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虹伶
【摘 要】學前教育專業在多年的探索中已逐步科學化、系統化,演唱能力的培養是學前教育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聲樂的演唱中正確科學的發聲技術是聲樂專業學習的基礎,對學生演唱能力的提高、音樂表現力的提升有很大幫助。培養科學的發聲技術是學前教育聲樂教學任務的重點,應該在聲樂集體課中樹立正確的發聲與嗓音保護意識,掌握正確發聲的理論方法。
【關鍵詞】聲樂;科學發聲;中職;集體課
中圖分類號:G712文獻標志碼:A? ? ? ? ? ? ? 文章編號:1007-0125(2020)16-0142-02
在中職學校學前教育專業的教學計劃中,聲樂的教學是必不可少的,因為音樂是學齡前兒童最容易接收的一種溝通方式,學前教育專業的聲樂課,按照上課形式的不同分為個別課、集體課與舞臺實踐課。個別課老師可根據學生自身的條件制定專門的教學計劃與教學目標,課程進展往往順利,但集體課由于個體嗓音條件的差異,音樂基礎知識掌握得參差不齊,很難在有限時間內形成統一有效的聲音質量。想要聲音在集體課中達到統一,就需要在嗓音保護、呼吸及聲音共鳴上進行統一訓練,這種訓練是貫穿整個聲樂學習的。
一、嗓音的保護
嗓音的保護是聲樂學習的先覺要素,學前教育專業中聲樂的演唱首先應將嗓音的保護方法與保護嗓音的重要性進行必要的學習。
對嗓音的保護主要是來自合理的、衛生的發聲。嗓音很脆弱,聲帶很嬌嫩,同時又不能直接被觀測到,所以人們往往對自己看不到的器官疏于管理。最簡潔方便同時正確的嗓音管理及其檢測方法就是今天的聲音跟昨天的聲音是一樣的,今天的音色與昨天的音色是一致的,經過開嗓以及聲音的預熱活動以后,你的聲音是正常的,那就說明聲帶的使用是合理的,聲帶是得到保護的。如果聲音跟昨天不一樣,嗓音啞掉了,高音比起昨天更加費勁,同時身體又沒有感冒發燒等身體不適的癥狀,那就說明前一天的練習過量了。嗓音就像一個身體的晴雨表,身體的問題會通過嗓音傳達出來。
每個人的嗓音使用量是不同的,往往女中音跟男中音的嗓音使用量會超過女高音跟男高音,聲帶最容易出問題的是男高音,其次是女高音,因為學前教育專業的學生,演唱兒歌的發聲是以真聲占大多數,假聲的使用相對較少,用真聲就意味著要用相應的氣息的壓力及身體的緊張度去完成一定的音量及音高,如果發聲的技術不正確,那么氣息的壓力會給聲帶帶來很多問題,比如聲帶小結、聲帶息肉、聲帶水腫、聲帶充血,以及聲帶周邊牽拉肌肉的發炎及疼痛等。這些問題在初期很難被發現,而且聲帶問題在后期很難以恢復。人容易恢復的肌肉是粗肌肉,比如大腿肌肉、肱二頭肌等,但聲音的嘶啞、喉嚨的疼痛和聲帶的水腫,卻比較難恢復。所以要經常使用這個方法關注一下自己的嗓音是否正常,前一天的使用是否過度,學會計算自己的嗓音使用量,尤其是觀察自己極限音量與極限音高的使用量,在長期的觀察后找到自己聲音的承受限度,在練習的過程中不要超出自己聲音的承受度,從而使嗓音得到很好的保護。
二、演唱中的呼吸練習
演唱中的呼吸不同于生活中的呼吸,生活中只需用鼻腔呼吸就足夠維持血液里面的氧氣含量,但歌唱中的呼吸只用鼻子,平靜的類似于生活中的呼吸,是遠遠不夠的,歌唱的呼吸要大大夸張于普通的生活狀態的呼吸,但是歌唱的呼吸又不等同于激烈運動后的呼吸,運動后的呼吸是不受控制的,而歌唱需要均勻地控制氣息,這種控制需要相當的體能與肺活量來完成。同時聲樂演唱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則,歌唱的呼吸要與發聲的狀態劃等號,用怎樣的狀態呼吸就要同樣用怎樣的狀態發聲。
那如何做到呼吸與發生的狀態一致,在課堂上可以提供兩個方法,第一個方法叫“一松一緊”,肩頸胸松弛,上腹緊張。下巴與喉部(眼到胸位)要保持相對的松弛,而上腹部(肋骨下側皮帶上側)要保持相對緊張,越到高音這個位置的緊張度越強烈,這就是歌唱中腹式呼吸的運用,腹式呼吸是充分運用了膈肌的擴張性,所以在歌唱呼吸時努力將氣息吸至腹部,這樣可以很好地運用膈肌的擴張性,在發聲的過程中要保持上腹部的緊張,這種緊張度類似于裝手抱頭做仰臥起坐時的力量,又類似于端重物時腹部使用的力量,腹部肌肉發力看到的形態是向外擴張的而不是向里塌陷的,當歌唱的時候你如果用拳頭來頂住胃部位置或兩肋位置,如果腹部肌肉跟拳頭形成一個對抗力,那么吸氣的位置就準確了。同時,在上腹部保持相應的緊張度的同時,我們要讓自己的胸部、肩部以及頸部保持放松,把上腹部的狀態與肩胸頸部的狀態分開,這樣喉部發音是放松的,不會因為腹部的緊張牽動整個歌唱狀態緊張從而給發聲器官施加壓力,從而在發出松弛、通透、溫暖、優美的音色的同時,可以讓胳膊、手臂在演唱時自由地發揮。
第二個呼吸方法叫“兩急一緩”,兩急是吸氣與發聲的狀態急促,一緩是發音的過程保持緩慢。首先是吸氣與發聲的快速狀態,吸氣要有驚訝狀態,仿佛看到了驚奇的畫面,快速吸氣的狀態,然后快速地發聲,這樣吸氣與發聲有一個快速的狀態會保持呼吸的支點維持在上腹部,同時會保持喉結的下降,如果是緩慢地吸氣,往往喉結會隨著氣息而上升,所以快速吸氣與快速發聲的使用頻率是大大多于緩慢吸氣的,通常,緩慢吸氣只用于樂曲的開始狀態或者長休止狀態。一緩是指發音的過程保持平緩,發聲時的氣息要保持均勻,肩頸胸部的放松使我們的氣息平緩、均勻地幫助聲帶振動,如果在發聲的過程中出現挺胸、端肩、抬頭的姿態,那么這種緊張的狀態就不能保持氣息平緩均勻來幫助歌唱,這種平緩的呼吸需要在我們在今后聲樂集體課中以練聲曲的方式來逐步掌握。
三、歌唱中的共鳴
在一個較大的教室里,能否讓演唱的聲音在有余力的情況下,在每個教室的角落都可以聽到,這就是演唱的共鳴,共鳴不是音量的大小,而是聲音的穿透力。高位置的有共鳴的聲音,伸縮自如,彈性十足,響亮而不刺耳,聲音豐滿圓潤。共鳴與呼吸是緊密相連的,共鳴的獲得需要在呼吸狀態正確的情況下,喉結下位,舌根放松,獲得頭腔的共鳴,有良好的頭腔共鳴,聲音就可以產生良好的共鳴。在我們尋找歌唱共鳴的時候有兩個小器官也很關鍵,一個是會厭,一個是懸雍垂。會厭是我們聲帶上的勺狀軟骨,在我們呼吸與說話的時候會略微抬起,在吞咽食物的時候,會自動地把我們的氣管蓋住。會厭對我們的共鳴起到很大的作用,因為我們聲音的共鳴需要頭腔的共鳴,只有頭腔共鳴一起我們的聲音才會豐滿,而會厭的使用不當會對聲音傳導至頭腔產生一定的阻礙。我們演唱時要利用舌根肌肉將會厭部抬起,平時可以通過吞咽的姿勢練習扯動會厭,這樣氣息通往頭腔的第一道門就打開了,如果舌根太過緊張導致會厭部沒有抬起,有相當一部分共鳴被堵在口腔中,氣息不能充分傳達到頭腔就不會得到充分的共鳴。氣息通往頭腔的第二道門是懸雍垂,如果我們演唱僅僅有口腔的共鳴,就意味著我們的懸雍垂處于一個不正確的狀態,如果懸雍垂不能合理地利用,我們聲音通往頭腔的第二道門就關閉了,懸雍垂的練習需要我們下巴放松,微笑帶動面部肌肉的牽扯讓我們的懸雍垂不要堵塞咽壁。如果我們發聲的時候將這兩個器官很好地控制,運用得體,聲音的振動可以傳達到頭腔,頭腔產生共鳴即可使聲音有很好的共鳴效果。
對學前教育專業的聲樂課堂來說,嗓音的保護、演唱中的呼吸及聲音共鳴是必須掌握的三項技能,這三項技能理論概念與實踐應用的教學,有利于讓學生樹立正確的發聲意識,掌握正確的發聲方法。科學地進行聲樂的學習與演唱,可以豐富學前教育專業的教學內容,將所學所會更好地運用和實踐于學前教育專業。
參考文獻:
[1]李南簫.高校聲樂教學與西南地域民歌的融入研究[J].戲劇之家,2019(12):162.
[2]劉炎昌.宏觀學術背景的觀照與音樂學理論的學科建設[J].北方音樂,2019(03):242-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