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玉潔
摘要:十九世紀的法國象征主義詩歌是文壇上的“半邊天”。年輕的紀德就是在馬拉美、瓦萊里等人的陪伴下,產生了創作象征主義小說的欲望,《于里安游記》應運而生。小說以其形式上的朦朧之美,內容上的神話之美,主題上的虛實之美展現了極富魅力的象征主義色彩。作品對倫理的訴求也使《于里安游記》成功揭示了紀德對象征主義的獨特理解。
關鍵詞:象征主義;《于里安游記》;倫理訴求
一、前言
紀德對象征主義的追求始于參加馬拉美星期二的聚會,在與保爾·瓦萊里的交往中進一步鞏固。這篇文章的副標題“論象征”,被視為紀德早期的“美學宣言”。紀德在深受象征主義美學洗禮的同時,提出了自己獨特的美學認識,希望創作一部小說,不僅在類型上豐富象征主義的創作,更彌補象征主義忽視倫理的缺陷。
語言的煉金術流傳至今仍魅力不減,《于里安游記》作為紀德象征主義時期的代表作,不論是在象征主義作品中,還是在紀德的作品中,都未受到足夠重視。本文重點落在《于里安游記》的象征主義色彩分析,希望通過對象征主義的介紹和對作品的分析,為《于里安游記》的研究提供一點參考。
二、朦朧之美
全書以于里安一行人的海上旅行為主線,通過作者細膩的筆觸引導著讀者與主人公一起,駕著一葉扁舟隨波起伏。旅行印象是如夢似幻的,好像喝醉的人,踩在棉花般觸感的地上,一起一伏。像是一幅淡淡的水墨畫,著色不多,盡顯朦朧之美。這似乎是一個真實的世界,但一股神秘奇妙氛圍的幻覺卻縈繞在腦際?!队诶锇灿斡洝返姆ㄎ拿秎e voyage dUrien》,具有一語雙關的暗示性,le voyage du rien。是啊,從興致勃勃地揚帆遠航到筋疲力盡地艱難歸來,仿佛這就是一場無意義之旅。
這樣一個夢,如一縷縷輕煙,蘸著作者飽含深情的筆觸鋪陳開來。紀德通過對海上航行夢幻般的描寫,傳達著朦朧的意象美。而象征主義詩人對“夢幻”這一意象的強調也可見一斑。不僅波德萊爾、蘭波將詩人比作“通靈人”,把詩歌當作探求真正生活的手段:“我習慣于單純的幻覺……我最終發現我精神的混亂是神圣的?!保?)紀德沿著象征主義前輩的道路嘗試寫作,對夢境的刻畫也體現著濃濃的象征主義色彩。
三、神話之美
《吶喀索斯解說》是紀德早期創作的一部小說,被視為紀德早期象征主義美學宣言。文中運用吶喀索斯臨淵自鑒這一神話故事,闡述了紀德“出而不入”的主張。同時也看出象征主義對神話原型的追求。弗雷澤指出,原始居民都有著一個共同信念:人類與自然之間始終存在著某種交互感應的關系,人們可以通過各種象征性的活動把自我的情感、愿望與意志投射到自然中去。(2)吶喀索斯神話被詩人們多次重述、改寫,成為象征主義詩作最常見的“母題”之一。這種沉淀在人類發展過程中的集體無意識,在象征主義詩人中找到了響應,在現實世界通往絕對理念世界的道路兩旁,開滿神秘多彩的花朵。
劉珂指出,“象征主義美學與基督教文化本身存在著相似性關聯,‘象征主義的紀德當時正處于宗教狂熱和藝術狂熱相互滲透、探索精神世界和追求藝術理想互相交織的寫作狀態?!保?)
四、虛實之美
《于里安游記》作為紀德早期受象征主義影響孕育的作品,在繼承了傳統象征主義色彩的基礎上,印上紀德獨有的標記——對敘事倫理的重視。如此一來,作品便兼具追求形式的“虛”和注重內容的“實”的雙重美。
(一)形式之美
《于里安游記》中的句子如同一首草原上的牧歌,緩慢悠揚。月光似在淺吟低唱,順著漣漪一圈一圈蕩漾開來。踏著象征主義的拍子,紀德發現了象征主義的不和諧:“象征主義派作家由于反抗現實主義……他們的作品缺乏某種人性的感動。美則美矣,但美中永遠脫不了某種苦味?!保?)于是,紀德在《于里安游記》中,加入了自己對人生的思考,對倫理的訴求。
(二)內容之美
“象征主義相對繼承了浪漫主義高揚的四個母題:孤獨、知識、時間?!鼻拔恼f到紀德在《于里安游記》一書中表達了自己融入倫理觀后的象征主義色彩,全書圍繞這三個主題展開,紀德結合自己的個人經驗,加入了“肉欲”和“宗教”這一對困擾其很久的主題。
1.肉欲
于里安一行先后進行三個不同地方的航行。第一個到達的是“悲壯之洋”,在這段航行中,于里安及其同胞飽受肉欲刺激,只有12個伙伴逃出了“悲壯之洋”。于里安與同伴的對話體現出他們當時的思想狀態:“我被一種征服的欲望所困擾,我一腔孤勇、在房間閑逛??偸腔孟氤蔀橛⑿郏瑓s疲于做英雄該做的事?!保?)這種矛盾的心態是于里安一行人在欲望面前的搖擺。紀德在這里運用象征的手法表達了對肉欲的厭惡,爆發的疾病就是肉欲擺脫不了的墮落命運。
2.孤獨
幸存的12個旅伴逃出“悲壯之洋”后來到“馬尾藻?!?。這里色彩單調,枯燥無味,于里安一行在歷經搏斗后也筋疲力盡,任船隨波逐流,毫無生氣可言。于里安遇到了假的艾麗斯,并最后拒絕了她:“你是我向上帝懺悔的障礙,我不能愛你,我們只能在上帝面前結合?!保?)紀德娶了他的表姐瑪德萊娜。他們之間的純潔婚姻作為原型在紀德作品中出現。這里也不例外,于里安與艾麗斯的關系也暗示了這一時期紀德對他和表姐瑪德萊娜關系的思考。在通往上帝的道路上,紀德也像于里安一樣,拒絕著瑪德萊娜,一個人踽踽獨行。
3.時間
紀德在《于里安游記》中多次提及“永恒之島”這個意象。伯格森將時間概念劃分為空間時間和心理時間,“綿延作為真正的時間,只有在記憶中方有可能真正存在?!保?)“永恒之島”上的時間是倒流的,既體現了敘事故事的虛幻性——真實世界中是不存在永恒時間的,又極具象征主義色彩:“在品嘗完未來歷史的全部承諾后,我們停止觀望過去,把眼光投向未來。我們厭倦過去,渴望行動。”(5)時間的長河將過去、現在和將來匯集到一起,在于里安沉睡的房間里,完成了時間長河的遍歷。
五、結語
紀德說,“一部小說就是旅行的一面鏡子?!保?)《于里安游記》就是這樣一面鏡子,它是紀德象征主義寫作之旅的見證,它成功地實現了紀德要給象征主義加進一部小說的愿望。作品中如水般的詞句引領著讀者一起展開想象之旅,美輪美奐的海上冒險帶給讀者的異域風情,層出不窮的隱喻、通感點綴著本就不同尋常的海上生活。然而紀德又不滿足于此,他以多變的筆調調和出五光十色的母題,多聲部的敘述交織在一起,隨著于里安的航行依次出現。le voyage dUrien,le voyage du rien。看似毫無意義的旅行,沒有走出房間的想象之旅,卻并不是真的一無所獲。沒有觸碰到倒影的吶喀索斯并不會氣餒,他在遠觀中學到了分寸,在時間長河中見證了真理。紀德留給我們的無盡想象,將隨著于里安一行人,永遠航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