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麗麗
(山西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 山西·臨汾 041000)
現有的研究者對詞匯知識理解不同,采用測試工具各異,導致對詞匯知識與寫作能力之間關系研究在手段、方法與結論上具有復雜性(白麗芳, 2013)。基于此,本文主要探討詞匯知識與寫作質量的相關性關系,為詞匯教學及詞匯學習提供一定的啟示。
本研究從詞匯廣度與詞匯深度對詞匯知識進行考察。其中,詞匯廣度是具有一定語言水平的學習者所掌握的詞匯數量(Nation, 2001)。在研究詞匯量時,研究者注意到應從接受和產出兩個角度考察,接受性詞匯指學習者能理解最基本語義的詞匯;而產出性詞匯指學習者能夠使用的詞匯,包括兩種:控制性產出型詞匯和自由性產出型詞匯(Laufer, 1999)。Laufer 指出控制性產出型詞匯是受任務刺激時產出的詞匯,而自由性產出型詞匯是類似于自由寫作中沒有任何刺激的條件下,學習者自主使用的詞匯(武衛,2017)。由于直接測量自由性產出詞匯極其困難,因此控制性產出型詞匯這一概念的提出在一定程度上為研究和估算產出性詞匯提供方便。本研究中的產出性詞匯量就是通過Laufer & Nation (1999)設計的控制性詞匯測試來計算的。
Laufer (2002)將詞匯深度的構成概括為詞的形式、詞的結構、句法關系、意義及與他詞的縱聚合和橫組合關系。Qian(2004)將詞匯深度知識定義為學習者對詞匯多層次的了解,即對詞匯掌握的深度。由此可以得出詞匯深度知識是對詞匯掌握的質量,但由于研究工具的限制,本研究涉及詞匯深度知識的兩個方面即意義和搭配。
對于詞匯知識和寫作關系的測量,學者們分別從不同角度研究對寫作質量的影響。馬廣惠和文秋芳(1999)發現表達詞匯量,即產出性詞匯量對英語寫作能力的直接影響最大,表達詞匯量越大,作文分數越高。劉東虹(2003)發現產出性詞匯量對寫作質量沒有直接影響,但是通過影響文本長度來間接影響寫作質量。李曉(2007)對詞匯量、詞匯深度知識與語言綜合能力關系進行了研究,通過多元回歸分析得出詞匯深度知識比詞匯量對寫作成績的貢獻大。綜上所述,對于詞匯知識與寫作水平關系的研究結論尚不統一,有的研究認為兩者存在顯著性差異,影響較大;有的研究表明兩者關聯不顯著,影響較小。
本研究旨在分析英語專業二年級學生詞匯知識現狀并探討其與寫作質量的相關性,具體如下:(1)英語專業大二學生詞匯知識現狀如何?(2)英語專業大二學生詞匯知識與寫作在質量呈怎樣的相關性?

表1 詞匯廣度知識的描述性統計
本研究的66 名受試全部來自某大學英語專業二年級的兩個自然班。他們有8 年以上的英語學習經歷,年齡在19~21 歲,屬于中等水平語言學習者。Engber (1995) 曾指出研究中等水平的英語學習者很有意義,因為他們在語言產出中敢于驗證假設而使中介語處于不斷的波動狀態,因而可以為語言學習及英語寫作研究提供新的發現。
本研究實驗材料是讓學生在規定時間內完成一篇200 字以上的作文。話題如下:
All of us would agree that in order to be successful in the present day society, we have to possess certain personal qualities that can enable us to realize our aim. What do you think is the most important personal quality of a successful person?
第一種,各類材料創作法。畫畫不必拘泥于它的工具、材料及形式。孩子正處于對什么都好奇,什么都是玩具的階段。粉筆、水粉、水彩、毛筆、鉛筆、炭筆等等,什么都可以玩。什么東西都可以拿來畫畫,比如碎雞蛋殼、紐扣、彩帶、樹葉、沙子、毛線、面包等等,然后引導他們自己的想象,經過合理的組合、粘貼,裝飾成一件富有藝術表現力的美術作品。學生主動參與,親自體驗創作的每個環節,展示他們的才能。同時也能讓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做到不亂扔廢物,注重環境保護。
選擇這一話題是考慮到該話題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且有話可說,足以將文章擴展200 字以上。由兩位有寫作教學經驗的教師根據改革前英語專業四級寫作評分標準對每位學生進行評分,學生寫作成績取二者的平均值。
本研究采用三種詞匯測試來測量學生的詞匯知識,即Nation (1990)設計的接受性詞匯測試,按照《2019 年英語專業四級考試大綱》中有關英語專業二年級學生語言知識部分規定的詞匯要求,需掌握認知詞匯(5500-6000),并且能正確、熟練地運用其中的3000-4000 個單詞及其最基本的搭配,不包含10000詞頻的詞匯,因此本研究剔除10000 詞匯水平的測試題。Laufer& Nation (1999)設計的控制型產出性詞匯測試用來測量產出性詞匯量。該測試也由五個層次組成,即2000、3000、5000、10000及學術詞匯,同樣依據《2019 年英語專業四級考試大綱》,剔除10000 詞匯水平的測試題。Read (2000) 設計的詞匯聯想測試用來測試詞匯深度知識。
為保證實驗數據真實有效,實驗數據全部在受試正常上課時間收集。由任課教師告訴學生三套詞匯水平測試卷及作文將成為期末考試成績的一部分,步驟如下:
(1)學生在第一個課時(45 分鐘)內完成三份詞匯水平測試卷;
(2)學生在第二課時(45 分鐘)內完成作文,以此作為測試學生寫作成績。
首先,對三套客觀詞匯水平測試卷進行評分來描述學生的詞匯知識現狀。其次,將學生作文輸入電腦由兩位教師根據原英語專業四級寫作評分標準對每位學生進行評分,學生寫作成績取二者的平均值。所得數據由SPSS17.0 統計軟件進行分析。
為了分析學生的詞匯知識現狀,本研究對三類詞匯知識(接受性詞匯量、產出性詞匯量及詞匯深度)進行描述性統計(見表1 及表2)。
表1 從接受和產出兩個角度描述了受試的詞匯廣度知識,數據發現隨著詞頻遞增,無論接受性還是產出性詞匯量都隨之減少,其中學術詞匯除外。由此可得,學生需要加強5000 詞匯的學習,因為這部分詞很可能影響他們的英語水平。同時,一定程度上揭示出詞匯習得與詞頻的關系,即高頻詞族要比低頻詞族優先習得。此外,表1 還表明學生接受性與產出性詞匯發展不平衡,存在較大的差距。受試掌握了70.26% (88.53/126)的接受性詞匯卻只掌握了60.94% (43.88/90) 產出性詞匯。接受性詞匯與產出性詞匯對學習者有著不同的認知要求:輸入、理解、加工、貯存是人類認知或信息處理的必經環節,也是接受性知識獲得的必不可少的過程;而知識的檢索、提取或輸出又體現了以接受性知識為基礎的更高層次的產出過程和能力,需要投入更多的注意力資源,對拼寫、詞義等進行精細加工(崔艷嫣,王同順,2006)。另一原因解釋這一現象是在二語學習的語境中,學習者缺少足夠的輸入和產出的機會。即使學習者具有大量的接受性詞匯量,他們也不能很好的產出。

表2 詞匯深度知識的描述性統計
Read (2000) 設計的詞匯聯想測試考察了目標詞的意義和搭配,該測試滿分160 分,其中70 分測試意義,90 分測試搭配。從表2 中發現受試對目標詞的意義掌握了80.29 %( 56.20/70),而搭配僅掌握了75.96 %( 68.36/90),由此可知受試對詞匯的意義掌握要好一些。Henriksen (1999)認為學習詞匯是一個“語義化過程”,包括兩個過程:一是意義與形式的對應過程,另一個是建立語義網絡的過程。語義網絡的建立是一個遲緩的過程,搭配正是一種建立語義網的途徑,因而它的發展也就相對緩慢。
很多研究者(Henriksen,1999;吳旭東&陳曉慶,2000 等)認為“懂得一個詞”不僅僅只擁有一個詞的各類知識,還包含運用該詞的能力。為調查詞匯知識與詞匯運用的相關性,本研究對二者進行了相關分析(如表3)。

表3 詞匯知識與寫作質量的相關性分析
表3 中數據顯示接受性詞匯量、產出性詞匯量及詞匯深度知識與作文中使用的最常用1000 詞匯呈負相關,但與最常用1000 詞匯外的詞匯及作文分數呈正相關。
接受性詞匯量與作文中使用的最常用1000 詞匯呈負相關,但與最常用1000 詞匯外的詞匯及作文分數呈正相關。當學習者掌握了大量的接受性詞匯時,他們選詞更具靈活性,如選擇一些復雜詞而避免使用高頻詞來寫作;同樣,他們的選詞也更具變化性,如選擇近義詞而不重復使用同一個詞表達相同的意義,這樣就會增加作文的趣味性,作文的分數也相應提高。
產出性詞匯量雖同作文分數呈現出他們與接受性詞匯量相同的相關關系,但與之相比,產出性詞匯量相關性更加顯著。這是由于寫作是一種產出任務,而當學習者具有高水平的詞匯產出能力后就可以靈活準確地使用復雜詞匯。當學習者擁有更多的產出性詞匯量時,他們在寫作中會使用大量的復雜詞匯而避免使用最常用的1000 詞匯。在表1 中,我們發現受試的詞匯產出較低,因而產出性詞匯量阻礙了作文詞匯豐富性的發展。值得注意的是,表3 顯示出產出性詞匯量與作文質量呈顯著正相關,這說明具有高水平詞匯產出能力的學習者懂得怎樣恰當正確地選用詞匯且不出現詞匯錯誤。不同研究者對產出性詞匯量與寫作質量進行研究,其結果存在一定差異,這可能是由于測試工具與受試的不同而產生差別。
詞匯深度知識與作文中使用的最常用1000 詞匯呈負相關,但與最常用1000 詞匯外的詞匯及作文分數呈中等程度的正相關。詞匯深度知識是建立詞匯語義網絡的基礎,體現詞匯間的縱聚合與橫聚合關系。當學習者很好地掌握了詞匯深度知識,他們在寫作過程中可以自由運用更多的同義詞及搭配詞組來增加詞匯表達的豐富性和生動性,從而提高寫作質量。
學習者的接受性詞匯量明顯多于產出性詞匯量,但無論從接受能力還是產出能力來看,高頻詞習得均早于低頻詞的習得;在對詞匯深度知識的測試中發現,學習者對意義的掌握要明顯好于詞匯搭配。通過對詞匯知識與寫作質量的相關分析發現詞匯的各類知識與寫作質量之間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相關。
鑒于此,教師要掌握系統的詞匯教學理論,了解詞匯發展的路徑,幫助學生建立詞匯語義網絡,消除學生因缺乏詞匯而產生的過度焦慮。學習者作為詞匯學習的主體,不能只片面追求目標語詞匯量的擴充,忽略常用詞的深度學習,努力提高詞匯接受能力的同時也要相應提高詞匯的產出能力。三類詞匯知識都會影響詞匯運用,任何一類知識都可以改善寫作質量。此外,學習者要敢于使用新詞,不要懼怕詞匯錯誤并嘗試使用低頻詞而不是依賴最常用的高頻詞;同時要努力建立詞匯語義網絡,掌握詞匯學習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