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 琳
(婁底職業技術學院 湖南·婁底 417000)
2018 年6 月,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聯合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等十幾個部委發布了《關于促進護理服務業改革與發展的指導意見》。指導意見的出臺,無不提示著國家對于護理事業發展的重視,及健康中國戰略,護理應承擔和發揮的作用,同時也預示著中國的護理將迎來重大的發展機遇。然而,如何才能讓基礎較為薄弱的中職、高職護生能順應時代發展的要求,如何能讓學生更快提升崗位勝任力。因此針對護生在學校的教育培養中也將是亟待需要解決的問題。
所謂護士臨床思維模式是指在臨床實踐中對疾病的診斷與治療的分析、邏輯推理、臨床判斷和決策力,以解決問題的能力,是復雜臨床實踐中護士運用理論知識、智力、經驗等多種能力的綜合。
(1)基礎護理理論教學仍側重于基礎知識的傳授。到目前為止,盡管各種新型的教學方法應用于護理教學,但大部分仍有多數教師在教學中仍選擇以講授為主,對如何啟發學生,將基礎護理知識與其他醫學知識緊密而有機的結合,從而構建屬于自己的知識體系。在教學的考核評價體系中方法較為單一,主要側重于基礎理論知識的掌握情況,對學生的綜合運用能力、綜合分析能力、臨床與運用能力考查較少,這將直接造成學生畢業后將需要一個較長的時間適應臨床,逐漸培養臨床思維能力,在一定程度上亦加重了醫院護理管理與培訓的負擔。
(2)基礎護理實訓教學缺乏靈活性。與大多數職業院校類似,教學設備難以適應臨床護理的發展,教師在實訓教學以示教—模仿教學為主。學生機械性模仿,教師的動作,甚至于溝通的話語都在模仿,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僅僅流于操作流程的記憶。在這樣的教學模式下,盡管可以有效的了解到學生對于操作流程的掌握情況,但卻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發揮,臨床思維能力的培養。
(3)教師臨床思維能力薄弱,對臨床思維未形成系統化、常態化。臨床思維能力培養貫穿于教學的全過程,學生思維能力的強弱將直接影響到臨床各項護理工作是否科學,是否有利于服務對象的健康,然而,高職院校的護理教師大多對最新臨床知識接觸較少。在教學中,常以經驗式、慣性化的方式來教育學生,對學生的思維啟發、創新能力引導較少。在針對臨床思維的培養上未形成系統性、常態化。如此一來,對學生的培養也將不能更好的適應時代發展的要求。
臨床護士的臨床思維能力之所以較護生要高,除了與扎實的理論基礎、科學的思維方式有關,同時還與不斷的實踐有著密切的關系,臨床思維能力的鍛煉是一個持久而系統的過程,在校內為逐步提高護生的能力,筆者逐漸將理論知識、臨床思維能力鍛煉及不斷的實踐三者在校內有機結合,采用三問教學法組織基礎護理的教學。
三問教學即在教學過程中學生或教師針對教學內容提出三個或以上關鍵問題并逐漸解決所提出問題的一種教學方法。利用三問教學法中所提出的相關問題,讓學生逐步形成相互關聯、環環相扣的關鍵問題的思考意識;能恰如其分地提出和回答關鍵問題的能力;積極主動地利用關鍵問題的強烈愿望;最終提高臨床思維能力。具體操作方法見圖1。

圖1

圖2
理查德·費曼是著名物理學家,曾在量子動力學方面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不僅如此,費曼學習法在如何高效能的工作、學習,充分學習并掌握新事物也是非常有效的一種學習方法,對于護理專業的學生而言,能夠加深對已有知識內容的理解,也能幫助他們更快的適應復雜的臨床護理工作。
在費曼學習法的基礎上輔以同伴學習。這樣將有效的提升學習效果。實訓課前,指導學生自學相應的操作,設置問題。并通過多種有效的手段對學生進行量化考評。課中通過教師講授、點撥等多種方式,熟悉操作內容。接下來學生將知識點以小組為單位進行情景模擬訓練,訓練過程中,可以扮演教師角色復述所教學內容,也可以扮演護士或病人角色完成實訓練習,操作過程反復進行。最終達到小組間都能熟練操作實訓內容,并能逐步處理操作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問題。通過教師考評后確認學生能基本掌握操作內容后,再次指導學生從頭復述操作內容。如不能流暢的表達完整的操作,則需要再次練習,這樣也就實現了費曼學習法中對問題進行表達和理解這一關鍵步驟。具體操作方法見圖2。
護理臨床思維能力是護理工作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護士能否真正適應護理工作的關鍵所在,也是護士在護理工作中能否真正減輕內源性壓力的重要方面。但對臨床思維能力的培養并非一朝一夕的事,在校內,需要教師逐漸嘗試采用多種教學方法培養學生的這一能力。其中不同的角色扮演可以訓練學生的發散性思維的能力,而情景模擬則可以讓學生的學習與操作更貼近臨床,從而提升創新性思維的能力,增強其臨床的應變能力。
一個要教育別人的人,最有效的辦法是首先教育好自己。學生的進步,都離不開教師自身素質的提升。因此在提高學生臨床思維能力之時,教師也應參與并熟悉臨床實踐工作。如此而來,方可將教材與臨床護理工作緊密銜接,提升教學的效果,為社會培養真正的實用型護理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