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瑞環,于 磊,范鑫鑫,馬玉婷,蔣 智
(1.國家知識產權局專利局專利審查協作北京中心, 北京 100160;2.國家知識產權局專利局專利審查協作河南中心 ,河南 鄭州 450018)
隨著經濟的發展和國家創新驅動戰略的實施,專利擁有量逐漸成為衡量一個國家和組織技術創新能力及水平的重要指標。近年來,我們專利申請量不斷攀升,全國2017年全國專利申請量總計達369.7萬件,其中發明專利申請138.2萬件[1],占比37.4%,2018年的全國申請量達432.3萬件,較2017年的申請量增長16.9%,其中發明專利申請154.2萬件,同比增長11.6%[2]。高等院校作為國家科技創新的生力軍,專利擁有量可以反映其科技成果的原始創新能力、社會認可度及應用價值,已成為衡量高等院校科技創新能力的重要標志之一[3]。對高等院校專利信息的統計分析,已引起我國相關學者的高度重視。李昊[4]基于Incopat數據庫對合肥工業大學進行專利分析,通過對其專利申請趨勢、法律狀態、專利有效性、專利申請人、專利(設計)發明人、專利技術構成及專利轉讓等方面的分析,得出其專利申請量逐年增加,且主要集中于其優勢學科,但國際專利數量較少、轉讓率低的結論,并給出了加大資金、政策方面的支持,建立完善專利服務保障體系,整合研究力量、提高知識產權保護意識的建議。孫傳良[5]等基于Incopat對中國藥科大學的專利從專利申請量、專利申請趨勢、專利合作情況、專利發明人、法律狀態、專利維持年限、專利技術領域、專利技術主題、專利轉讓與許可以及國外專利申請情況等方面進行了分析,發現中國藥科大學“十一五”以來的專利工作發展情況良好,但后續仍要堅持高質量發展。
筆者對中國農業大學專利現狀進行分析,梳理出中國農業大學專利發展的宏觀脈絡,以期為“雙一流”高等院校和全國農業院校制定知識產權戰略及規劃學科發展提供借鑒。
筆者利用北京合享智慧科技有限公司開發的科技創新情報研究數據平臺Incopat專利數據庫進行研究,完成對本論文的課題研究。
將中國農業大學作為專利申請人,考慮了該校的歷史沿革過程中曾用名和機構設置,對該校申請的相關專利檢索式編制為AP=(中國農業大學 or 北京農業大學 or 北京農業工程大學 or 中國農業大學煙臺研究院 or 北京農業機械化學院),數值范圍選擇中國發明申請、中國實用新型和中國外觀,即限定為中國專利,數據檢索的時間截止為2019年12月23日,將相關結果導出并進行必要的統計分析。其中,聯合申請專利數據是通過AP=(中國農業大學 or 北京農業大學 or 北京農業工程大學 or 中國農業大學煙臺研究院 or 北京農業機械化學院) not no-ap=1檢索后統計完成。

圖1 專利申請量年份趨勢

圖2 專利公開量年份趨勢
將檢索獲得的8708件專利,按照年度專利申請量統計如圖1中數據,按照年度專利公開量統計如圖2中數據。中國農業大學專利申請的最早申請日為1985年4月1日,發明名稱分別為“攪刀——撥輪式排肥器”和“低硅慢作用球化劑”,申請人為“北京農業機械化學院”。可見,中國農業大學在我國知識產權制度成立之初,就擁有申請發明專利的意識。從申請趨勢上看,2001年以前的專利申請量較少,并無明顯增長,年均專利申請量少于20件;2002~2010年這8年間,在國家政策的推動下,中國農業大學專利申請在波動中快速增長,年度專利申請量從51件增長到550件;2011~2014年這4年間年度專利申請量呈曲折上漲趨勢,但總體波動較小,年均專利申請量為551件;2015-2018年,年度專利申請量經過第二次快速增長,增幅巨大,2018年度申請量高達1057件;由于2019年部分專利申請尚未公開,導致2019年可查得的專利申請量僅為592項。
就年度專利公開量而言,由于專利從申請到公開需要一定時間,實用新型專利和外觀設計專利從申請到公開需要6個月左右,發明專利從申請到公開所需時間為3~18個月[4],導致年度專利公開量的增長滯后于年度專利申請量1~2年,從數量上與年度專利申請量緊密相關。具體數據參見圖2。
從專利申請類型來看,發明專利、實用新型和外觀設計分別占總申請量的82.34%、16.89%、0.77%。由于不同專利類別代表著不同的技術創新水平,且發明專利最能反映技術主體的創新能力,實用新型雖然創造性和技術水平較發明專利低,但實用價值高,外觀設計技術含量和創新水平都相對較低[6-8]。由此可見,中國農業大學作為"雙一流"高等院校更為重視發明專利的申請,關注專利質量,技術創新水平高。

表1 中國農業大學中國專利申請各類型數量及占比
聯合申請專利是創新主體合作創新,共同保護專利權的常見形式。目前有435件專利為中國農業大學與其它企事業單位的聯合申請。表2顯示了與中國農業大學合作申請專利的申請量排名前10的單位,可以看出,中國農業大學注重與企業如新希望六和股份有限公司的合作,利用其技術優勢,推進產學研;同時,中國農業大學在其它領域如電力,與國家電網、國網電力公司等具備一定技術優勢的企業合作,利用優勢互補,提高其競爭實力。

表2 與中國農業大學聯合申請專利申請量排名(前10名)
表3是中國農業大學專利技術分類情況表,能夠反映中國農業大學的申請專利在各技術方向的數量分布情況。可以看出,C12N專利數據最多,達1541件,G01N數量排第二,為1112件。往下依次為C12Q、A01G、C07K、A01N、A01C等,所述領域分別為微生物或遺傳工程、測試或分析材料物理或化學性質、園藝及蔬菜等栽培、肽、農藥及種植等。

表3 中國農業大學專利技術分類情況表(前10名)
專利的有效性是指專利目前的法律狀態所能提供的法律保護,分為有效、失效和審中三種狀態。通過對專利有效性的分析可以了解中國農業大學當前已獲得實質性保護、已失去專利權保護或正在審查中的專利數量分布情況,以從整體上掌握專利的權利保護和潛在風險情況,為專利權的法律性調查提供依據。
表4是對中國農業大學國內專利有效性的分析。目前該校有2636件約占30.27%的專利處于有效期,有2305件約26.47%的專利還在審查過程中(即,“審中”),還有3767件高達43.26%的專利處于失效狀態。今后,應當重視對相關專利的管理,加強對高價值專利的管理和運營。

表4 中國農業大學的專利有效性分析
專利的法律狀態在侵權訴訟、產品引進、產品出口、技術轉讓、企業并購、新產品開發、新項目申報等方面都有重要作用。通過分析中國農業大學中國專利當前法律狀態的分布情況,可以了解分析目標中專利的權利狀態及失效原因,以作為專利價值或管理能力評估、風險分析、技術引進或專利運營等決策行動的參考依據。
圖3是中國農業大學專利的法律狀態統計圖。目前,該校有8708項已公開的國內申請專利,其中,2636件專利處于授權有效期,占比30.27%;2552件專利已經權利終止,主要原因是未按規定繳納年費和有效期屆滿等,占比29.31%;2227件專利尚處于實質審查階段,占比25.57%;677件專利駁回,453件專利撤回,85件專利已經放棄相關權利,78件現已處于公開階段。
基于專利公開文本或授權公告文本具有的承載、傳播技術信息的屬性,社會公眾可以根據需求篩選進入公知技術領域的失效專利,進行無償使用或改進利用。

圖3 中國農業大學專利的法律狀態統計圖
通過對專利申請和公開的數量、專利申請類型、聯合專利申請、專利技術領域、專利當前法律狀態等角度對中國農業大學專利狀況進行統計分析,從中可分析和歸納中國農業大學的技術創新和專利保護工作的現狀和存在的問題。中國農業大學專利產出主要以發明專利為主,從2002年開始,專利申請數量在逐年攀升,說明中國農業大學創新意識、創新活動、創新水平在不斷提高,具有較強的自主保護知識產權的意識。同時,中國農業大學專利發明集中在微生物、核酸、肽、栽培技術及農藥等農學及生物技術領域,與該校特色學科領域相一致。但隨著中國農業大學專利申請數量的飛升,仍存在一些問題,如中國農業大學權利終止的專利占比29.31%,即說明了專利長期存活率不高。隨著年份的推移,專利存活率逐漸降低,更早期申請的專利幾乎都已失效。由于專利維持需要一定的費用,而許多專利不能得到有效轉化,無法帶來經濟效益,因此專利發明人選擇放棄維持授權的專利。基于以上結果,筆者對中國農業大學專利技術發展提出如下建議:合理制定科研戰略,并注重產學研的結合,提高專利的轉化率,從而充分實現專利價值的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