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永紅
(甘肅省武威市涼州區武南幼兒園,甘肅武威 733000)
幼兒教育對促進幼兒的健康成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農村地區的幼兒教育現狀并不容樂觀,很多家長對幼兒教育的認識并不全面,忽視了家庭教育,其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幼兒園家園共育工作的有效落實,不利于幼兒的全面發展。為優化農村幼兒教育的效果,推進幼兒教育的進步和發展,強化幼兒園家園共育的工作勢在必行。
相較于城市家庭,農村家庭的父母整體文化水平相對來說較低。相關調查顯示,很多農村家庭將子女送到幼兒園是為了省心省事,減少孩子在家中的吵鬧,因而他們對孩子在幼兒園的教育情況并不是很關心;不少家長認為教育幼兒就是幼兒園的工作,自己只要管好孩子的日常生活就可以了,因而在對子女的教育和指導方面存在很大的欠缺[1]。許多家長認為幼兒階段的孩子年齡比較小,幼兒教育并不會對孩子起到什么積極作用。也有一些家長認為自己只需將孩子撫養成人即可,孩子能否成才完全要靠他們自己,因而持有順其自然的態度來看待子女的教育問題,并沒有對孩子提出確切的教育要求,無法為孩子創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環境,難以使家園共育落到實處。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快,越來越多的農村青壯年開始到城市務工,也由此產生了一大批留守兒童,孩子不得不由家中的老人來看管。由于老人的年齡比較大,文化素質比較低,思想觀念落后,不能對幼兒教育形成一個正確的認識,因而難以在家園共育中扮演重要角色,無法使家園共育的作用充分發揮出來。除了外出務工的父母外,還有一些家長需要承擔比較繁重的工作和生活事務,通常以“時間不夠”“工作太多”等理由來拒絕參加家園共育活動。即便家長參加了幼兒園開展的家園共育活動,往往也是行色匆忙,沒有對家園共育活動的內容和目標做深入的了解。由于家長不能深刻體會到活動的意圖,因而無法與教師進行高度配合,致使家園共育的效果難以實現最優化,只是流于表面,徒增了教師與家長的負擔,無法實現家園共育的功能。
部分農村幼兒教師錯誤地認為自己才是幼兒的教育者,能夠對幼兒進行“專業”的教育,認為家長不懂幼兒教育知識,家園共育會給自己的工作帶來很多麻煩,使教學工作變得混亂,因而在與家長進行交流對話時,會不自覺地以居高臨下的姿態和家長進行交談。也有部分教師因家長沒有對教師的各項工作進行積極的配合,而使降低了對家長的信任度,甚至取消了原本可以順利開展的家園共育活動。這種態度在極大程度上阻礙了教師與家長的有效溝通,更談不上對家長的正確指導。
農村幼兒園家園共育要想得到真正落實,離不開教師和家長的共同努力,而幼兒教師的態度與行為是影響家園共育效果的關鍵[2]。農村幼兒教師應秉持認真負責的工作態度,平等對待每位幼兒家長,用平和親切的態度與家長展開交流對話,相信家長也會積極配合、支持教師的各項工作,齊心協力開展家園共育活動,為幼兒創造良好的教育環境。
農村幼兒園家園共育之所以存在很多問題,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部分教師和家長不能對家園共育的作用和目的有全面的認識,對幼兒教育的各項規程、指導綱要不夠了解。《幼兒園工作規程》指出,幼兒園應當與家庭和社區開展密切的合作;《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也指出,幼兒園的一個重要合作伙伴便是家庭,幼兒園應當秉持尊重、平等與合作的原則來獲得家長的理解、支持與參與,并且要給予家長一定的支持與幫助,不斷提高家長的教育能力。而《家長教育行為規范》也明確提出,家長應當和學校保持密切的聯系,配合學校工作,保持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一致性。這些綱要、規范為農村幼兒園家園共育提供了理論依據,為家園共育的有效開展明確了方向。教師和家長應熟知相應的規范要求,從思想層面認識到家園共育的重要性與必要性,充分發揮教師和家長的力量,共同推進農村幼兒園家園共育的順利開展[3]。
要想使農村幼兒園家園共育得到推進和落實,教師和家長必須以幼兒的發展為核心,經常開展溝通和交流。幼兒教師應將幼兒在園內學習與生活情況及時地告知家長,而家長也需要將孩子在家中的變化和表現反饋給教師,教師與家長圍繞幼兒的成長和發展問題進行溝通、商討,最終達成共識。幼兒的成長與發展存在很大的可變性,因而教師與家長間的溝通應當是高頻次的。
幼兒園作為專業的保教機構,有著完整的教育體系及明確的教育目標,而家庭教育通常存在較大的隨意性。由于家庭教育不可能完全按照幼兒園的教育內容及計劃去落實,為使家長對幼兒園的教育目標有更為全面、深刻的了解,幼兒教師應當選擇與家庭教育特點相適應、符合社會發展環境的教育內容,使家庭教育更具可操作性,促使幼兒園教育與家庭教育形成合力,以更好地開展家園共育工作[4]。
家園共育的一個重要基礎是幼兒園與家庭之間的相互信任。家園共育難以發揮出效果的一大原因便是雙方缺乏充分的信任。為增強家園信任,一方面,雙方都要對幼兒園教育法規進行深入的研習,對這些幼兒園教育法規的理念與精神有充分的了解,進一步深化對家園共育的認識和理解;另一方面,雙方要正確、全面地認識自己在幼兒教育中所扮演的角色和要承擔的職責,這樣,雙方就會產生溝通和交流的愿望。通過溝通,雙方會相互了解,相互信任,進而攜手合作,將家園共育落到實處。
對幼兒的教育應采取素質教育理念還是應試教育理念,部分家長與教師之間仍存在一定的分歧,而正是因為教育理念上的分歧,致使家園共育的順利開展受到了阻礙。因此,要想切實推進家園共育,家長與教師必須要形成統一的教育理念,只有觀念一致,才會朝著同一個目標共同努力。而對于教育理念的問題,幼兒教師應向家長積極宣傳新教育理念,促使家長形成正確的教育理念,從而更好地配合幼兒園的工作,共同推進家園共育。
總而言之,家園共育是幼兒教育發展的必然選擇,為使農村幼兒園家園共育工作得到有效落實,相關教育工作者必須認識到當前家園共育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并圍繞問題采取針對性的方法,在幼兒園與家庭的共同努力下,為幼兒營造一個良好的教育環境,從而優化農村幼兒教育效果,促進幼兒的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