臧紅梅


[摘要] 目的 分析院外猝死患者的急救效果。方法 方便選取2017年1月—2018年12月該院救治的130例猝死病例進行分組分析,其中120急救車送診的65例為觀察組,急診科直接接診的65例為對照組。比較兩組開始接受心肺復蘇時間和救治成功率,并針對其相關因素進行分析。結果 觀察組接受心肺復蘇的平均開始時間為(6.5±1.8)min,通過急診科直接接診開始CPR的平均時間為(12.7±6.5)min,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6.128,P<0.05),且觀察組復蘇成功率為9.23%,對照組復蘇成功率為4.61%,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5.173,P<0.05)。經過 Logistic 回歸分析,心室停搏、CPR開始時間等是影響患者治療后生存狀況的獨立危險因素,其中年齡越大、心室停搏、CPR開始時間越晚,生存率越低(P<0.05)。在院外急救開始有效的CPR時間越短,其復蘇成功率越高。結論 院外猝死患者救治成功率與開始心肺復蘇時間呈正相關,猝死患者應盡早開始心肺復蘇。采取防治結合有利于減少猝死發生率并提高搶救成功率。
[關鍵詞] 猝死;急救;心肺復蘇;院外
[中圖分類號] R541 ? ? ? ? ?[文獻標識碼] A ? ? ? ? ?[文章編號] 1674-0742(2020)04(a)-0028-03
[Abstract] Objective Analysis of emergency treatment effect of sudden death. Methods Convenient select 110 cases of sudden death treated in our hospital in January 2017 to December 2018 wer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65cases received directly from emergency department as control group and 65 cases sent by 120 ambulances as observation group. The time of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and the success rate of treatment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and the related factors were analyzed. Results The average start time of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6.5±1.8 min, and the average time to start CPR through the emergency department was (12.7±6.5) min.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t=6.128, P<0.05). The survival rate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9.23%, and the success rate of the control group was 4.61%.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χ2=5.173, P<0.05). After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ventricular arrest and CPR start time were independent risk factors affecting the patient's survival after treatment. The older the patient, the ventricular arrest, the later the CPR start time, the lower the survival rate (P<0.05). The shorter the CPR time that is effective at the out-of-hospital emergency, the higher the recovery success rate. Conclusion The treatment success rate of patients with sudden death outside hospital i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 time of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The combination of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is beneficial to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sudden death and improve the success rate of rescue.
[Key words] Sudden death; Emergency treatment; CPR; Outside hospital
猝死是指自然發生、出乎預料的突然死亡。猝死的時間概念存在爭議,多數學者認為猝死是指出現癥狀或體征后立即或在24 h以內的死亡者。近年來研究發現,猝死者約75%死于醫院外,其中40%死于發病后15 min內,30%死于發病后15~2 h,故臨床治療難度較高[1],因此院前及時救治顯得尤為重要。該研究方便選取2017年1月—2018年12月該院120急救車送診和急診科直接接診救治的130例院外猝死病例為研究對象,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方便選取該院120急救車送診和急診科直接接診救治的130例院外猝死病例為研究對象,其中該院120急救車送診的65例為觀察組,急診科直接接診救治的65例為對照組。研究經該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同意。
1.2 ?心肺復蘇方法
1.2.1 ?突出三早 ?早識別和呼叫、早CPR、早除顫。早期識別呼吸心跳驟停患者,立即啟動急診醫療服務體系是改善心搏驟停患者預后的關鍵。現場檢查患者的意識、呼吸、心跳(5~10 s),確定心臟驟停立即按“C-A-B”順序進行心肺復蘇,包括胸外按壓、開放氣道、人工呼吸(球囊面罩通氣或氣管插管及簡易呼吸器通氣)、電除顫、建立靜脈通路及藥物治療。
1.2.2 ?胸外按壓 ?旁觀者的CPR以縮短開始首次胸外按壓的時間,胸外按壓需有效,按壓頻率100次/min,深度5~6 cm。每次按壓后胸廓充分回彈。減少按壓中斷,減少首次按壓的延時。30次胸外按壓后做2次人工呼吸。
1.2.3 ?除顫 ?急救車組指導呼救者立即取得AED,對成人心臟驟停患者盡快使用除顫器。若不能立即取得AED,應立即開始心肺復蘇。
1.2.4 ?通氣 ?EMS系統全面急救,連續胸外按壓,加被動吸氧與輔助氣道(插入口咽管),延遲正壓通氣。安置高效氣道的患者,每6秒給1次通氣(通氣10次/min),同時做持續胸外按壓。
1.3 ?納入與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突然意識喪失或(和)伴有短陣抽搐,面色發紺,呼吸停止或呈嘆氣樣呼吸,瞳孔散大或固定,伴大動脈搏動消失;心電圖顯示室顫、無脈性室速、心臟停搏、無脈心電活動。排除標準:排除呼吸或心搏驟停時間超過30 min;未開展心肺復蘇;家屬放棄繼續治療者。
1.4 ?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患者CPR開始時間、復蘇成功率差異情況,并進行生存率相關率分析。
1.5 ?統計方法
應用 SPSS 13.0 統計學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用(x±s)表示,行t檢驗,多組間比較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計數資料用[n(%)]表示,采用χ2檢驗或趨勢χ2檢驗(Cochran Ar-mitage);生存率的影響分析采用 Logistic回歸分析。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一般資料
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基礎疾病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2.2 ?CPR開始時間和各時間段內分布例數及成功例數、復蘇率
觀察組CPR開始時間(6.5±1.8)min明顯低于對照組(12.7±6.5)min,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6.128,P<0.05),是觀察組心肺復蘇成功率高于對照組的原因之一。且對照組復蘇成功率為4.61%,觀察組復蘇成功率為9.23%,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5.173,P<0.05),見表2、3。
2.3 ?影響生存率 Logistic 回歸分析
變量賦值見表 4。經過 Logistic 回歸分析年齡、心血管疾病、腦血管疾病,心室停搏、CPR開始時間等是影響患者治療后生存狀況的獨立危險因素,其中年齡越大、心室停搏、CPR開始時間越晚,生存率越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5。
3 ?討論
國內心肺復蘇的成功率低,與發達國家相比存在較大差距[2]。影響心肺復蘇成功率因素較復雜,與基礎疾病嚴重程度、首次CPR開始時間、電除顫時間、高質量的CPR、高級生命支持與驟停后治療等多個環節密切相關[3-4],盡早開始CPR能夠提高猝死患者的搶救成功率,此外 CRP 時間開始長短將影響患者救治效果,從而間接影響患者生存率。該研究表明,觀察組接受心肺復蘇的平均開始時間為(6.5±1.8)min,通過急診科直接接診開始CPR的對照組平均時間為(12.7±6.5)min,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且觀察組復蘇成功率9.23%高于對照組復蘇成功率4.61%(P<0.05)。這與陳新等[5]學者在相關研究中表示,經過院前急救的患者,其接受心肺復蘇的平均開始時間為(5.94±2.3)min,且復蘇成功率為8.94%,結果均優于直接接診而開始的CPR效果,與該文所得結果相近,表明救助成功率的高低與開展有效CPR的時間早晚成正相關。同時,盡管持續有效的心臟按壓對復蘇成功率有明顯影響,但如果首次CPR開始時間晚,長時間的心臟按壓仍不能恢復心電機械活動,則隨著按壓時間的推移,CPR救治成功率降低[6]。
縮短CPR時間和提高復蘇成功率,首先要加強CPR常識普及,目擊者的現場救護可有效縮短首次CPR的時間。該研究顯示,觀察組CPR開始時間(6.5±1.8)min明顯低于對照組,是觀察組心肺復蘇成功率高于對照組的最重要原因。由于心跳呼吸驟停4~6 min就可導致腦組織發生不可逆病理改變,因而猝死搶救最佳時間在4 min內。但是,國內院前急救的實際情況,急救車極少能夠在4 min內趕到現場。有目擊者的院外心室顫動(室顫)性心臟驟停,經急救醫療服務(emergency medical services,EMS)搶救后,患者存活率可接近50%。因此,普及CPR知識與技能對于猝死患者的急救至關重要。其次早期除顫對心搏驟停具有重要意義。心臟性猝死是由心臟原因引起的不可預測的死亡,多由心律失常VT/VF直接導致心臟停博與心臟性猝死[8]。
該研究表明猝死病例中心腦血管疾病占60%,直接影響院外猝死的發生率和復蘇成功率。院外猝死一旦發生,周圍人所能做的工作僅局限于猝死的心臟復蘇。醫務人員迫切需要轉變醫療工作理念,醫療衛生工作應從以疾病為主導轉向以健康為主導,從以患者為中心轉向以人群為中心。普及健康教育,倡導健康生活方式,自覺改變危險生活方式,從而提高全民健康生活水平。進行有效的二級預防,綜合規范控制高血壓、高血脂癥、糖尿病等多種危險因素,減少心血管事件的發生,間接降低院外猝死的發生率。
綜上所述,心肺復蘇術是猝死患者的基本急救措施,減少CPR治療時間的猶豫和延誤,能夠提高心肺復蘇術的搶救成功率。同時需要轉變醫療救治理念,從高血壓、冠心病的防控著手,充分發揮長效鈣拮抗劑和他汀類藥物降脂治療和降壓治療作用,進一步夯實基礎疾病(高血壓、冠心病、糖尿病等)治療,預防和減少猝死的發生。另外,新技術(心肺復蘇機、亞低溫治療、人工膜肺等)在CPR中的應用和推廣,也給心肺復蘇成功率提升提供了更多的科技支撐。防治結合、理念更新、技術創新、綜合施策,將有利于降低院外猝死的發生率、提高猝死搶救成功率,不斷提高人民健康生活水平。
[參考文獻]
[1] ?鄭康,馬青變,王國興.心臟驟停生存鏈現狀及預后分析研究[J].中國急診醫學雜志,2017,26(1):51-56.
[2] ?中國研究型醫院學會心肺復蘇專業委員會.2016中國心肺復蘇專家共識[J].中華災害救援醫學,2017,5(1):1-14.
[3] ?趙秀發,李斗.不同現場心肺復蘇方法對復蘇成功率的影響[J].中國急救復蘇與災害醫學醫學雜志,2016,11(1):97-98.
[4] ?趙娟,李淑霞.心源性猝死患者發病特點及心肺復蘇成功的影響因素分析[J].實用心腦肺血管病雜志,2017,25(4):102-105.
[5] ?陳新,韋建革,覃向華,等.團隊心肺復蘇成功74例報告[J].臨床急診雜志,2017,18(6):457-459.
[6] ?董燕妮,侯水珍。心搏驟停患者心肺復蘇預后影響因素與護理[J].中國處方藥,2014,13(10):129-130.
[7] ?陳小葉,黎蔚華,謝紅珍.腦卒中急性期患者家屬應激反應的研究進展[J].現代臨床護理,2017,16(11):66-71.
[8] ?徐文穎.腦卒中患者院內急診救治延遲影響因素[J].包頭醫學院學報,2018,34(5):120-126.
(收稿日期:2020-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