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少娟,陳春梅
(廣東省第二人民醫院心胸外科,廣東 廣州)
由于開胸手術具有較大的創傷,術后創口伴有劇烈疼痛,若未采取及時有效的止痛措施緩解疼痛,加重患者的焦慮抑郁情緒,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及預后[1]。目前,術后實施疼痛干預十分必要,而疼痛評估為實施疼痛干預的重要環節。以往的疼痛護理主要是用鎮痛藥物進行止痛,止痛措施單一,缺少針對性,止痛效果不佳,且無法滿足患者的需求。研究顯示,對行開胸手術患者術后實施針對性的疼痛護理干預能夠有效緩解患者術后創口的疼痛[2]。鑒于此,本研究旨在探析開胸術后患者疼痛的評估情況及采取護理干預對策的效果。
將醫院于 2018 年1 月至2019 年11 月收治的280 例行開胸手術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隨機進行分組,其中對照組與研究組各140 例。研究組中,男86 例,女54 例;最小年齡為16 歲,最大年齡為80 歲,平均(58.26±6.19)歲;疾病類型:胸外傷53 例,食管癌29 例,肺癌31 例,縱隔腫瘤23 例,賁門癌4 例。對照組中,男88 例,女52 例;最小年齡為16 歲,最大年齡為80 歲,平均(58.28±6.21)歲;疾病類型:胸外傷55 例,食管癌30 例,肺癌30 例,縱隔腫瘤22 例,賁門癌3 例。本研究經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并通過,且患者及其家屬均簽署了知情同意書。兩組患者的基本資料對比無差異(P>0.05)。
納入標準:①自愿參加研究者;②無溝通障礙者;③疼痛感覺無異常者。排除標準:①存在溝通障礙者;②合并嚴重心肝肺等功能障礙者;③合并精神障礙者;④中途退出者。
疼痛評估:依據患者術后的意識清醒程度、面部表情及行為動作等方面進行疼痛評估,還可以通過與患者交流的順暢程度進行疼痛評估。當患者術后麻醉藥效消失時,使用數字疼痛評分方法對患者的疼痛程度進行評估,其中評分標準為:0 分:小拇指面部表現出微笑或無特殊表情,1-3 分:無名指有輕微的疼痛感,4-6分:中指1 中度存在疼痛,7-9 分:食指出現重度疼痛,10 分:大拇指出現劇烈疼痛。
對照組患者實施常規護理對策,包括:①健康教育:術前對行開胸手術患者行疼痛知識健康宣教,以提高患者對其術后創口疼痛癥狀的了解,提高患者術后治療的配合度。②心理護理:多與患者進行溝通交流,以舒緩患者內心的緊張和焦慮情緒,給予患者更多的關注,鼓勵患者向護理人員吐露心聲,以釋放出內心的焦慮不安。③止痛干預:當患者出現疼痛癥狀時,給予患者止痛藥或止痛泵進行止痛治療。
研究組患者實施綜合鎮痛護理對策,具體為:①用藥干預:護理人員需根據患者手術的類型及部位等信息來指導患者使用鎮痛藥物,選擇合適的劑量,避免長期使用產生藥物依賴。②導管護理。術后將患者所有的導管固定好,避免麻醉蘇醒前的躁動癥狀牽拉導管產生刺激,指導患者起床時注意管道,使管道的位置與身體平行,以免因引流管被牽拉而加重疼痛。用手將引流管的近端牽拉后,能夠減輕引流管產生的刺激,進而減輕疼痛癥狀。根據患者的恢復情況,應及早將胸腔引流管等導管拔除。③體位護理。取舒適體位,保持身體姿勢放松。當循環穩定后,取半臥位,有助于行胸腔引流,減輕患者術后切口的張力。待患者病情逐漸穩定后,需每2h 更換一次體位,還可對患者的床頭高度、床尾高度進行適度調整。④治療護理:術后給予患者常規霧化吸入治療,每天2~3 次,以減少患者術后痰液的黏滯度及屈應力,進而快速的排除患者呼吸道中分泌物。⑤訓練干預:指導患者術后早期進行床上簡單的肢體活動,根據患者病情恢復程度,逐漸指導患者行腹式呼吸運動訓練,以減輕術后創口疼痛,借助小腹的力量對患者的呼吸頻率進行控制,促進創口愈合。
(1)比較兩組的患者滿意度,采用醫院自制的滿意度調查量進行評價,該問卷由院內科室專人負責,包括非常滿意、較滿意、不滿意。滿意度=非常滿意率+較滿意率。(2)比較兩組患者的疼痛評分,采用數字疼痛評分法(NRS)進行評定[4],總分10 分,其中①:無痛:0 分;②輕微疼痛:1~3 分,疼痛程度能忍受;③中度疼痛:4~6 分,影響患者睡眠,疼痛尚可忍受;④重度疼痛:7~10 分,疼痛劇烈,無法忍受。
以SPSS 20.0 軟件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以[n(%)]形式顯示,再行檢驗獲得統計值;計量資料以形式顯示,再行t 檢驗獲得統計值;P<0.05 時為組間數據對比存在顯著差異。
護理前,兩組患者的NRS 評分對比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兩組患者的NRS 評分均低于護理前,且與對照組比較,研究組的NRS 評分更低,對比存在統計學意義 (P<0.05)。見表1。
表1 兩組的NRS 評分比較分)

表1 兩組的NRS 評分比較分)
組別 NRS 評分護理前 護理后研究組(n=140) 8.21±2.28 3.36±1.26對照組(n=140) 8.46±2.31 5.28±1.17 t 0.462 6.700 P 0.645 0.000
護理后,對照組的患者滿意度為86.43%,研究組的護理滿意度為94.29%,與對照組比較,研究組的患者滿意度更高,對比存在統計學意義 (P<0.05)。見表2。

表2 兩組的患者滿意度比較[n(%)]
當患者行開胸手術治療后,其身體術后會承受劇烈的疼痛,劇烈的疼痛不僅會致使患者出現肺部感染、靜脈血栓及睡眠障礙等癥狀,還會嚴重影響患者的正常生活質量。由于現代醫療水平不斷提高,人們對手術治療的需求不僅僅是手術成功,還對術后舒適度的關注程度不斷提高。因此,對行開胸手術患者術后實施針對性的疼痛護理,有助于減輕患者術后切口的疼痛程度,可促進患者術后切口進口愈合[5]。綜合性的疼痛護理更加人性化、科學化和系統化,不僅能夠滿足患者術后的需求,還能夠幫助患者正確了解術后疼痛癥狀,減輕患者對鎮痛藥物的依賴性。
本文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護理后的VAS 評分、SDS 評分、SAS 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且護理滿意度更高,對比差異顯著(P<0.05)。蔣惠的研究數據證實[6],試驗組的疼痛評分低于對照組,護理滿意度高于對照組 (均P<0.05);與本研究結果基本相符。結果說明:實施疼痛護理能夠明顯改善患者的疼痛程度。分析原因可能為:①用藥護理:護理人員需根據患者行開胸手術類型和部位等關注鎮痛藥物的使用劑量,以緩解切口疼痛,同時不會產生藥物依賴性。②導管護理:指導患者起床時固定好胸腔引流管,使引流管管道和身體平行,避免因牽拉引流管后加重疼痛。③體位護理:實施舒適的體位有助于減輕切口的疼痛程度。④治療護理:實施霧化吸入治療有助于減少術后痰液的黏滯度及屈應力,快速排除呼吸道內的分泌物。⑤訓練護理:實施早起運動干預有助于改善患者血液中的氧氣含量,使腹腔壓力產生變化,腹腔壓力發生變化后有助于改善患者內臟的血液循環,進而起到緩解術后切口疼痛的效果。
綜上所述,對行開胸手術患者行術后疼痛評估及實施針對性的疼痛護理干預能夠可減輕患者的切口疼痛癥狀,值得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