在黨的未來事業上,就是投在國家的未來發展上。
參考文獻
[1]尤慧,朱文芳.我國高等數學教學現狀的研究述評[J].高等理科教育,2017(3):91-95.
[2]王繼元.行業學院: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時代要求[J].江蘇高教,2019(3):71-74.
[3]牛風蕊,陳少平.臺灣高等教育人才培養制度改革及其啟示[J].高等理科教育,2016(2):26-31.
[4]袁媛.本科人才培養過程中的分流機制探索[J].江蘇高教,2018(4):37-39.
[5]魏明.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實踐教學改革[J].黑龍江教育(高教研究與評估),2018(10):76-77.
[6]張志紅,周雨青,趙馨蕊,等.“新工科”理念和我國工科專業培養的分析與思考[J].高等理科教育,2018(5):94-102.
[7]李澄非,梁淑芬,姜少華.校企協同立體化人才培養機制探索與實踐[J].電氣電子教學學報,2017,39(6):27-30.
[8]王維虎,劉延申.高校物聯網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研究[J].物聯網技術,2014,4(10):88-89.
[9]方利,于曉鵬.民辦高校計算機專業網絡信息安全課程教學探討[J].物聯網技術,2016,6(1):106-107.
[10]肖宏治,崔忠偉,吳宏達.高校本科教學工作評估質量監控系統設計與實現[J].物聯網技術,2016,6(8):114-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