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麗波
(廣東省東莞市常平鎮板石小學,廣東東莞 523573)
小學語文統編教材每個單元都是按“語文要素”和“人文主題”雙線結構組織編排的,這是統編教材最大的創新點之一。如何在有效落實“語文要素”的過程中,有機滲透“人文主題”,于無痕無聲處養德,使“言”“意”“法”兼得 ,實現“工具性”與“人文性”的和諧統一,是統編教材使用伊始值得深入探討的問題。筆者基于這樣的思考,在教學中進行了一定的實踐與探索。現以統編教材五年級下冊《手指》一課的教學為例,談談筆者的做法。
《手指》是五年級下冊第八單元的教讀課文,本單元的語文要素是“感受風趣的語言”,人文主題是“風趣與幽默是智慧的閃現”。這篇文章具有幾個特點:位置特別——是單元第二篇教讀課文;選材特別——作者選取了人們司空見慣的“手指”;語言特別——風趣幽默;目標特別——在“感受風趣的語言”的基礎上,嘗試仿寫的方法,并聯系生活,懂得“團結才有力量”的道理。在教學過程中,筆者根據“雙線定教”理念,進行了“以‘要素’為經,以‘人文’為緯,實現‘言’‘意’‘法’兼得 ”的教學探索,收到了“工具”“人文”兩相和的效果。
“語文要素”是指語文知識和能力、學習策略和習慣,在統編教材的編排中被細化到每個學段的單元目標中,以系列化、螺旋上升式呈現。筆者將學生小學階段應掌握的“語文要素”稱之為“大經線”,每個單元的“語文要素”稱之為“經線”。《手指》一文的語文要素是“感受風趣的語言”,在教學探索中,筆者以此“要素”為經,將教學環節的四顆“珍珠”——知“趣”、品“趣”、明“趣”、用“趣”巧妙串聯起來,從而實現“言”“意”“法”兼得, 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語言品用能力。
世界著名心理學家皮亞杰指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賴于興趣”[1]。學生一旦對文本產生興趣,就不會覺得語文閱讀是沉重的負擔,這也是一種減負措施。
《手指》是一篇文質兼美的散文。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其整體感知文章語言特點,筆者設計了“說說有趣的作用,聊聊有趣的制作,談談有趣的印象”三個小環節,將課內教學與課外活動結合,全方位調動學生感觀。這種教學模式既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又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同時加深了學生對《手指》“風趣幽默”的語文要素的印象,進一步深化了學生對文本語言特色的整體感知。
好文章都具備形神兼備的特點。那么如何由文章的“形”領悟到文章的“神”?關鍵在于“咀嚼涵泳”。宋代朱熹論讀詩的方法時提道:“詩須是沉潛諷誦,玩味義理,咀嚼滋味,方有所得……才能獲取‘一部之旨趣,一回之警策,一句一字之精神’?!焙喍灾褪菍⑽恼抡Z言等如“咀嚼”飯粒肉菜般細讀細研,這樣“咬文嚼字”,自然比較易于達到“深觀其意”的目的。
在《手指》一文中風趣幽默的語文要素,為學生提供了感受語言魅力的最佳“材料”。在教學探索中,筆者嘗試立足文本,開展豐富多彩的“咀嚼涵泳”活動,并給予學生相關方法,使之能品味語言、感受形象、培養語感、豐富積累,從而達到“深入品讀風趣語言”之目的。
例如,在緊扣文本“語文要素”,引導學生深入品味風趣語言的過程中,筆者通過“拇指”文段的教學進行示范,將“扣關鍵字詞、看標點符號、明修辭手法、抓詞句朗讀、聯經歷述說”等“咀嚼涵泳”方法教給學生,然后讓學生運用這種方法,繼續自主學習“食指、中指、無名指和小指”文段。筆者拋磚引玉,引領學生了解并運用“咀嚼涵泳”的方法,體現了從扶到放的教學思路,提升了學生的語言賞析能力,實現了“得言”的教學目的。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習得方法遠比掌握知識重要得多。目前,一線語文教學中仍存在著重內容分析而輕文章表達的現象,導致學生只會“吃魚”而不會“抓魚”。其實,萬變不離其宗,教師只有教會學生捕“魚”的方法,才能讓學生在閱讀學習中游刃有余。
《手指》用幽默風趣的語言和擬人化的表達方法,描寫了五根手指的姿態和作用,其目的是由物及人,揭示其中蘊含的道理,給讀者以深刻的啟示。
為讓學生知“趣”明“理”,了解表達方法,筆者引導學生巧抓比喻句,把學生的思維由“物”導向“人”。在揭示“團結才有力量”的道理時,筆者緊扣中心句,播放抗疫微視頻《出征》,引導學生聯系實際暢談體會,將語文學習與實際生活緊密結合。這種方法既讓學生知曉了文本的表達方法,豐富了文本學習的意義,又加深了學生對“道理”的進一步理解,很好地詮釋了閱讀教學“得意”“得法”的深層含義。
“語文課程是實踐性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所有的閱讀教學都是指向習作。由“讀”到“寫”,是閱讀教學亙古不變的目標。
品“趣”、明“趣”只是學習文本表達的方法,在仿寫用“趣”中才能實現能力的提升。在指導學生仿寫“五官”的“小練筆”時,筆者首先讓學生明確“把事物當人寫,把事物當物寫”的表達方法,然后引導學生從五官的姿態、性格、長短(品格)、語言等方面觀察和思考,由物及人,聯系實際深化道理。學生從“得法”仿寫,到賽讀品“趣”,最后到修改、完善,環環相扣,循序漸進,逐步提升了自身的寫作質量。這種教學方法既降低了學生寫作的難度,又使學生享受到了寫作的樂趣,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學生的寫作“恐懼癥”,切實提升了學生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
在探索《手指》教學時,筆者以“風趣的語言”這一語文“要素”為經,以“趣”串“珠”,通過多種方法“咀嚼涵泳”,實現了“言”“意”“法”兼得, 提高了學生品用語言文字的能力。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 年版)》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肮ぞ咝浴标P注語文的基本知識、技能、方法、習慣等,著眼于“語文學科”,而“人文性”關注思想觀念、道德情操、價值態度,著眼于“人”。在語文課程中,“工具性”和“人文性”不是簡單的組合或疊加,更不是涇渭分明的各占百分之幾,而是和諧統一的。
在《手指》教學時,筆者將“工具性”和“人文性”有機地統一起來,充分利用本課蘊含的“人文要素”,以“人文”為緯,緊扣三個緯度的“人文目標”,在“語文要素”學習中將二者有機融合,在潛移默化中立德育人,于無痕無聲處落實養德目標。
在豐子愷先生筆下,拇指“矮而胖、頭大而肥、構造簡單”,形象普通、樸實,讓讀者仿佛看到了拇指其貌不揚的姿態,產生了似曾相識的親切感。從拇指“呆呆”的情狀,讀者仿佛看到了大拇指不會討巧,無奈、發愣的樣子,感受到了大拇指的誠實憨厚、實在;拇指“撫琴、抵水、按血、扳重東西、翻書、撳門鈴”,凡場景急迫、局促之時,都有拇指默默無聞的身影……拇指肯吃苦、默默奉獻的形象在學生的心目中逐漸清晰、鮮明、高大起來。此時,筆者引導學生聯想到生活中像拇指一樣吃苦耐勞、默默無聞的普通勞動者:教師、清潔工、建筑工……我們不僅要感恩這些人,更要學習他們吃苦耐勞、默默奉獻的精神。
在品味風趣語言時,筆者通過感受拇指形象、明晰拇指性格、了解拇指的事跡和精神,使學生對拇指產生親切感和熟悉感,在此基礎上水到渠成地由“物”導“人”,讓學生聯想生活中類似的人,學習這些人的品格,悄無聲息地滲透了人文精神,完成了對學生思想情感和態度價值的熏陶和感染。
食指是豐子愷先生重點塑造的第二個形象,筆者充分發揮這一育人優勢進行“人文”滲透。食指不“窈窕”,性格也“強硬”,但是“打電話、扳槍機、打算盤、擰螺絲、解紐扣”,都離不開“他”;在遇到危險時,沖鋒在前、不懼危險的總是“他”。筆者引導學生抓住這些關鍵詞句,反復朗讀、揣摩,使食指勇于探險、勤奮賣力、機敏能干的形象深入學生心中。之后,筆者再引導學生聯想生活中沖鋒在前的軍警、消防員……引導學生感恩他們為了祖國人民的平安、健康,不畏生死、勇于擔當、奮勇前行。
在充分感受食指形象時,學生已經在情感上與作者的情與思、觀與感發生了思維碰撞,在靈魂深處產生了強烈的共鳴,于無聲中受到熏陶。在此基礎上,筆者引導學生感悟食指及其生活中不畏艱辛和危險之人,收到了事半功倍的立德育人的效果。
《手指》文末揭示了“團結就是力量”的道理。在引導學生領悟這個道理時,筆者讓學生聯系上下文,回憶拇指、食指形象,聯想類似之人;聯系生活實際,暢談“團結”之事,如螞蟻搬運食物時的齊心協力,人們拔河時的團結一心等。
學習是為了更好地生活。教師結合實際生活進行教學,既豐富了文本的意義,升華了文本的主題,又強化了“人文”精神。
在《手指》教學探索中,筆者以“感受風趣語言”這個要素為“經”,以“聯想類似拇指、食指的人及文本道理”為“緯”,緊扣“雙線定教”理念,將“經”“維”巧妙編制,雙線教學,相輔相成。
例如,在品賞“拇指”和“食指”文段教學時,筆者通過“感受風趣語言”這個語文要素,巧妙滲透“一維”“二維”人文要素;在明“趣”環節由“物”導“人”,深挖主旨;在揭示道理時,有機滲透“三維”人文要素,最終達成環環相扣,層層推進,“水”“乳”交融的目的。
通過“《手指》‘要素’‘人文’教學編制圖(見圖1)”可看出,在“要素”學習時,筆者于無聲無痕中,浸潤、滲透“人文”精神,通過揭示道理讓學生懂得“團結”的重要性,在價值觀、人生觀方面以學生為導向,讓學生在道德情操、思想境界上得到感染和熏陶,通過“經”“緯”巧妙編制,進行雙線教學,實現“工具”“人文”兩相和。
圖1
綜上所述,在教學《手指》一文時,筆者緊扣“雙線定教”理念,以“要素”為經,以“人文”為緯,將二者巧妙編制,有機地落實在雙線單元教學中,進一步提升了學生的語言品鑒和運用能力,于無痕無聲處滲透了“人文要素”,使“工具性”和“人文性”有機地統一起來,有效地提高了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