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琴
(甘肅省武威市民勤縣幼兒園,甘肅武威 733399)
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在選擇游戲教學方法時,要根據幼兒的不同表現來合理選擇游戲種類和游戲方法。教師在游戲教學的過程中應發揮指導作用,這要求教師熟悉各種游戲的特點,并能夠結合不同幼兒的特點。為了使游戲順利開展,并提高幼兒的游戲水平,教師在教學中應不斷地提高自己的教學能力,對教學方法、教學技能等進行更多探索和創新。
“寓教于樂”是把教育和娛樂融合為一體,使學生在娛樂中受到教育[1]。因此,教師在引入游戲的過程中,必須注重知識的滲透,讓幼兒以游戲為載體接受知識的熏陶。
在幼兒教育教學的過程中,教師不僅要讓幼兒“學”得開心,同時也要讓幼兒“玩”得開心。因此,教師在開展游戲教學的同時,應明確教學目的,將知識或者道理滲透在游戲中。此外,教師應全程參與幼兒的游戲過程,不僅僅是作為指導者參與,更應該以“玩伴”“朋友”的角色出現,這樣能夠營造更好的游戲氛圍。教師指導幼兒進行游戲,能更好地將知識傳授給幼兒,而幼兒也能獲得一定的安全感,主動與教師玩耍,從而在潛移默化中接收教師所傳授的知識。例如,在開展“老鷹捉小雞”游戲時,教師應該明確教學目的是讓幼兒了解“數字”的概念。所以教師可以自己扮演“母雞媽媽”,讓一名幼兒扮演“老鷹”的角色,當“老鷹”捉到“小雞”時,讓被捉的“小雞”站在一旁,并詢問幼兒“老鷹”捉住了幾只“小雞”。通過這樣愉快的游戲方式,幼兒既玩得開心又了解了數字的概念。由此可見,這種教學模式能充分發揮游戲化教學的積極作用。
因此,教師在開展游戲的過程中,要盡可能地創新游戲內容,為幼兒營造良好的游戲氛圍,讓幼兒通過游戲得到一定的教育,明確學習的重要性,逐步提升自身的能力。
教師在開展幼兒教育游戲課程時,所創設的游戲一定要是符合幼兒身心發展規律的,因此,幼兒教師在進行游戲課程內容設計時,要保持嚴謹的態度,確保游戲是科學的、理性的。3~6 歲的幼兒發展是按照走、跑、跳、鉆、爬等順序進行的,因此,體育教師在教學活動中要緊密結合《3~6 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的要求,根據幼兒的實際發展情況設計教學活動,以免幼兒在教學活動中出現盲目性。例如,幼兒教師在課前對課程游戲進行準備時,要充分了解幼兒的基本情況,考慮到幼兒身體素質的差異性[2]。這也要求教師在執教過程中要面向全體幼兒,設計的活動內容要符合幼兒的整體水平,在尊重幼兒差異的同時,保持其統一性。
教師在對幼兒進行有計劃的教學中,經常會設置跳高類的闖關游戲,而在課前進行游戲設計時一定會選取具有可變性的障礙物。這樣可以讓幼兒在活動課程中根據自身的情況來進行不同的應對與選擇,也更容易激發幼兒面對困難時不畏挑戰的心理,從而在游戲活動中培養幼兒堅韌的毅力。教師在游戲內容的設計中除要注意避免盲目性,還要注意游戲的系統性原則。眾所周知,幼兒是按照一定的階段順序發育成長的,因此,在備課前,教師要充分設計適合幼兒身體階段性發展的體育活動,從而讓教學更具系統性。例如,對于初入幼兒園的三歲左右的幼兒來說,教師就可以通過開展多種關于走的游戲活動,用來鍛煉幼兒的腿部發育及平衡能力。面對五歲左右的幼兒,教師可以設計以爬、跳等為主要內容的活動,讓幼兒在活動中有計劃、系統性地得到鍛煉與提升,教師也可以在進行游戲活動時通過不斷提高游戲的難度來促進幼兒的不斷發展[3]。
在傳統的幼兒教育中,一些教師的教育觀念落后,教學形式單一,教師大多是以一個班級為整體來對幼兒開展教育活動的。這樣不但忽視了幼兒的獨立性,同時也限制了幼兒創造性思維的發展。
對于幼兒而言,天馬行空的想法是他們的特點,不同的幼兒對于同一件事情有著不同的想法,一個人的想象能力在幼兒時期是最豐富的。因此,教師在開展游戲活動時,要給予幼兒發揮想象的空間,為幼兒提供表達自己想法的機會,讓幼兒充分發揮自身的想象力[4]。例如,在幼兒想要玩某個玩具時,教師可以提供制造這類玩具的工具和材料,并教給幼兒制作的方法,如紙飛機、千紙鶴、積木堡壘、手動小火車等,這些玩具的制作可以幫助幼兒發揮動手能力,開發他們的想象力,無論最終制作效果如何,幼兒在制作過程中可以感受到十足的樂趣,這樣既玩得開心,又可以得到自己想要的玩具,還能獲得成就感,鍛煉自身的思維。教師還可以讓班上的幼兒交換自己的手工作品,這樣幼兒就能學會欣賞他人的作品,學習其中的優點,同時還能反思自己作品存在的不足,并進行及時改正,從而得到能力的發展與進步。
由此可見,教師在利用游戲對幼兒進行教育的過程中,不能過于守舊,不能將幼兒活動限制在一成不變的教學中,而是應盡可能地給予幼兒一定的自由發揮空間,讓其進行一定的創造,從而有效地激發幼兒的想象力,在一定程度上發展幼兒的思維,促進幼兒的全面發展。
在實際幼兒教育過程中,在幼兒游戲的過程中,教師要有計劃地觀察幼兒的發展過程,更深入地了解和關心幼兒對游戲的興趣及參與度,并及時地根據幼兒的反應來調整游戲活動,讓幼兒真正感受游戲的樂趣所在。同時,教師在觀察的過程中也可以找到最適合幼兒的游戲項目,從而真正做到游戲設計合理、游戲目的明確, 使“寓教于樂”的效果得到保障。
教師在實際帶領幼兒游戲的過程中,應觀察哪些情況呢?首先,教師要時刻觀察游戲的種類、幼兒喜歡的游戲主題,以及游戲種類的契合度等;其次,幼兒在游戲中會做什么樣的動作,會以什么心態去玩耍,開心或者不開心,也是觀察的重點;最后,幼兒喜歡和哪些同伴玩耍,游戲的進行方式如何,游戲的玩耍條件是否足夠,空間、時間、天氣等方面都是教師應該留心的因素。教師只有做到事無巨細,才能在了解幼兒的過程中做到萬無一失,進而合理調控游戲活動。例如,在進行角色扮演游戲“過家家”時,教師很容易觀察到班上的男孩子對這類游戲的積極性不高,教師不可強迫他們參與這類游戲,要及時做出一定的調整,轉換角色扮演的場景,以吸引男生的注意力,如此才能讓班上的幼兒都參與其中,提升幼兒的游戲參與度。因此,教師必須定期地觀察幼兒的活動情況,以幼兒的反饋來調整自身的教學計劃,貼合幼兒的實際情況,真正通過游戲來幫助幼兒成長。
在幼兒階段教育中,家長的教育地位尤為重要。但是很多家長沒有意識到家庭教育的意義,只認為幼兒的教育重心應該在幼兒園,忽視了對幼兒的家庭教育,導致幼兒在回到家后沒有接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這對幼兒的全面發展極為不利[5]。
因此,教師應通過各種形式將家庭教育和家教聯合的重要性傳遞給家長。在園區內進行幼兒游戲教育時,教師可以適時地邀請家長來園區觀摩和參與幼兒的游戲教育,讓家長更加直觀地了解幼兒在游戲中接受的教育。例如,教師可以在園區內設置一個“家長日”,讓家長在這一天來到園中與幼兒共同參與游戲,體會游戲的樂趣所在。家長在參與的過程中,可以學會如何更好地在家庭中科學、合理地引導孩子進行有教育目的的游戲,通過游戲能夠了解和重新認識自己的孩子,并根據孩子的不同愛好進行有目的的培養。這不僅能夠營造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圍,讓幼兒更好地學習知識,增進家人之間的感情,而且能夠為幼兒提供健康、科學的成長和教育環境,有利于幼兒的全面成長。
引入游戲是為了促進幼兒的發展,教師必須使游戲與幼兒的實際生活相聯系,結合家長的力量形成教育合力,引導家長在日常生活中帶領幼兒進行游戲,充分發揮游戲的積極作用[6]。
綜上所述,幼兒園采用游戲化教學模式不僅能夠鍛煉幼兒的游戲能力,還能開發幼兒的智力、培養幼兒的開放式思維和動手能力。同時隨著教育形式的不斷革新,幼兒園教師也要不斷地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不斷地在游戲化教學模式下進行探索和思考,如何選擇更為合適的游戲主題、如何更加科學合理地將教學目的融入游戲教學,都應該是幼兒園教師不斷探索、思考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