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璐
(開封市兒童醫院檢驗科,河南 開封 475003)
惡性淋巴瘤是起源于淋巴結或淋巴組織的一種惡性腫瘤,而縱隔則是胸部腫瘤的常發部位,縱隔惡性淋巴瘤在臨床上具有較高的發病率[1-2]。縱隔惡性淋巴瘤發生于縱隔淋巴結,是全身淋巴瘤或淋巴結病變的一個組成部分。小兒是縱隔惡性淋巴瘤的高發人群之一,縱隔惡性淋巴瘤占兒童前縱隔腫瘤的45%左右[3-4]。對于小兒前縱隔惡性淋巴瘤,臨床上常采用放、化療而非手術的方法進行治療,放、化療相較于手術治療對該腫瘤具有更佳的治療效果,但是若治療前的診斷有誤,則會帶來很大的不利影響,因此,該病的治療前準確診斷十分重要[5-6]。本研究將我院2019年6月至2019年10月收治的30例小兒前縱隔惡性淋巴瘤作為觀察組,選取同一時間內于我院接受治療的其他縱隔腫瘤患兒30例作為對照組,比較觀察2組患兒血清神經元特異性烯醇化酶水平,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納入2017年6月至2019年10月期間我院收治的經臨床病理學確診的30例小兒前縱隔惡性淋巴瘤患兒,將其作為觀察組;選取同一時間內于我院經臨床病理學確診的其他縱隔腫瘤患兒30例作為對照組。觀察組患兒:男16例,女14例;年齡8~12(9.1±1.3)歲;霍奇金淋巴瘤4例,非霍奇金淋巴瘤26例。對照組患兒:男17例,女13例;年齡9~12(9.3±1.9)歲;畸胎瘤11例,縱隔前腸膿腫9例,胸腺瘤10例。排除先天性心臟疾病,肝功能不全,腎功能不全,合并其他腫瘤、感染性疾病,精神意識障礙,治療依從性極差的患兒。本研究已經將入組信息告知患兒及其家屬,患兒家屬已簽署知情同意書。2組患兒的性別、年齡等基線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已經獲得了我院醫學倫理委員會的審核通過。
1.2 方法2組所有患兒均行血清神經元特異性烯醇化酶檢測,采取患兒空腹靜脈血2 mL,離心后分離上層血清,使用美國Roche公司Cobas e601電光學發光免疫分析儀進行檢測,相關操作按照說明書進行。

觀察組患兒血清神經元特異性烯醇化酶水平為(75.39±8.17)μg/L,明顯高于對照組患兒的(22.78±7.29)μg/L,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患兒血清神經元特異性烯醇化酶水平比較
惡性淋巴瘤常累及縱隔,霍奇金淋巴瘤累及縱隔的概率可達90%,而非霍奇金淋巴瘤累及縱隔的概率最高為46%。縱隔惡性淋巴瘤是一種常見的縱隔疾病,在縱隔疾病中約占20%。縱隔惡性淋巴瘤主要累及縱隔及肺門的多組淋巴結,常見的是血管前組淋巴結和上腔靜脈后淋巴結增大,病變的形狀多為圓形或橢圓形,后期會逐漸向整塊融合,甚至整個縱隔呈現“冰凍狀”[7-8]。縱隔惡性淋巴瘤對肺、胸膜等都會有所侵犯,在臨床上治療難度較大。
近年來,兒童腫瘤的發病率持續上升,可能與遺傳、環境改變等多種因素有關,小兒前縱隔惡性淋巴瘤就是其中之一[9]。小兒前縱隔惡性淋巴瘤會對患兒的正常生長發育帶來影響,嚴重降低其生活質量,因此需要給予及時的診斷和治療[10]。小兒前縱隔惡性淋巴瘤計算機斷層掃描顯示,其主要表現為縱隔增寬,單側較多,右側呈現半圓形或分葉狀肺野的塊狀陰影;出現肺部的浸潤時,肺門陰影增大,網織狀的浸潤性病變或呈肺內小結節狀病灶,也可呈彌散于兩下肺野的粟粒狀影。但是計算機斷層掃描等影像學檢查的特異性不高,在臨床上只可作為輔助性的診斷手段[11]。
烯醇化酶是糖元酵解的關鍵酶,而神經元特異性烯醇化酶則為烯醇化酶的7型同工酶,在神經元和神經內分泌細胞的細胞質中廣泛存在[12]。神經元特異性烯醇化酶在本質上屬于一種酸性蛋白,目前已經成為了神經系統損傷和小細胞肺癌的標志物。小兒前縱隔惡性淋巴瘤的淋巴組織出現惡變,此時腫瘤細胞中基因調控喪失了正常的運轉功能,細胞增殖隨之加快,耗氧量也隨之增加[13]。通過細胞損傷及能量代謝障礙等機制,腫瘤細胞內會釋放出更多的神經元特異性烯醇化酶,其在血液中的濃度也相應提高。
本文結果顯示,觀察組患兒血清神經元特異性烯醇化酶水平為(75.39±8.17)μg/L,明顯高于對照組患兒的(22.78±7.29)μg/L,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這說明神經元特異性烯醇化酶在小兒前縱隔惡性淋巴瘤的診斷中具有較高的價值。但是由于本次研究所選取的樣本量有限,所得結果并不具有代表性,若想進一步判斷神經元特異性烯醇化酶是否可以作為小兒前縱隔惡性淋巴瘤診斷的腫瘤標志物,還需進一步擴大樣本量、更加嚴格控制試驗條件予以研究。
綜上所述,神經元特異性烯醇化酶在小兒前縱隔惡性淋巴瘤診斷中顯示出了較高的價值,值得在臨床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