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目的 探討丙戊酸鈉治療兒童難治性癲癇30例臨床效果。 方法 該研究對象為方便選取兒童難治性癲癇60例,研究時間為2018年1月—2019年1月,采用抽簽法,隨機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每組各30例,給予對照組開浦蘭單獨治療,給予實驗組開浦蘭聯合丙戊酸鈉治療。對比兩組患兒治療效果、腦電圖及血清S-100β蛋白、膠質纖維酸性蛋白水平,進行統計學分析。結果 觀察組治療有效率93.33%高于對照組73.33%,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320,P<0.05)。觀察組治療后θ波(13)、δ波(3)、α波(26)活動度高于對照組的12、2、24,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0.058、0.213、0.126,P>0.05)。觀察組治療后血清S-100β蛋白(0.38±0.07)μg/L、膠質纖維酸性蛋白水平(2.23±0.38)ng/L與對照組的(0.50±0.06)μg/L、(3.05±0.31)ng/L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8.232,10.575,P<0.05)。結論 難治性癲癇患兒應用開浦蘭丙戊酸鈉治療,大大提高治療有效率,改善血清S-100β蛋白、膠質纖維酸性蛋白水平,治療效果顯著。
[關鍵詞] 丙戊酸鈉;兒童;難治性癲癇;開浦蘭
[中圖分類號] R816.92? ? ? ? ? [文獻標識碼] A? ? ? ? ? [文章編號] 1674-0742(2020)02(b)-0112-03
Clinical Analysis of 30 Cases of Intractable Epilepsy in Children Treated with Sodium Valproate
LI Qiu-yu
Department of Neurology, Changchun Children's Hospital, Changchun,Jilin Province, 1300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sodium valproate in the treatment of 30 children with intractable epilepsy. Methods Convenient selection of 60 cases of intractable epilepsy in children, and the study period was from January 2018 to January 2019. The subjec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and observation group by lottery, with 30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therapeutic effect, eeg, serum s-100 levels of protein and 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for statistical analysis. Results The effective rate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93.33%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73.33%.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χ2=4.320, P<0.05). The activity of theta wave(13), delta wave (3), and alpha wave (26)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12,2,24,but the difference was not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χ2=0.058, 0.213, 0.126, P>0.05). Serum S-100 β protein (0.38±0.07)μg/L and fibrinogen acidic protein (2.23±0.38)ng/L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from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0.50±0.06)μg/L, (3.05±0.31)ng/L (t=8.232, 10.575, P<0.05). Conclusion Kaipulan sodium valproate is used to treat refractory epilepsy in children, which greatly improves the treatment efficiency and the levels of serum S-100 β protein and 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 The therapeutic effect is remarkable.
[Key words] Sodium valproate; Children; Intractable epilepsy; Caprolam
難治性癲癇表示使用正規藥物治療仍無法有效控制的癲癇,表現為每個月癲癇發作次數超過4次,對患兒正常成長產生嚴重影響,降低生活質量[1]。有研究數據表明,多數癲癇患兒使用抗癲癇藥物治療可有效控制疾病,約為70.00%,而剩下30.00%左右的患兒無法得到有效治療[2],因此,該類患兒成為臨床關注的重點。近年來,隨著臨床藥學、神經學研究不斷深入,治療癲癇的藥物逐漸增多,均是以控制患兒的臨床癥狀、減少發作次數為治療目的。該文以該院近1年(2018年1月—2019年1月)60例患兒為對象,探究丙戊酸鈉治療兒童難治性癲癇的應用效果,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該研究對象為方便選取兒童難治性癲癇60例,采用抽簽法,隨機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每組30例。對照組:男女患兒分別為14例與16例,年齡為3~11歲,平均年齡為(8.18±2.35)歲;病程為6個月~4年,平均病程(2.43±0.62)年。觀察組:男女患兒分別為16例與14例,年齡為3~12歲,平均年齡為(8.65±2.57)歲;病程為8個月~4年,平均病程(2.32±0.67)年。納入標準:資料齊全;認知正常;伴隨肌肉抽搐、口吐白沫等癥狀,經腦電圖檢查確診為疾病;患兒家屬簽署知情同意書,研究經過倫理委員會批準。排除標準:肝功能障礙;心腦血管疾病;凝血功能障礙;慢性感染性、炎性疾病;藥物過敏;精神障礙;不配合研究者。將兩組患兒臨床資料使用統計學軟件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給予對照組開浦蘭單獨治療:使用開浦蘭(進口藥品注冊標準:JX20020307)口服治療,在治療前2周,每次10 mg/kg,2次/d;在治療2周后,每次20 mg/kg,2次/d。依據病情,最高劑量為30 mg/kg,2次/d。
給予實驗組開浦蘭聯合丙戊酸鈉治療:在對照組治療的同時,使用丙戊酸鈉(國藥準字 H20041435)口服治療,20 mg/(kg·d),分2次口服。
1.3? 療效評價
對比兩組患兒治療效果、腦電圖及血清S-100β蛋白、膠質纖維酸性蛋白水平,進行分析。治療效果:以癲癇發作情況為評估依據,結果包含治愈(發作次數減為20%),好轉(發作次數減少為20%~50%),無效(發作次數減少低于49%)。治療有效率=(治愈+好轉)/總例數×100.00%。腦電圖:使用腦電圖腦波測量儀對患兒腦電背景的活動情況進行測定,以θ波、δ波、α波活動度為標準。血清S-100β蛋白、膠質纖維酸性蛋白水平:在治療前后,抽取患兒靜脈血3 mL,離心取血清,分別運用蛋白放射免疫試劑盒與酶聯免疫吸附試驗試劑盒檢測。
1.4? 統計方法
所有數據應用SPSS 19.0統計學軟件處理,計量資料用(x±s)表示, 行t 檢驗,計數資料用[n(%)]表示,行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治療效果
觀察組30例患兒治愈16例(53.33%),好轉12例(40.00%),無效2例(6.67%),有效率為28例(93.33%)。對照組患兒治愈12例(40.00%),好轉10例(33.33%),無效8例(26.67%),有效率為22例(73.33%)。觀察組治療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腦電圖
觀察組30例患兒治療前,θ波活動度為12例,δ波活動度為2例,α波活動度為24例;治療后,θ波活動度為13例,δ波活動度為3例,α波活動度為26例。對照組30例患兒中,治療前,θ波活動度為11例,δ波活動度為1例,α波活動度為26例;治療后,θ波活動度為12例,δ波活動度為2例,α波活動度為24例。觀察組治療前θ波、δ波、α波活動度與對照組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0.161,0.347,0.213,P>0.05)。觀察組治療后θ波、δ波、α波活動度與對照組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0.058,0.213,0.126,P>0.05),見表2。
2.3? 血清S-100β蛋白、膠質纖維酸性蛋白水平
觀察組30例患兒治療前,血清S-100β蛋白為(0.67±0.17)μg/L,膠質纖維酸性蛋白為(3.87±0.67)ng/L;治療后,血清S-100β蛋白為(0.38±0.07)μg/L,膠質纖維酸性蛋白為(2.23±0.38)ng/L。對照組30例患兒中,治療前,血清S-100β蛋白為(0.61±0.21)μg/L,膠質纖維酸性蛋白為(3.94±0.59)ng/L;治療后,血清S-100β蛋白為(0.50±0.06)μg/L,膠質纖維酸性蛋白為(3.05±0.31)ng/L。觀察組治療前血清S-100β蛋白、膠質纖維酸性蛋白水平與參照組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t=1.404、0.496,P>0.05)。觀察組治療后血清S-100β蛋白、膠質纖維酸性蛋白水平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8.232、10.575,P<0.05),見表3。
3? 討論
癲癇為兒童常見疾病,反復發作,病因復雜,表現為暫時性、陣發性腦功能紊亂。誘發癲癇的因素包括腦炎、低級別膠質瘤、遺傳代謝病、皮質發育不良、先天腦發育畸形、圍生期缺氧缺血、外傷等[3]。開浦蘭為小兒臨床常用抗癲癇藥物,通過將神經元的興奮性介質活性改變,從而調控腦電壓與神經介質離子通道,使腦細胞電壓的依賴性鈉通道阻斷,對病灶的異常放電散步進行整治,從而達到治療效果[4]。臨床在使用開浦蘭治療癲癇使可單獨使用或者聯合其他藥物共同使用。丙戊酸鈉可促進g-氨基丁酸合成增加,g-氨基丁酸降解減少,進而促使一致性神經遞質g-氨基丁酸升高,使神經元興奮性降低,從而抑制發作[5]。
由于開浦蘭在難治性癲癇的治療中存在范圍局限性[6],常常聯合丙戊酸鈉治療,使癲癇治療范圍擴大。該次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治療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可見聯合治療效果更佳。抗癲癇藥物一定程度的影響腦電波,而慢波活動度增加,以及腦電背景的改變會影響兒童的認知功能[7]。該次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治療后θ波、δ波、α波活動度與對照組相比(P>0.05)。表明聯合兩種藥物治療不會增加認知功能影響程度,安全性高。
此外,該次研究結果可見,觀察組治療后θ波(13)、δ波(3)、α波(26)活動度高于對照組的12、2、24,具有可比性(P>0.05)。觀察組治療后血清S-100β蛋白(0.38±0.07)μg/L,膠質纖維酸性蛋白水平(2.23±0.38)ng/L于對照組的(0.50±0.06)μg/L、(3.05±0.31)ng/L(P<0.05)。觀察組治療有效率93.33%高于對照組的73.33%(P<0.05)。與楊偉華等[8]研究結果觀察組6個月有效率為95.24%,均高于對照組75.76%(P<0.05)保持一致。膠質纖維酸性蛋白是中樞神經系統發育特殊標志物,常用于膠質蛋白、星形細胞的區分,當腦神經元發生異常放電,機體膠質纖維酸性蛋白水平提高,表示中樞神經系統發生異常。血清S-100β蛋白是一種可溶性酸性蛋白,屬于中樞神經系統特異性蛋白[9],常用于神經系統損傷特異標志物,對于癲癇患兒,其水平與正常人群相比明顯更高。而拉開浦蘭聯合丙戊酸鈉治療難治性癲癇患兒后,血清S-100β蛋白、膠質纖維酸性蛋白水平明顯降低,證實了兩者聯合治療效果更佳。
綜上所述,難治性癲癇患兒應用開浦蘭聯合丙戊酸鈉治療,大大提高治療有效率,改善血清S-100β蛋白、膠質纖維酸性蛋白水平,治療效果顯著。
[參考文獻]
[1]? 唐文,楊梅媚,唐亞寧,等.拉莫三嗪+丙戊酸鈉聯合治療對難治性癲癇患者神經細胞營養狀態及凋亡狀態、炎癥反應的影響[J].海南醫學院學報,2018,24(1):141-144.
[2]? 邱勇,喬旭,蔡永慶,等.立體定向海馬-杏仁核損毀術治療難治性癲癇致右動眼神經麻痹1例[J].中國臨床神經外科雜志,2018,23(8):570.
[3]? 仲婷,王澤斌.依達拉奉輔助治療對難治性癲癇患者血清NSE水平、發病頻率和認知功能的影響[J].醫學臨床研究,2017,34(8):1614-1616.
[4]? 高玉娟,潘鵬克,韋瑞含,等.左乙拉西坦聯合托吡酯對難治性癲癇患兒的免疫功能以及認知功能的影響[J].實用臨床醫藥雜志,2017,21(9):73-77.
[5]? 胡琨,劉曉,王梓凝,等.1例癲癇患者重癥藥疹的病例分析[J].中國臨床藥理學雜志,2017,33(7):642-643,652.
[6]? 張麗霞,王一晶.左乙拉西坦對癲癇患者主穹窿蛋白水平及認知功能的影響[J].中國神經免疫學和神經病學雜志,2019,26(1):40-43.
[7]? 李穎,劉艷霞,叢曉楠,等.托吡酯聯合丙戊酸鈉在難治性癲癇治療中的應用價值及不良反應的研究[J].中國醫藥指南,2017,15(10):30-31.
[8]? 楊偉華.拉莫三嗪聯合丙戊酸鈉治療難治性癲癇部分性發作的效果及安全性分析[J].河南醫學研究,2017,26(12):2157-2158.
[9]? 曹化,仲玲玲,居克舉,等.拉莫三嗪聯合丙戊酸鈉治療青年難治性部分性癲癇的療效及對認知功能的影響研究[J].腦與神經疾病雜志,2017,25(1):33-37.
(收稿日期:2019-11-13)
[作者簡介] 李秋玉(1979-),女,吉林長春人,碩士,主治醫師,研究方向:小兒神經內科相關疾病的臨床診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