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衛(wèi)凌,黃開東
(中化環(huán)境控股有限公司,北京 100071)
危險廢物具有易燃易爆性、毒性、感染性、腐蝕性、化學反應性等特性。同時危險廢物具有種類多、危害大、性質復雜、處理困難等特點,所以必須經過專業(yè)處理后才能進入環(huán)境。焚燒法是一種比較可靠、經濟和安全有效的手段[1]。而回轉窯焚燒工藝是危險廢物處理中最有效的處置工藝,具有廢物處理種類多、處理量大等優(yōu)點。我國自20世紀90年代開始,逐步開始使用回轉窯焚燒系統(tǒng)處理危險廢物,目前,全國90%以上的危險廢物處置中心都采用了回轉窯焚燒處理系統(tǒng)[2]。
隨著回轉窯焚燒系統(tǒng)的廣泛應用,此系統(tǒng)在實際運行中也表現出了許多缺陷和問題,需要根據實際情況對系統(tǒng)進行優(yōu)化設計和完善。本文對危廢回轉窯焚燒技術進行分析研究,指出了目前回轉窯危險廢物焚燒系統(tǒng)中的一些常見問題,對這些問題進行分析和研究,并提出了優(yōu)化方案,對回轉窯焚燒系統(tǒng)的設計和運行提供了一定的參考思路。
回轉窯焚燒系統(tǒng)包含預處理系統(tǒng)、焚燒系統(tǒng)、余熱回收系統(tǒng)、煙氣處理系統(tǒng)等幾個部分。預處理系統(tǒng)包括廢物的破碎、配伍和進料系統(tǒng);焚燒系統(tǒng)包括回轉窯、二燃室、出渣系統(tǒng)及控制系統(tǒng)等;余熱回收系統(tǒng)包括余熱鍋爐和汽水管道系統(tǒng)等;煙氣處理系統(tǒng)包括急冷系統(tǒng)、除塵系統(tǒng)、脫酸系統(tǒng)、煙氣加熱器等。工藝流程圖如圖1所示。

圖1 工藝流程框圖
2.1.1 預處理
焚燒處理的廢物種類較多,形態(tài)和性質存在一定的差異,為確保焚燒爐穩(wěn)定、正常運轉,廢物入爐前需要進行一定時間的暫存,以完成將大件破碎預處理,將不同含水率及熱值的廢物進行配伍等前處理過程。
廢物進廠后應進行元素分析和相容性分析,根據化驗結果進行配伍和暫存。
大件固態(tài)廢物和80 L以上的包裝桶應經破碎系統(tǒng)破碎后送入料坑進行配伍待燒;80 L以下包裝桶可直接進爐焚燒;但是物料的破碎程度直接影響焚燒效果,影響爐渣的熱灼減率,所以在條件許可的情況下,應盡量配置足夠大負荷的破碎機,盡量將所有物料全部破碎后再送入料坑配伍待燒。
2.1.2 配伍
危險廢物入爐前,需依據物料的元素成分、熱值、相容性等參數進行配伍,以便于焚燒系統(tǒng)能穩(wěn)定運行。首先依據配伍后熱值確定輔助燃料量和助燃風量;其次將配伍后的固態(tài)和液態(tài)廢物量按計算配伍比例加入爐內,提高焚燒效果,降低焚燒殘渣的熱灼減率,延長回轉窯耐材壽命。
對入窯焚燒物料的配伍要求如表1所示。

表1 焚燒物料的設計要求
回轉窯焚燒系統(tǒng)由回轉窯、二燃室、出渣系統(tǒng)、輔助燃燒系統(tǒng)、供風系統(tǒng)、控制系統(tǒng)等組成。
2.2.1 回轉窯
回轉窯是一臺由減速機驅動旋轉的臥式圓柱形焚燒爐,通常傾斜布置,與水平面夾角為2°~5°,回轉窯結構如圖2所示。危廢物料由回轉窯頭部進入回轉窯,當回轉窯旋轉時,它們隨之向窯尾移動,移動過程中依次經歷烘干、熱解、焚燒、燃盡階段,最后焚燒產生的灰渣經回轉窯尾部排入渣池,并由出渣機排至爐外。

圖2 回轉窯簡圖
回轉窯的轉速可在0.1~1.1 r/min進行調節(jié),通過調節(jié)轉速來調整物料在爐內的焚燒時間,廢物在爐內經過60 min左右的高溫焚燒后,被徹底焚燒成高溫煙氣和殘渣,并在爐內壁形成約100 mm厚的穩(wěn)定渣層,可以起到保護耐火材料的作用。窯尾出口煙氣溫度控制在950 ℃左右,爐壓控制在-50 Pa左右,容積熱負荷應控制在(4.2~104.5)×104kJ/(m3·h)。
目前,回轉窯在運行過程中,物料焚燒后產生的爐渣的熱灼減率常常高于5%,達到6%~10%,甚至更高,不滿足《危險廢物集中焚燒處置工程建設技術規(guī)范》中“爐渣熱灼減率應﹤5%”的規(guī)定[2],表明廢物在回轉窯內燃燒不徹底。造成不充分燃燒的原因大致如下:
(1)由于爐內燃燒溫度太低,造成回轉窯容積熱負荷過低,燃燒不充分。
(2)入爐焚燒的物料量過高,或爐內一次風量供應不足。
(3)回轉窯轉速過快,廢物在窯內的停留時間不足。
可以根據以上幾點逐項檢查、排除以及調整相應的運行參數,以降低爐渣的熱灼減率。
2.2.2 二燃室
高溫煙氣進入二燃室后,被進一步分解和焚燒。二燃室的尺寸應能保證煙氣在1 100 ℃以上的溫度下>2 s的滯留時間。使得煙氣中的成分幾乎被徹底分解。
二燃室頂部設置一個緊急排放門,當整條焚燒線發(fā)生故障時,由此排放煙氣,緊急排放門由氣缸控制,強制開啟。
2.2.3 回轉窯及二燃室內結焦問題
回轉窯尾端、二燃室上部與余熱鍋爐間的煙道等部位經常出現結焦問題,這是由于廢物特性不同,灰熔點低于焚燒溫度產生融渣后冷卻造成的。
結焦問題是業(yè)內普遍存在的難題,一直沒有特別好的方法和設施來解決。根據多個項目的實際運行經驗,總結了以下幾點解決措施。
(1) 采用熔渣式焚燒爐,由于回轉窯的高溫(約1 000 ℃)焚燒,焚燒殘渣絕大部分變成黏稠的融渣,尚未完全熔融的殘渣也被包容在里面排出焚燒爐外。
(2) 在窯尾部位的二燃室側壁上設置清焦燃燒器。當窯尾結焦嚴重時,減少焚燒入爐物料量,提高回轉窯溫度,打開窯尾清焦燃燒器,增大回轉窯轉速,使得窯尾結焦從新熔化并由窯尾排出爐外。
(3)控制二燃室溫度,二燃室溫度過低會導致回轉窯尾部和二燃室底部結焦,二燃室溫度過高,則會導致二燃室出口煙道部位結焦。所以二燃室的溫度應控制在1 100~1 200 ℃,如超過1 200 ℃,則會導致大量熔渣氣化,并在二燃室出口煙道內冷卻結焦。
(4) 某大學提供阻結焦劑,理論上噴灑在煙道內后,會使得煙道內的結焦物變得蓬松,以便于人工清除。某項目實際使用后效果不太理想,可能跟物料成分有關,所以用在其他項目上有可能會有效果。
(5) 在二燃室出口水平煙道底部增加出灰斗,使得煙氣經過此處時在灰斗內結焦,不影響煙氣的正常流通,工人定期清理灰斗即可,避免煙道結焦影響到正常生產。
余熱回收系統(tǒng)由余熱鍋爐、軟水制備系統(tǒng)、汽水系統(tǒng)等組成。高溫煙氣進入余熱鍋爐后,溫度由1 100~1 150 ℃降至550 ℃左右。余熱鍋爐不但可以生產蒸汽用于工業(yè)生產,還可以降低煙氣溫度,保證系統(tǒng)后續(xù)設備的穩(wěn)定運行。
目前比較常用的余熱鍋爐結構型式為膜式水冷壁結構,當煙氣進入余熱鍋爐的輻射換熱室后,煙氣流速降低,煙氣中粒徑較大的煙塵得以沉降,減少了對流管束的磨損,降低了煙氣含塵量,減輕了后續(xù)除塵器的除塵壓力。
2.4.1 SNCR脫硝系統(tǒng)
SNCR氮氧化物去除系統(tǒng),通過在余熱鍋爐高溫區(qū)間的水冷壁上均勻噴入5%~10%的尿素水溶液,使得尿素與煙氣中氮氧化物發(fā)生還原反應,降低煙氣中氮氧化物的濃度。
2.4.2 急冷系統(tǒng)

急冷塔在快速冷卻煙氣的過程中,煙氣溫度降低的同時,還去除了部分煙塵。煙塵在急冷塔底部由閥門排出塔外。急冷塔噴水量根據煙氣溫度自動調節(jié),當溫度高于設定溫度時,增加急冷水量,反之,則減少水量,同時根據噴水量的變化自動調整霧化用壓縮空氣量。
2.4.3 干法脫酸系統(tǒng)
煙氣經過急冷后進入干式脫酸塔中,石灰粉通過羅茨風機吹送入反應塔內,與煙氣中的酸性氣體發(fā)生中和反應,達到脫酸效果。未反應的石灰粉隨煙氣進入布袋除塵器后,被吸附在除塵濾袋的表面,繼續(xù)與煙氣中的酸性氣體反應,達到提高石灰粉利用率和脫酸效率的目的。
2.4.4 活性炭吸附

2.4.5 布袋除塵
煙氣進入布袋除塵器后,經過濾袋時粉塵被阻留在濾袋表面,凈化后的氣體通過濾袋口進入清潔室,并由出風口排出。
布袋除塵器運行過程中,濾袋外表面附著的粉塵逐漸增多,導致煙氣阻力增大,所以需要定時吹灰。當布袋除塵系統(tǒng)阻力大于設定值時(1 200 Pa,可調),同樣需要及時開啟脈沖噴吹系統(tǒng)對濾袋進行清灰。時間設定和壓差設定同時有效,以時間為主壓差優(yōu)先原則進行清灰。
由于危險廢物焚燒所產生煙氣中的氯化物具有很強的吸水性,所以需要在除塵器灰斗上安裝電加熱器進行伴熱,避免出現飛灰板結搭橋等現象,電加熱器和灰斗外表面需要保溫,保證外表面溫度小于50 ℃。
2.4.6 兩級濕法脫酸系統(tǒng)
常規(guī)設置兩級濕式脫酸系統(tǒng),煙氣從布袋除塵器出口首先進入預冷器中,進行初步的脫酸,煙氣溫度由170 ℃降至70 ℃,然后進入洗滌塔中進行深度脫酸。濕法脫酸系統(tǒng)采用NaOH中和吸收煙氣中的酸性氣體(SO2、HCl、HF等)。堿液通過輸送泵送至濕法脫酸系統(tǒng)。
濕法脫酸是深度脫酸,采用兩個脫酸塔串聯的方式進行,可以保證SO2、HCl等酸性氣體的去除率達到《危險廢物焚燒污染控制標準》GB18484—2014(征求意見稿)要求,脫酸效率高,即便是煙氣酸性污染物更高,也能保證煙氣達標排放。
脫酸塔產生的含鹽廢水送污水處理站進行處置。
2.4.7 煙氣加熱器
經濕法脫酸后的煙氣含水率較高,如果直接排入大氣,則會在煙囪出口處因為溫度降低,導致水蒸氣冷凝,產生白色煙羽,影響視覺效果。所以需要采用蒸汽加熱煙氣,利用煙氣加熱器將煙氣溫度加熱到130 ℃后經引風機排入煙囪,避免水蒸氣在煙囪出口出現冷凝現象。
煙氣加熱器采用蒸汽來加熱煙氣,其具有結構簡單、成本及維修費用較低,便于維護,系統(tǒng)阻力小等特點。
2.4.8 煙氣處理系統(tǒng)問題分析
煙氣處理系統(tǒng)普遍存在一些問題,分析如下。
(1) 濕法脫酸系統(tǒng)會產生大量的含鹽廢水,處置困難,污水處理成本高。有部分企業(yè)會將濕法脫酸系統(tǒng)產生的廢水用于急冷塔噴淋,以達到減少污水的目的。但是由于廢水中的含鹽量高,會導致急冷塔噴槍結鹽堵塞,急冷塔底部結鹽等問題。
(2) 某項目嘗試在脫酸廢水中加入阻鹽劑,以防止污水中的鹽分析出,再將此廢水引至急冷塔用于急冷。試驗結果比較理想,噴槍很少出現堵塞現象。
(3) 近些年來,部分企業(yè)采用小蘇打代替消石灰進行干法脫酸,小蘇打的反應效率比消石灰更高。但是,個人意見是要根據實際情況慎用小蘇打。
某危廢焚燒項目設計采用的是小蘇打脫酸,但某段時期運行時,經常出現布袋除塵器阻力過大的現象。經分析研究后發(fā)現,由于當時入爐焚燒的物料灰分(<10%)過低,導致煙氣中含塵量過低,除塵器內布袋表面吸附的煙塵很少,而小蘇打的吸潮能力強,結果就是布袋表面吸附了大量水分導致布袋孔堵塞,阻力升高。而更換入爐物料后(灰分>20%),或者將小蘇打更換為消石灰后,布袋除塵器都恢復了正常運行。所以應該根據燃燒物料的實際情況選用脫酸藥劑。
回轉窯焚燒處理系統(tǒng)具有焚燒物料適應性廣、焚燒徹底、尾氣處理效果好等優(yōu)點,在危險廢物處理方面得到了廣泛的應用。由于危險廢物種類較多、成分復雜且波動較大,在實際運行中需要根據物料情況實時調整系統(tǒng)運行參數,對工人的理論水平和實際經驗要求較高。
本文對該系統(tǒng)在應用中經常出現的問題做了簡單的分析和總結,并給出了經過實踐證明的解決方案,為回轉窯焚燒系統(tǒng)的設計和運營提供建議和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