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瑩
(黃山市林業科學研究所, 安徽 黃山 245000)
管氏腫腿蜂隸屬于膜翅目腫腿蜂科硬皮腫腿蜂屬,是多種天牛類林木鉆蛀性害蟲的優勢天敵昆蟲,在我國主要分布于北京、河北、河南、陜西、山東、江蘇、湖南、山西、廣東省北部[1],在皖南地區1年繁殖6~7代。管氏腫腿蜂具有分布區域廣、寄主類別多、寄生效果好等特點,已廣泛應用于天牛類害蟲的生物防治[2-5]。松褐天牛是我國南方松林的主要蛀干害蟲,不僅直接危害寄主樹造成死亡,也是松材線蟲最主要的傳播媒介[6]。有研究表明,在林間人工施放管氏腫腿蜂可有效防治松褐天牛,進而控制松材線蟲病流行危害[7-9]。為黃山市松林釋放天敵昆蟲管氏腫腿蜂防治松褐天牛提供參考,筆者在2013—2014年開展了管氏腫腿蜂防治松褐天牛試驗?,F將試驗結果報道如下。
1.1.1 管氏腫腿蜂 種蜂從安徽省林業科學研究院森防所引進,放飛蜂種由黃山市林科所實驗室擴繁而成。
1.1.2 試驗地概況 試驗地設在黃山市嶺南林場和豐樂水庫的馬尾松林分中,松褐天牛危害嚴重,單株天牛蛀孔大于5個,試驗面積約4 hm2,林分密度1 200株/hm2,樹齡12~14年,胸徑15~25 cm、樹高9~12 m;對照區設在距放飛試驗區2 km外的馬尾松林。
1.2.1 放蜂方法 在松褐天牛蛹期或低齡幼蟲期,林間氣溫27℃以上的晴天進行放蜂,嶺南林場于2013年6月1日放蜂,豐樂水庫于2013年6月10日放蜂,每個試驗區放蜂1.5萬頭/hm2。放蜂時應先在樹干上斜插1根大頭針,然后把蜂管棉塞拉開,再把管口倒套在大頭釘上或松樹的枝丫上,管底略高于管口,以防雨水淹死部分未羽化的蜂蛹。
1.2.2 檢查方法 一般松褐天牛孵化后便立刻鉆入樹干,1條蟲道代表有1頭幼蟲,所以通過樹干上的新鮮排糞孔推算天牛的幼蟲數及被寄生的情況。在松褐天牛幼蟲老熟到蛹羽化期間,檢查管氏腫腿蜂的放蜂效果。放蜂1個月后,在試驗區和對照區各設3~4個標準地進行調查,每個標準地面積約1 000 m2,隨機選擇20~50株林木調查。放蜂前用紅色顏料對新鮮排糞孔做出標記,放蜂1個月后檢查標記,看是否出現新鮮糞便判斷寄生情況,并計算管氏腫腿蜂的寄生率。第2年(按照第1年釋放,第2年不釋放原則)繼續按此方法檢查,計算寄生率,檢查持續防治效果。
從表1看出,2個試驗點釋放管氏腫腿蜂1個月后,以放蜂點為圓心50 m半徑范圍內的寄生率為29.4%~39.3%,平均32.9%;3個月后管氏腫腿蜂已擴散至150 m左右,在此半徑范圍內的寄生率為34.9%~42.0%,平均38.0%。釋放管氏腫腿蜂3個月的平均寄生率比1個月高5.1百分點,防治面積擴大8倍,表明管氏腫腿蜂的擴散速度快,寄生力強。釋放管氏腫腿蜂當年防效達66.72%~77.54%。
從表2可知,釋放管氏腫腿蜂第2年,嶺南林場、豐樂河水庫對照區的松褐天牛感染率分別為7.29%~15.11%和9.16%~21.50%,兩地試驗區的松褐天牛感染率分別為1.03%~2.81%和0.83%~2.07%。經t檢驗,兩地試驗區與對照區的感染率達極顯著差異。嶺南林場、豐樂河水庫兩地的持續防治效果分別為75.69%~83.68%和77.16%~85.24%,釋放管氏腫腿蜂對松褐天牛的持續防治效果較好且穩定。
表2 釋放管氏腫腿蜂持續防治松褐天牛的效果
通過黃山市野外釋放管氏腫腿蜂防治松褐天牛試驗結果表明,當天牛處于幼蟲或蛹期,林間溫度在27℃以上時的晴天放蜂1.5萬頭/hm2,當年平均防效在66%以上;蜂群能在林間定居和繁衍擴散,且能有效控制松褐天牛的種群密數量,第2年的持續防治效果在75%以上。釋放管氏腫腿蜂能有效控制松褐天牛的數量,減少對松林造成的危害,進而控制松材線蟲病的流行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