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舒曼
摘要:《人生一串》是由旗幟傳媒和嗶哩嗶哩雙劍合璧推出的國內首檔展示國人燒烤文化的紀錄片,通過展現國內各個地方的不同燒烤,進而構建了全國各地獨具一幟的燒烤文化。與以前的美食節目不同,《人生一串》這個紀錄片相比起同類其他節目而言,更具市井氣息,通過白描的敘述手法樸實地去展現燒烤的風味與內涵。本文通過《人生一串》這部美食紀錄片,從題材選擇、內容創作、表現手法、播出平臺等四個方面分別探索其創作的特點,進而展現美食紀錄片的不同敘事風格與成功因素。
關鍵詞:人生一串;美食紀錄片;創作特點
前言
隨著社會生活水平的發展與提高,媒體機構已經不單單是黨和人民的耳目喉舌,還充當著制作各種人們喜聞樂見的節目,以豐富其精神生活。自2012年,《舌尖上的中國》第一季大熱之后,國內掀起了一股“美食紀錄片風暴”,之后各團隊陸續推出了《一人食》、《味道云南》、《舌尖上的中國》第二季、《新疆味道》、《小海鮮》、《老廣的味道》、《舌尖上的中國》第三季、《人生一串》、《風味人間》、《天下一鍋》、《早餐中國》、《人生一串》第二季、《宵夜江湖》等等紀錄片,開創了中國美食紀錄片創作新高。
美食紀錄片之所以能夠獲得如此大的關注度,筆者認為主要是由兩方面原因構成的:第一,民以食為天,人們對于美食本身的重視與喜愛這是大家都改變不了的事實,是來自大自然對人類的饋贈。第二,由于融媒體技術的全面擴展,使得“互聯網+”植根于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視頻觀看的便捷性也使得美食節目從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不少受眾。
筆者認為,《人生一串》這部美食紀錄片更是開創了互聯網時代紀錄片的先河,不完全利用電視平臺,直接在手機app—嗶哩嗶哩平臺上播出,第一輪播出點擊率就超過了千萬,并在豆瓣評分上獲得了9.0的高分。下面,筆者將從《人生一串》的題材選擇、內容創作、表現手法、播出平臺等四個方面出發,分析美食紀錄片創作的特點,進而展現美食紀錄片的不同敘事風格與成功因素。
一、題材選擇
《人生一串》選取了平凡且不登大雅之堂的燒烤作為其敘述主角,該片囊括了全國近三十個城市的五百多個燒烤攤,將鏡頭伸進街頭巷尾,講述市井小民的傳奇故事,用獨樹一幟的風格展現燒烤的內在蘊含,表現了燒烤人的獨特情感。此片的不同故事之間的獨立性很強,在燒烤內容統一的前提下,個人的故事和情感顯得更具獨特性豐富性。在第四集“牙的抗議”中,導演分別講述了豬鼻筋、心管、海腸、牛胸和板筋五種烤品。這五種不同食物的共性都是爽脆彈牙、別有風味,但這五位燒烤師傅背后的人生故事卻是不盡相同的。烤海腸的阿宋看起來胖胖的和藝術沒什么關系,實際上他卻是一個喜愛音樂,時常懷舊的“感性文藝中年”;烤牛胸的王陽歷老爺子看起來性格穩重,實際上確是脾氣火爆的老江湖......每個燒烤師傅之間并沒有交集,是燒烤把他們串在了一起。在這個只是以燒烤為食物題材的結構下,呈獻到觀眾眼前的,卻是看起來相同的燒烤架背后充斥著酸甜苦辣麻等各種口味的百味人生。之所以被稱為“人生一串”,就是指一串燒烤背后的不同人生[1]。
二、內容創作
(一)獨特的人物及故事
人物是美食紀錄片里除了食材以外的最關鍵要素之一,故事的好壞是觀眾評判一部紀錄片好看與否的標準之一,只有獨特的人物才能塑造出獨特的故事,所以人物在一部紀錄片中占據了舉足輕重的作用。《人生一串》中選取的人物雖然都是市井平民,但是每個平凡人物的身后又有著屬于自己獨特的傳奇故事,不論是上述提及的阿宋、王老爺子,還是西昌小二哥,宜賓趙琳,還是7月3日剛播出的第二季中的二旦、馬慶海、楊老傻等等的每個人物都是獨特的,每個燒烤師傅都有不同的故事,一起形成了燒烤背后的人生。
(二)解說詞的獨特魅力
在《人生一串》第一季中,解說詞用說書般的腔調和幽默風趣的文字組合而成,凸顯了其解說詞接地氣的風格,采用第三人稱講述的形式也拉近了觀眾的距離。例如整個節目剛開場的“夜幕降臨,人們開始渴望美好而放松的一餐,從炕頭小酒到酒店大餐,這個龐大的選擇譜系里,很多人鐘情于街頭巷尾,市井里弄,只有這個環境配得上他們想吃出點兒境界的企圖,大家其實很懂生活,‘沒了煙火氣,人生就是一段孤獨的旅程這話簡直就是為燒烤量身定制,盡管最好吃的燒烤就在你家樓下,但我們還是走遠了一點,尋找了一些更別致的味道......”這段解說詞雖然是用的說書般的腔調,但是整個文案卻不失去幽默風趣的味道,在幽默風趣中又有一種熟悉感拉著你靠近它。幽默的東西本身就能在最有限的時間里獲得人們的青睞,在幽默的基礎上再加上一點讓觀眾覺得的熟悉感,如‘你家樓下這樣的話語,這樣的解說詞會讓觀眾和節目一下子就建立起來一種牢靠的熟悉感。
而在第二季的第一集節目一開始,解說詞一改第三人稱的形式,用第二人稱開場,搖身一變成了你熟悉的老友:“今晚,你又來了......關于燒烤,咱們還能聊點什么?這一年,我們又天南海北的走街串巷逛了一圈兒,有道是奇葩烤法說不盡,刁鉆口味道不明,想要再次開啟黑夜之門走進美味的故事,還是要先聽懂那句霓虹深處的接頭暗號——‘您,幾位啊?”承上啟下的開篇帶領我們繼續暢游在燒烤的天堂。
(三)特寫鏡頭的運用
“影視藝術被稱為‘微相藝術,就是因為影視藝術可以運用特寫鏡頭,細微地表現被攝物的細節特征,將生活中不常見的視覺感受帶給觀眾,引起情感的變化和共鳴[2]。”《人生一串》中,也是通過塑造細節魅力帶給觀眾一種獨特的視覺享受。不論是第一季還是第二季,都是通過大量特寫鏡頭的運用來展示燒烤的誘人的魅力;通過對食客嘴唇和咀嚼的特寫動作來表現燒烤的別樣美味。
三、表現手法
《人生一串》將鏡頭對準的是小街小巷;食物選取的是平民美食—燒烤,其所具有的市井氣息是不容忽視的;人物選取的是市井平民—穿著睡衣完全不顧自己形象的姑娘,這些場景被捕捉了下來;講述的故事和場景也是通過白描慢慢展現—陰冷潮濕的陋巷,隨意擺放的酒瓶,墻壁上隨風便粘貼著的各種小廣告......導演幾乎舍棄了本該精心設計的鏡頭美感,真實還原了燒烤攤上的市井風貌[3]。導演并沒有刻意的去營造自己想要表達的主旨,整個表現手法都很親民,通過白描將影片的市井氣和煙火氣息展現了出來,恰恰這樣的表現手法卻引起了觀眾的共鳴。
四、播出平臺
《人生一串》第一季于2018年6月20日在嗶哩嗶哩平臺上首播,首播破千萬,獲得了極大的關注,在豆瓣評分高達9.0分,在嗶哩嗶哩評分更是高達9.8分,贏得了極大的好評。在筆者看來,《人生一串》能獲得這么高的關注度和嗶哩嗶哩這個播放平臺也是有些直接聯系的。正是由于第一季的好評如潮,才孕育了第二季的誕生。
《人生一串》第二季于2019年7月3日在嗶哩嗶哩平臺上首播,在豆瓣上獲得了8.7分,比同期上映的《宵夜江湖》高3.4分,《人生一串》第二季在B站上的評分更是高達9.7分,同樣居高臨下。
五、總結
《人生一串》在眾多美食節目較量中可以脫穎而出絕不是偶然的,它憑借著對自身清晰的定位和認知,從題材選擇、內容創作、表現手法、播出平臺等方面塑造出符合自身節目的不同特性,營造出了不同的節目風格,用張雅欣教授的《中外紀錄片比較》這本書去參照這兩部紀錄片,《人生一串》這部紀錄片中每一集以內容為導向,各食物本身的素材彼此之間的串聯性相比較而言比較弱,但每一集每個故事都是緊緊服務于主題的,其敘事結構更符合于“繪圓法”[4]。《人生一串》也為以后的其他美食節目制作提供了參考、樹立了典范。
參考文獻:
[1] ?閻旭.《風味人間》與《人生一串》:兩種類型美食紀錄片的敘事手法分析.新媒體研究.2019.04.
[2] ?程文英.細節的魅力——談《舌尖上的中國》的細節描寫[J].青年記者,2012(23):40.
[3] ?汪洋.《人生一串》成功因素分析.視聽.2018.12.
[4] ?張雅欣.中外紀錄片比較[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6:56,85.
(作者單位:貴州民族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