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行政檢查指的是擁有不同管轄區域的行政主體,按照國家相關法律、法規及制度等,對于行政相對方的實際情況進行相關檢查。我國目前行政法的理論研究并不能完全付諸于實踐,有必要加強行政檢查手段的應用,盡可能改變目前市場中所存在的缺乏規范、行事繁瑣復雜、事倍功半的現狀,希望能夠盡快建立起切實有效的行政檢察法律制度。
關鍵詞:市場經濟;行政檢查手段;行政檢察法律制度
一、市場經濟體制下實行行政檢查手段的必要性
我國現存的市場經濟體制之下,更需要行政檢查手段來幫扶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運行。
在市場經濟體制的管理之下,各種生產和經營主體類別趨向于多樣化和多元化,并且在逐漸發展過程中,個體經營者數量也急劇增多,從而導致整個社會經濟成分發生了改變。法律賦予的個體經營者在市場經濟中的廣泛權利,包括經營自主權和自由權。寬泛的權力和多樣的形式導致市場經濟體制的情況日趨復雜,行政機關難以全面且深入地了解到實際經營者的情況。
與市場經濟相關的法律賦予經營者更多的權力以創造社會效益,但在此過程中,仍有不法分子希望能夠鉆到法律的漏洞,為其謀取不義之財。即使并未觸犯法律,但仍有不法經營分子反復試探法律邊線,破壞市場經濟的正常秩序,使正規經營者無法獲取相應的利益。為了維護市場平衡和規范也為了懲戒不法經營人士,應該要從實際情況當中獲取相關信息,將行政檢查結果作為處罰懲治的依據。
開放的市場導致社會競爭激烈,許多處于劣勢的經營者們則會在不利的大環境之下迅速衰落,而本身資本比較豐厚的經營者們則會一躍而上,導致整個市場處于失衡狀態。同時市場經濟的發展也不乏受到自然災害和人為事故的影響,政府也應該要通過行政檢查手段來對這些情況進行深入了解,及時予以幫扶和制約。在全面了解事實情況的基礎上,盡可能減少甚至避免天災人禍給經營者們造成的影響。
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也給政府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政府在宏觀和總體上對于市場進行把控,這對于國家經濟發展甚至人民生活都相當重要。想要不斷促進市場經濟的發展,千萬不能夠站在宏觀角度對于市場進行盲目規劃,一定要深入民情、深入市場,在充分了解市場基礎規律和發展目標的情況下,制定相關政策以指導市場發展。任何指導都需要來源于真實數據的統計和分析,執行后隨時跟蹤觀察政策實施效果,并根據結果及時修改和調整。
總之,行政檢查工作是為政府機關作出正確的指揮和領導提供有效信息。任何政策都應該基于真實民情的基礎上制定,否則,實際效果可能與預期差之千里。
二、市場經濟下行政檢查手段應發揮的作用
(一)揭發功能
為維護市場秩序,糾正市場歪風邪氣,行政檢查手段應該要力求真實性。及時發現那些社會當中所存在的各種違法亂紀現象,例如投機倒把、缺斤少兩、偷稅漏稅、非法雇工、虛假瞞報等行為。應該要在充分了解其真實性的基礎上對于其行為進行不同程度的懲戒,要讓其他市場經營者們引以為戒,并確保維護正規經營者們的權益。
(二)查驗功能
任何政策和制度的頒布和實施都需要進行一段時間的跟蹤調查,以了解市場反饋,做到能夠根據市場反應及時調整和修正。行政檢查手段則應該在此情況下做到查驗功能。檢查過程中應該要解決的主要問題包括:政策和制度是否有效被執行,執行后是否取得相應預期效果,經營者們對于該政策的反饋如何,出現了哪些與預期目標的偏差,程度如何。在跟蹤調查時還應該要具體了解社會資源的配置情況等,以便能夠根據出現的問題及時進行正確調整,設立新的決策和目標。
(三)評價功能
通過行政檢查手段獲取真實有效信息之后,對于其數據和問題進行總結分析,對于相應管理區域或某件特定事件最終情況進行總結,做出相應政策的評估和反饋。前期的反饋和總結也可以作為下一次政策執行的參考依據。
(四)預防功能
在實際進行行政檢查時不應該只將眼光放到那些已經發生的問題上,深入了解市場經濟本質和個體情況有利于政府對于可能會發生的問題進行分析并合理預防,以避免造成市場經濟的損失和經營者的損失。尤其是在衛生和安全方面,行政檢查手段的預防功能則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定期和不定期的安全檢查能夠提高經營者們的安全防范意識,盡可能規避那些潛在的安全事故,確保人身安全和財產安全[1]。
(五)督導功能
督導功能一般貫穿在行政檢查的整個流程中,在行政檢查時對于發現的細小問題給予記錄和批評,并指出后續修改意見,下一次進行行政檢查時需要尤其關注上一次出現的問題。在不斷指正和規范的過程當中完善其遵守規范的意識,同樣也能夠起到教育作用。
三、市場經濟下行政檢查手段與計劃經濟下行政檢查手段的區別
計劃經濟體制下的行政檢查手段往往是上下級之間的內部檢查,下級往往對于上級的批評與指點全盤接受,需要無條件執行。也正是由于完全的服從性,所以下級在執行上級任務時出現了紕漏,其責任也完全由上級承擔。這種內部行政行為式的行政檢查完全不能夠套用到如今市場經濟中,否則不僅會對于一般公民和其他組織等法定權益造成直接的威脅,而且還有可能在這過程中對于行政違法侵權行為造成鼓勵效果。
計劃經濟體制決定了政府機關在面對所有生產經營活動中的地位和角色,其體制之下的行政檢查是為了確保其理念和政策被一以貫之。而市場經濟之下的行政檢查手段才能夠確保國家有關的行政法律和規章制度在市場經濟當中被有效執行。
市場經濟不斷發展其豐富性和多樣性也凸顯出來,行政檢查不僅只局限于表面,還應該要深入內里,并將檢查范圍逐漸拓寬。行政檢查手段的合法性和規范性也是市場經濟對其提出的要求。
四、市場經濟下行政檢查手段應設立的制度
(一)行政職務優先
需要清楚,行政檢查是行政機關允許的一種督查方式,雖然大部分行政檢查均是在被檢查對象許可且認同的情況下進行的,但是若出現意外情況,也可在被檢查方并不自愿的情況下強制進行。由于這是政府機關所允諾的一種督察行為,所以被檢查方應該要遵循義務接受檢查,同時提供協助。如果由于任何行為出現逃避檢查、阻撓檢查或者弄虛作假的行為,應該要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實施檢查一方應該要按照規定的步驟對于檢查對象和檢測范圍進行調查,在特殊情況下由于時間的緊迫性也可以省略其中的部分步驟。在一些情況下,行政檢查有可能會給被檢查方帶來一些利益損失,導致工時的延誤等,而這些造成的損失不能夠要求政府機關承擔,需自行承擔[2]。
(二)實體合法原則
不同的行政機關在進行行政檢查時要按照其管轄范圍和職責權限進行,不能夠超出。某些較為特殊的檢查權限,例如人身搜查,除了特定的公安、海關等機關以外無權限執行。如果某些行政檢查已超出了檢查方的責任范圍,則被檢查方可以對其行為進行控訴,構成違法行為。除了檢查方式和權限之外,檢查內容也需要符合其職責內容,對于檢查內容無關的人員和物品不得過多詢問或強制要求及回答。檢查工作必須一絲不茍、嚴謹到位,不能因為日復一日而疏忽或罔顧私情,不得在檢查過程當中存在遺漏疏忽和受賄的情況。
五、結語
當前我國重點發展市場經濟,為促進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應該要變革行政檢查手段,使其向著符合市場經濟趨勢的方向轉變。確保行政檢查手段能夠起到檢查義務和效用,也盡量避免被檢查方在接受行政檢查時的利益損失,維護好市場秩序,確保政府方案和制度得以有效執行。
參考文獻:
[1]崔卓蘭.論市場經濟下行政檢查手段的運用[J].行政法學研究,1996(3)
[2]喬新生.論市場經濟條件下的行政手段[J].紅旗文稿,1995(4).
作者簡介:吳京原(1990-),男,陜西成陽人,助理實驗師,主要從事西方經濟學、政治經濟學、文化經濟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