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2月,一架美軍間諜飛機在深入志愿軍后方空投特務時,被機上一名被迫當特務的志愿軍戰俘炸毀。該戰俘跳傘后立即找到志愿軍部隊,報告了事件的經過。這一事件暴露了美方嚴重違反國際法強迫戰俘做間諜和殘害戰俘的罪行,戳穿了其“自愿遣返”的騙局,使志愿軍贏得了談判斗爭的主動權。創造這一奇跡的戰俘英雄,就是原中國人民志愿軍第180師電臺報務員張文榮。
敵人的“特招”對象
張文榮,1926年出生于遼 寧省遼中縣,1948年8月輾轉考入國民黨成都陸軍軍官學校第23期通訊科學習,成為國民黨軍在大陸的最后一批黃埔生中的一名。1949年12月,陸軍軍官學校宣布起義。之后,張文榮被編入西南軍政大學川西分校學習。1950年1月,張文榮隨部隊開赴朝鮮參加了第五次戰役。在這次戰役中,張文榮不幸被俘。
由于張文榮的黃埔生身份,并具有報務專長,他很快成了敵人的“特招”對象。1951年12月,他被送往日本東京一所特務學校受訓。美方對他們進行了兩個月的包括反共理論、輕武器射擊、情報偵察、爆破刺殺、通訊、跳傘等課目的訓練。在日本培訓結束后,他們又被送到漢城繼續受訓,準備尋機派往志愿軍后方進行間諜破壞活動。
1952年2月18日晚,美情報機關讓張文榮等5人穿上志愿軍軍服,攜帶袖珍收發報機、蘇式步槍、美制小型手雷以及地圖、指北針等,在一群美軍的“護送”下登上了一架美C-46型運輸機。機上還有10個美國人,其中大都是平時訓練他們的教官。
飛機起飛后,張文榮便在昏暗的機艙里悄悄做準備。他的不遠處還坐著美特務機關“遠東司令部聯絡隊”負責這次行動的哈里森。哈里森奉命將3個特務小組(張文榮為G組)空投到朝鮮北部鐵原以西的谷山郡地區。該地區是志愿軍部隊在第五次戰役后奉命休整地。美情報機關給張文榮他們的任務是搜集志愿軍在當地的彈藥庫、糧庫等相關情報,為飛機轟炸標定目標。
炸機歸隊建奇功
2月19日凌晨2點20分,飛機到達目的地上空,哈里森首先大聲命令G組做好跳傘準備。張文榮乘機迅速將準備好的手雷裝進了棉手套里,在離開艙門前猛地拉環使勁將手雷扔進了機艙深處。此時,志愿軍地面防空部隊也在密切監視著這架敵機。他們驚奇地發現敵機在空中突然爆出一團火焰后,前后兩個降落傘也在月光里徐徐降落。原來,哈里森在手雷爆炸前一瞬間,也迅速跳傘逃命。哈里森很快被志愿軍活捉,而張文榮則落到了另一座大山的樹林里。隨后,張文榮立即找到搜山的部隊,交出了隨身武器和特工用品,并向部隊領導講述了整個事情的經過。
此時,朝鮮停戰談判進入遣返戰俘議程,美方百般設置障礙,致使戰俘遣返談判毫無結果。張文榮炸機事件使美方頓時陷入窘境。志愿軍談判代表馬上利用這一事件以及張文榮等提供的大量揭露美軍迫害我方戰俘的事實,讓美方的罪惡行徑大白于天下,迫使美方不得不在戰俘問題上有所收斂。
(摘自《黨史博覽》 王作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