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醫療糾紛 醫患關系 糾紛解決
作者簡介:喬曉東,德陽市監察委員會職工,研究方向:訴訟法、證據法。
中圖分類號:D668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20.05.187
近些年,隨著人們醫療觀念轉變和權利意識覺醒,加上醫療改革存在的一些問題,加之社會、媒體對負面醫療事故糾紛處理報道的推波助瀾,我國醫療糾紛逐年遞增,醫患關系日趨緊張。這在客觀上要求醫療糾紛解決機制及時加以調整,以期應對醫療風險所帶來的不利后果。
我國涉及醫療事故的裁判文書數量呈現出在波動中上升的規律,2013 年1991 件呈現低谷,高峰期在2017 年6342件, 2018 年則略有所下降5464 件,從裁判文書網上線8 年間,涉及醫療事故的裁判文書數量從3536 宗上升至2018 年的5647 宗。增長了約60%。地域分布方面,統計表明,絕大多數省份的醫療事故裁判文書達到了1000 總以上,其中河南省、江蘇省、上海市的數量位居全國前三,分別為3158 宗、3120 宗、3043 宗, 分別占比8.72%、8.62%、8.40%。目前醫療事故處理的現狀大致有這么幾個特點。
(一)大多數人首選“醫鬧”開場
其“醫鬧”的主要形式是在醫院擺花圈、拉橫幅、設路障、擺棺材、放鞭炮、敲鑼打鼓等。同時,還有一些患者家屬威脅醫護人員或者相關管理人員,多表現為爭吵、謾罵,有的甚至發生肢體沖突。更有甚者打砸醫院門窗玻璃、在燒紙中摻加辣椒粉、毆打公安人員。所有這些都是向醫院施壓,一邊鬧一邊伸張“權利”,索要賠償金額,且索要金額都相當大,幾十萬、上百萬不等。這種醫患雙方相持的狀況大多持續一周,有的甚至十多天,其間,絕大部分患者家屬降低索要金額而使情況轉機,可能是個人難以抗衡單位的緣由,雙方妥協達成一致或者由醫調委從中調解而結束。
(二)少部分以醫患雙方協商解決
相當一部分情節輕微的醫療糾紛,患者家屬大多不愿意采取“醫鬧”這種方式向醫院施壓,而是選擇到醫院的醫患關系辦公室投訴,由辦公室工作人員調查后向醫院領導匯報,人后醫患雙方協商,經過雙方多次拉鋸式的談判,最終雙方達成一致以合理的金額了解,因為沒有鑒定而是雙方協商的結果,文字表達上都寫為“醫療糾紛補助金”。這類糾紛中一部分是患者家屬對醫學知識的不理解想當然的結果,經院方解釋,有些化解了糾紛。
(三)多數不愿意選擇醫學會鑒定、醫調委調解、司法的解決途徑
從整體醫療糾紛解決情況看,絕大多數患者不愿意選擇醫學會鑒定、醫調委調解、司法訴訟解決途徑,特別是醫學會的鑒定?;颊叽蠖荚敢狻八搅恕薄p方協商,主要是顧慮這些途徑麻煩,費時費力費錢;其次,患方認為醫學會、醫調會、法院都是“公家”單位,肯定都是向著醫院,從而不信任這些機構。
(四)有“醫鬧”減少而司法解決上升的趨勢
盡管近年來 “醫鬧”事件仍然很多,尋求司法途徑解決的很少,但從比例上看,“醫鬧”減少而司法解決增多的趨勢還是存在。據觀察:通過醫學會、司法途徑的解決還是基本公平、公正的,只是基層的醫學會鑒定書和司法鑒定書表現法律內容嚴重不足、文書書寫表達內容較差。當地的醫療調解委員會的解決很多情況下很難保證公正,他們以為和諧而盡快了解為目的,補助金額主要受醫患雙方力量的消長,有時受到外界影響。
針對目前的醫療糾紛處理的現狀,是由諸多原因造成的,既有社會的也有醫院的和醫務人員個人的。經梳理,大致有以下原因。
(一)司法及政府的公信力不足
由于長期以來,我國法治建設水平較低。整個社會信用不高、個別惡性司法案件的負面影響,造成我國司法機關和政府的公信力不高,人民不相信司法和政府,認為他們的權利通過那個途徑得不能公平、公正的個保障和維護。這種認識必然會促使人們在醫療糾紛面前首選“醫鬧”施壓的方式來解決問題,其次是找關系、找小報記者曝光,更有甚者去找黑社會的人來鬧來施壓;人們不愿走司法途徑、不愿醫學會鑒定。重建公信力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需要我們政府機關依法行政、司法機關在每個案件中盡力公平、公正,只有這樣,人們才能感受司法及政府機關可以信賴,是他們權利的最后保障。
(二)醫學的專業導致信息不對稱
醫學是一門復雜、高深、具有許多不確定性的學問,它要求醫生有長期的系統理論培訓、豐富而全面的臨實踐經驗。
醫生在自己的領域具有豐富的知識,而一般患者知之甚少,這樣雙方就形成了嚴重的信息不對稱。更多情況下,醫生盡管按照醫療規范造作并認真履行了告知義務,但一旦發生了并發癥或者沒有完美地達到預期醫療效果,患者及其家屬就 會想當然認為是由于醫生沒有盡到職責導致的,這樣糾紛就產生了。針對這種情形要求社會媒體加大加大醫學知識的宣傳,讓更多的人了解一些醫學知識;同時作為醫生盡可能嚴格地、詳細地履行告知義務,盡可能滿足患者的知情權,防患事后糾紛的發生。
(三)有些醫務人員服務態度差、操作不規范
盡管在醫療糾紛面前醫院多有辯詞,但在處理調查的過程中發現絕大多數糾紛的導火線是醫務人員的態度粗暴、話語難聽,有些情況下是患者及其家屬情緒激動,而醫務人員則針鋒相對,導致矛盾激化,進而患者刨根問底、糾纏細節生發糾紛。其次,有醫務人員在個別細節、環節上未能嚴格按照規范的程序、步驟、標準來操作導致失誤,其發生有的是因為醫學理論不全面、理解不深入而導致重視不夠,有的是因為臨床經驗不足,還有的是經驗不足導致心理素質不高。再次,有醫務人員與患者溝通不夠。最后,有醫生急于求成作“逞能”的手術。
當前,我國在醫療事故調查處理方面采用行政調解、人民調解、行政認定、司法訴訟相結合的醫療事故調查處理模式。這四種處理方式各具特點,各具優勢。但就目前來看,醫糾紛人民調解委員會發揮了越來越大的作用。但建立以病患安全為中心為醫療糾紛解決機制更符合我國國情。
(一)加強對醫務人員的醫德建設,建立和諧醫患關系
醫生的職業道德和教師一樣,是一個社會的道德底線,如果他們就沒有基本的職業操守,整個社會可想而知了;尤其在社會急劇轉型、利益沖突加劇、人心浮躁的社會背景下,更應該極大醫德教育,讓金錢和職業保持一定距離、給理想一點時間。錢多不一定能辦好事,醫院要注重內部的利益平衡,既強調積極主動性,又要強調公平性公正性,造就人心平和、醫院和諧的氛圍,讓患者感覺到親切、溫暖。
(二)完善醫務人員從業規范
醫療行為的規范性主要強調的是治療的依據、標準、步驟,這些來自于法律、法規、細則,以及權威的著作及專著。就是說醫者的每一步都要有依據、有說法,千萬不能盲目行事。這就要求醫生多學習、所鉆研、具有全面而深厚的理論儲備。醫學是一門理論與實踐并重的學科,醫院要經常組織醫務人員操作培訓,使其掌握熟練的操作技能。同時醫院要加大醫療行為的監管力度。
(三)重視協商方式解決醫療糾紛
首先是醫務人員或醫療機構要向患者及其家屬解釋清楚,促使其消除專業性的疑慮,同時告訴他維護權利的幾種理性途徑,竭力避免“醫鬧”的發生。其次是協商的范圍有個明確的邊界,避免患者及其家屬漫天要價,同時協商的內容不得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最后醫療機構要提供透明良好的協商環境,做好患者及其家屬思想工作。
(四)完善醫療事故相關各項制度
首先完善舉證責任制度?!肚謾嘭熑畏ā芬幎ㄒ赃^錯責任為主,過錯推定為例外歸責原則。該法第58條規定符合三種情形的,推定醫療機構有過錯。但筆者認為醫療糾紛的舉證責任應當由被告承擔(院方)承擔患或者法院依職權調查和取證。因為還和患者比較,醫院在在醫療領域專業性更強,在整個醫療過程中,醫院通常掌握著患者就醫的一切資料(病歷),證據材料更加全面,醫院對醫療事故和醫療糾紛的認識一般更專業、客觀。其次,在患者舉證幾種情況下,患者負有舉證的責任。另外,患者進行舉證的主要形式是申請相關的醫療事故鑒定,但是有很多患者的家庭條件比較困難,沒有能力申請正常的醫療事故鑒定,此時需要人民法院要進行相關的調查和取證,維護司法的公正。
另,政府需要完善醫療損害鑒定制度、醫療損害賠償制度、醫療損害保險制度等相關制度機制,構建多元化的醫療糾紛解決機制,進一步增強司法解決糾紛的權威性和公信力,構建理性、公平、公正的醫患糾紛解決體系,為和諧社會作新的貢獻,推動社會經濟穩定發展,造福人民。
(五) 刑法的適用
根據《刑法》第335 條的規定,醫療事故罪是指醫務人員由于嚴重不負責任,造成就診人死亡或者嚴重損害就診人身體健康的行為,對醫務人員的醫療犯罪行為進行懲罰。2012 年,衛生部和公安部共同發布的《關于維護醫療機構秩序的通告》對醫鬧事件的刑事責任做出了規定,2015 年全國人大通過的《刑法修正案(九)》已將“醫鬧入刑”,將“醫鬧”行為列入刑法的打擊范圍。
醫療事故和醫療糾紛的發生在社會生活中是不可避免的,對于該類事故的處理和糾紛的解決也是不可回避,如何平衡醫患雙方的利益訴求,需要構建科學合理的制度設計,建立公平公正的糾紛解決機制,通過良善的制度設計、解決規范,化解矛盾,彌補被破壞的社會生活秩序,還市民社會生活安寧和秩序,實現社會穩定,充分發揮醫療治病救人的本質屬性和功能,糾紛解決機制則保護醫療行業正常工作開展的同時也保護了患者的合法權益,構建和諧社會。
參考文獻:
[1]徐博軒.醫療糾紛多元化解決機制的實證分析[J].科技與創新,2019(7).
[2]翟偉.醫療糾紛處理路徑的分析[J].中國校醫,2019,33(1).
[3]趙媛.淺談法學在醫療事故處理中的應用[J].法制與社會,2011(27).
[4]楊丹.醫療行為的正當化研究[J].社會科學,20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