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1月,法國地質學家西弗伊參與暗洞生活實驗,獨自在洞中生活6個月。
在吻別妻子后,西弗伊借助攬勝下降到位于美國德克薩斯州的一個名為午夜洞的地下深洞中。這個洞里的氣溫為21℃。他在洞中的營地是一張面積為17平方米的木質平臺。平臺上有一個尼龍帳篷供他睡覺,還堆放著實驗設備和他的一些私人物品(一臺冰箱、一些家具、一些書和一臺音樂播放器)。美國宇航局負責為他提供宇航員專用食物,并對他實施全程監控,由此獲得的數據為長期太空任務提供參考。
洞里沒有時鐘,西弗伊也沒有任何其他方法獲知時間。他的幾名助手在洞口扎營,既作為實驗的地面對照組,也為他的生活提供幫助。例如,只要他醒來,助手就打開平臺照明燈;如果他困了,則關閉照明。
西弗伊在洞里每天都評估自己的體能和認知能力,測試自己的記憶能力、精神敏銳度和手指靈活性等指標。進洞數周后,他帶去的書和紙張上就長滿霉菌。缺乏感官刺激,再加上孤獨感,逐漸損害西弗伊的心理健康,甚至讓他一度想自殺。實驗進行到第77天,他的短期記憶力幾乎完全喪失,必須立刻用筆記下所想的事。實驗快結束時,他的精神狀態已接近崩潰。雖然被嚴重抑郁感和失落感折磨,但他沒有忘記自己的使命,堅持每天記錄數據。
1972年7月9日,西弗伊終于重返地表,此刻他仿佛變成另一個人。直到三年后,他依然經常性失憶,他的視力也在那次實驗中受到長期損傷。他說自己在這次實驗中受到的精神創傷無法言表。和妻子離婚后,他搬到美國南部森林中進行康復。
這些感覺剝奪實驗提醒我們:要保持健康的身體和心理狀態,離不開多變而豐富的外界環境刺激,因此這樣的刺激是人類生存和發展所需的基本要素。
(摘自《大自然探索》2020年6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