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偵查人員 出庭作證 教學培訓
作者簡介:楊曉玲,廣西警察學院講師,主要從事刑法與刑事訴訟法研究。
中圖分類號:G642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20.05.216
根據我國《刑事訴訟法》第五十七條規定,當據以證明案件事實真相的證據在收集過程中存疑時,人民法院可依職權通知相關偵查人員出庭說明。該規定的出臺,一方面平息了長久以來存在于學界和法律實務界關于“偵查人員應否出庭作證”的爭論,確立了偵查人員出庭作證制度。另一方面,它也給廣大偵查人員提出了一項全新的挑戰,即出庭作證將成為常態化。那么,這一規定又將給我們的各類公安院校教育帶來什么影響呢?
(一)人民法院對認定案件事實的證據的合法性存疑的,偵查人員需要出庭作證
此類出庭作證主要是針對非法證據排除規則,即證據的收集必須由法定的人員依照法定的程序進行,偵查人員在對證據的收集過程中,要做到主體適格、不存在刑訊逼供等違法情形以及符合法定證據的形式。因此,當人民法院在庭審調查中,對于被告人供述、證人證言、物證、書證等法定證據的合法性存在疑問時,除有權要求檢察機關提供證據取得的原始錄音錄像證據之外,還可以要求案件具體辦理的偵查人員出庭,對其享有偵查行為的資格,制作被告人訊問筆錄、詢問證人筆錄,獲取物證、書證的程序的合法性予以說明。
(二)人民法院對量刑事實的證據存疑的,偵查人員需要出庭作證
人民法院對案件的審理過程即是對被告人行為進行法律認定的過程。因此,人民法院在對被告人進行定罪時,還需要對被告人應當承擔的刑事責任,需要接受的刑罰一并進行裁量。量刑事實包括被告人犯罪行為實施前后的表現以及在刑事訴訟活動中影響量刑輕重的情節,例如:是否屬于累犯、自首、立功等。在庭審活動中,當被告人及其辯護人提出諸如具有立功等減輕量刑的事實或者理由,應當提供證明材料;當材料不齊全時,人民法院可以要求偵查機關提供證明材料,或者要求相關偵查人員出庭作證,以準確判斷該立功減輕量刑情節成立與否。
(三)偵查人員作為犯罪事實的目擊證人,必要時,需要出庭作證
偵查人員對在履行職務過程中,看到的、聽到的或者知曉的案件事實真相,基于偵查人員是國家機關工作人員的屬性,具有天然的公信力,因此當偵查人員參加訴訟活動的證人身份與其警察的職業身份發生沖突時,應當優先作為證人。同時,當其證言對被告人的定罪量刑產生重大影響時,需要親自出庭對其知道的犯罪事實和量刑情節予以說明。
(一)公安機關偵查人員存在拒絕出庭作證心理
在司法實踐中,偵查人員受以下思維的影響,常常不愿意出庭作證。
第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思維影響。偵查人員認為只要完成了自己的偵查工作,并且提交了證明案件事實的證據,至于定罪量刑那是法院的事情,沒有必要再浪費時間專門對取證的詳細過程進行專門性的說明。
第二,無法接受自己是證人,公開被質詢思維影響。公安機關作為國家社會治理的行政機關,而其偵查人員作為具體辦案人員,在庭審中,要當眾坐到法庭的證人席上接受來自公訴人或者被告人及其辯護人的質詢,覺得有損形象、有失尊嚴,面子上掛不住。
第三,受長久固有觀念影響。人民法院長期以來對于公安機關的偵查行為的合法性與準確性是認可的。同時,在案件審理中,對于存疑證據的處理方式有兩種:第一種可以選擇退回公安機關補充偵查,第二種也可以選擇依職權通知公安機關相關偵查人員出庭作證。這就意味著出庭作證接受質詢不是必須的,并且法院沒有傳喚警察出庭的權利,因此,公安機關的偵查人員通常會選擇不出庭作證。
(二)公安機關偵查人員自身素質不適應出庭作證要求
公安機關偵查人員在參加出庭作證過程中,以言語的方式圍繞開展偵查行為的合法性、證據收集主體的合法性、證據收集和保全過程的合性接受法官的當庭詢問,以及來自于公訴機關、被告人及其辯護人的質詢,從而幫助法庭審查定罪量刑證據的合法性與有效性。但現實情況是,公安機關偵查人員自身素質不足以適應出庭作證要求。具體表現為:
第一,由于公安機關偵查人員學歷水平參差不齊,且長期在一線辦案,缺乏周期性專業素質的培訓與養成訓練,難以保證每一位偵查人員偵辦的案件質量均達到較高的水平。因此,在接受質詢或者詢問的過程中,容易暴露證據上的瑕疵,進而可能影響證據的證明能力。
第二,公安機關偵查人員缺乏專業的出庭作證技巧的培訓,也缺乏出庭接受質詢的實踐經驗,這會在出庭作證過程中出現各種問題。因此,唯有具備穩定的心理素質與較強的應對能力的偵查人員方可較好的完成出庭作證的庭審活動。
作為預備警察的廣大公安院校在校學員,他們在畢業走上工作崗位后也必然要面臨上述問題,這就要求我們的公安院校現在就要開始未雨綢繆,有針對性的對學員進行相關知識和技能的強化訓練,以適應社會和法制進步的需求。筆者認為,在公安院校未來的教學培訓中,應重點完善以下兩個方面:
(一)加強觀念轉變
拒絕作證心理歸根結底是因為偵查人員在刑事訴訟過程中還沒有意識到出庭作證的重要性。所以,教師在刑事訴訟法教學中,一方面要加強對學員進行“忠誠、為民、公正、廉潔”的人民警察核心價值觀理念的灌輸。公安院校的廣大學員將來會成為國家社會治安治理的執法者,必須樹立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理念,破除特權思想;樹立以審判為中心的工作導向,自覺做到依法履行職責,秉公辦案。另一方面應該向在校學員灌輸刑事訴訟理念,培養學員刑事訴訟法律思維,認識到偵查人員出庭作證對于法官準確給被告人行為定罪量刑的重要性。公安機關的立案偵查工作是懲治犯罪的第一關,偵查人員通過對案件現場的勘查、發現犯罪行為人遺留的蛛絲馬跡,獲取對查明案件事實有用的物證、書證,通過走訪目擊證人、詢問被害人等一系列的偵查行為,實現查明案件事實真相,抓捕犯罪嫌疑人的目標。因此,作為最了解犯罪事實真相親歷者的偵查人員,同時也是證據的直接收集者,是最清楚證據收集和保存的全過程,讓他們親自出庭作證,不僅有利于被告人質詢權等訴訟權利的行使,也有利于闡明證據的能力,保證人民法院準確定罪量刑,保證庭審的質量。
(二)強化偵查人員出庭作證的技能培訓
出庭作證技能的培訓對于未來正式走上工作崗位的公安院校在校學員顯得尤為重要。具體包括以下幾方面:
1.在校學員應充分了解法庭結構和審理程序
具體做法是:不定期的組織學員到人民法院旁聽庭審,或者邀請法院到校開展庭審活動。如此,一方面能夠讓學員熟悉庭審的流程。通過觀摩法院庭審全過程,讓學員對于庭審現場必經的程序、可能遇到的情境做到心中有數。在未來的庭審實戰中,沉著冷靜、心里不慌;另一方面提高證據意識。通過親歷正式庭審,讓學員清晰的了解庭審對定罪量刑證據的要求,掌握案件訴訟雙方爭議的焦點、庭審展示證據的規律,促使他們在正式走上工作崗位后能夠按照庭審的證據要求,及時明確偵查取證的方向,有針對性做好相關證據工作,提高辦案質量。
2.對在校學員應開展出庭技術技能的培訓
偵查人員在庭審過程中,需要對與案件事實相關的證據的合法性進行有理有據的闡述,這不僅需要偵查人員事先做好全面的準備工作,還需要偵查人員具備穩定的心理素質,以及良好的語言表達能力。偵查人員必須能夠快速的領會控辯雙方的爭議焦點,領會作證的核心內容,運用簡明扼要的語言進行闡述。為了培養此方面的能力,最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給學員提供一個相對真實的庭審環境,開展模擬法庭實訓。讓學員通過扮演庭審環節中的各個人物、角色,深刻地感受庭審現場的過程與氛圍,進行心理、語言、出庭技巧的專項培訓,為日后的實際出庭作證工作奠定堅實基礎。
3.對在校學員進行庭審禮儀的培訓
出庭作證也是一個人精氣神的綜合體現。在作證過程中應當精神飽滿、態度謙和;舉止自然、得體;語言上禮貌克制;服裝方面,一般著警服出庭,以示莊重。庭審禮儀的習得與養成,需要通過反復的訓練與實踐。
偵查人員出庭作證制度的確立既是對偵查人員一種挑戰,也是提高偵查人員個體自覺增強素質,提高偵查辦案質量,進而提升整個公安機關隊伍素質的好機會。總之,為了適應出庭作證的需要,在今后的公安院校教學中,應強化出庭技能方面的訓練提升。
參考文獻:
[1]喬宗樓.警察出庭作證現狀實證分析與對策[J].福建警察學院學報,2017(2).
[2]李江春.基于30宗報道案例為視角對警察出庭作證實踐狀態的思考[J].湖北警官學院學報,2016(6).
[3]陳光中,鄭曦.完善證人出庭制度的若干問題探析——基于實證試點和調研的研究[J].政法論壇,2017(4).
[4]何磊.警察出庭作證制度探析[J].河北公安警察職業學院學報,20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