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永梅
摘 要:當今,我國信息技術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各種技術應接不暇。在信息技術的支持下,互聯網技術取得長足發展,互聯網時代應運而生。在新時代的農業發展背景下,“互聯網+農業”成為農業經濟管中重要途徑。本文立足于“互聯網+”時代形勢,著重分析探討互聯網技術對農業經濟的重要意義,進一步為我國農業發展提供新的助力,謀求新發展,指明新方向。
關鍵詞:“互聯網+” ?農業經濟 ?影響
農業作為國之基礎,在我國產業結構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在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背景下,優化農業發展路徑,積極發展現代農業模式,提高農民的信息化技術水平,提升對土地的利用率, 保障有效發展農業經濟。當溫飽供給成為過去的時候,提升農民群體的獲得感和幸福感,關鍵在于農民口袋要“鼓”起來。在實踐中,要想切實增加農民農業收入,最終還有落實到農業產品質量方面。鑒于此,筆者將兩個方面展開論述,一是“互聯網+”時代研究,二是“互聯網+”時代對農業經濟的影響。
一、“互聯網+”時代研究
在如今這個互聯網時代“互聯網+”早已不是新鮮詞匯,但“互聯網+”具體的內涵,能說清楚便是少數。一般而言,我們更多從概念闡釋的角度說明“互聯網+”的內涵。目前,我國信息技術取得巨大成就,互聯網技術取得長足發展,互聯網時代到來。這給傳統產業帶來挑戰的同時,也帶來巨大的機遇。而“互聯網+農業”便是指依托互聯網技術的優勢,通過信息整合,優化資源配置,通過互聯網平臺提補足傳統農業發展上的短板,提升農業整體上的生產力水平。在具體的實踐過程中,通過信息技術的升級使用,從農民的地頭到消費者的餐桌,農業品從生產到銷售,都不缺乏“技術含量”。“+”并非指農業與互聯網技術的簡單疊加,而是體現在農業發展的全過程,體現農業和互聯網技術的深度融合。通過農業與互聯網通信技術的結合,真正實現農產品發展的各要素釋放出最大優勢,為農業生產及運營提供有效支撐,實現農業發展的質的飛躍。總而言之,“互聯網+農業”是立足于傳統農業的基礎上,朝互聯網方式發展的有效管理方式,實現農業的現代化轉型。現階段,“互聯網+農業”主要有三種管理模式。
(一)生產層面管理
在農業的生產層面管理,更多強調的是物聯網技術推廣使用,特別智慧農業模式采用,優種優育,對農產品的種植實現精準定位,保障農產品綠色無公害。同時,生產的精確化的操作,不僅可以提高工作效率,而且可以為農民減輕生產成本,提高利潤空間。
(二)流通層面管理
在農產品流通管理層面,通過農業和互聯網技術的深度融合,拓寬農產品流通渠道,實現從線上到線下的多元渠道的共同流通,提高流通效率,保障農產品的質量。
(三)產業鏈方面管理
基于產業鏈方面,在物聯網和電商物流模式的支持下,可更加便捷的獲取更多農產品信息,從農產品的生產到物流從最后的銷售,更加透明清晰。與此同時,要進行相關的金融服務和法律支持,進而全面提升“互聯網+農業”競爭力。
二、“互聯網+”時代對農業經濟的影響
(一)規模化程度不斷提高
從相關數據統計來看,我國的城市化水平不斷提高,土地流轉機制得到進一步的完善,集約規模化生產局面已經基本形成。特別是土地流轉機制獲得國家政策支持后,我國農業生產的規模化程度不斷提高。就目前來看,我國在現代農業轉型過程中遇到一些問題,在資金周轉和信息化管理方面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二)農村網絡普及化成為現實
隨著國家寬帶進村政策的不斷推進,我國的農村網絡普及化成為現實。網絡為農業經濟的發展提供新的空間,從廣度和深度上提升了我國農業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深度融合。線上線下的互通,實體與虛擬的融合,為“互聯網+農業”提供了廣闊的發展舞臺。
三、“互聯網+”時代下農業經濟創新發展的主要途徑
“互聯網+”時代下,農業經濟的創新發展勢在必行,在這一過程中,不僅需要進一步擴大產品的生產經營方面的信息融合,而且需要從資金、管理和人才等方面形成系統配套措施,多管齊下。具體而言:
(一)從加工到經營,擴大產品生產經營產業鏈經濟
從傳統農業的產品的銷售來看,農產品幾乎沒有附加值,僅僅以農產品作為銷售來源。在傳統的銷售模式下,農戶的的收入來源主要依靠農產品的自身的產量和質量,明顯受到外在自然天氣的影響和農貿交易市場等主要因素的影響,農民仍是處于“靠天吃飯”的傳統模式下,農民增收面臨較大挑戰。在“互聯網+”時代下,不同部門可以從當地實際出發,因地制宜,因時制宜,結合地區農業發展特點,增加農產品的銷售附加值,從而最大程度的實現生產、經營、加工于一體的農產品經營產業鏈。在產業鏈的構建過程中,以農民增收為出發點和立足點,保證產品的質量,推進農業現代化發展進程,增加對農產品的加工和經營環節。在農副產品加工過程中,通過信息技術的整合,立足農業生產的特點,集合工業加工的優勢,經再次加工之后,原始農產品轉變為初級消費資料,進而成為現代市場需要的、高附加值的產品。
(二)立足電商平臺,加大農業信息化管理投入力度
信息技術的普及是農業經濟管理前提,提升農業經濟管理首先要加大農業信息化管理投入力度。農業電子商務不是簡單將農民的農產品掛上網,更重要的是,農業電子商務的應用,開闊農民的眼界,更好了解市場的動態,可以幫助農民更好收集整合市場信息,為農業經濟管理的市場調研方面提供數據支撐。其次,在經濟管理中的農業資金分配這一關鍵環節,需要掌握并分析每一個生產環節的生產信息,這是實現分配科學性和合理性的重要條件。最后,對于農業經濟管理的而言,需要從設備和人員方面獲得支持。從目前互聯網條件來看,構建農村電商生態體系是最有效的手段了。在構建農村電商體系的過程中,可以通過網購的數量和消費者評價,制定相關的應對策略,更好的規避農產品買賣信息的不對稱風險,確保農民的收入穩定在合理的區間。
(三)培養農業信息化管理人才,打造現代農業經濟管理團隊
人才,是一個國家發展的未來,也是一個行業發展的未來。在農業經濟管理過程中,要培養農業信息化管理人才,已經成為現代農業發展的當務之急。農業發展作為長期性的系統工程,不僅要為當下的農業經濟管理培養人才,更要未來的農業經濟發展儲備好人才。在農業生產加工、銷售經營方面,需要每一個環節都有與之適應的專業化素質過硬的人才團隊。在人才培訓過程中,不能僅僅靠外來“輸血”,更重要的是,提高當地農民參與的積極性,鼓勵更多的農民加入到人才培養計劃中來。通過學習科學文化知識,提高農民技術能力,農民能夠獲得切實的好處,這樣才是農業經濟管理信息化建設的未來之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