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國之重器;法典,則是重中之重。
編纂一部真正屬于中國人民的民法典,是新中國幾代人的夙愿。2020年5月28日,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勝利閉幕,中國人民期盼已久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以下簡稱民法典)誕生了。
編纂民法典,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作出的重大法治建設決策部署。2014年10月,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決定》提出:“加強市場法律制度建設,編纂民法典。”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民法典編纂工作,多次聽取匯報,作出重要指示,為編纂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使民法典編纂順利進行,今天終于大成。
民法典體現了時代精神。偉大的時代產生偉大的法典。進入21世紀,世界發生深刻的變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發生了變化,隨著經濟發展和國民財富的積累,隨著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與新科技的出現,人民對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長,希望對權利的保護更加充分、更加有效。全面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民法典應運而生。民法典緊扣時代脈搏,直面新世紀人類面臨的共同問題和新時代我國人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對法治的迫切需求,民法典7編1260條,回應了時代之問、人民之問,為應對人類共同面臨的挑戰提供了中國智慧、中國方案,是中國法治進程中的一個里程碑。
民法典體現了民族精神。民法典因對經濟社會生活影響的廣泛性,必然承載著一個民族共同的記憶,蘊涵著本民族鮮明的精神特質。民法典立足中國傳統和實際來進行民事生活領域的規則構建,具有中國特色,關注中國問題,反映人民意愿,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最新立法表達。如高度重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融會貫通;強調樹立優良家風;凸顯中華民族傳統優秀文化的重要內涵;農村土地“三權分置”入法,開啟了財產權的中國化構建,等等,映照出中華民族的精神內涵和價值追求。
民法典是社會生活的百科全書。民法既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又與每個個人息息相關。民法通過確定民事主體、民事權利、民事法律行為、民事責任等民事總則,確定物權、合同、人格權、婚姻家庭繼承、債權責任等民事分則制度,來調整各類關系,涉及社會和經濟生活方方面面。可以說從搖籃之前(胎兒權益保護)到墳墓之后,民法對人的關注是終其一生的。民法以體系性方式確立了公民的人身權、財產權、人格權等各項權利的規范基礎,明確了解決民事糾紛的基本規則,將民事權利法定化、具體化,從根本上解決各種民事法之間的矛盾,體現了以人民為中心,以保護民事權利為出發點,對個體權利的尊重,對個體尊嚴的維護,對個體發展的保護。民法典既是社會生活的百科全書,又是保護人民民事權利的寶典,更是一部推進法治中國建設的良法,為實現偉大的中國夢提供了民事法治保障。
民法典的出臺,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一個里程碑的新開啟點。學習、宣傳、解讀、貫徹好民法典,引領、繁榮民法學研究,是法學法律界的職責和使命。《東方法學》作為上海市法學會和上海人民出版社主辦的法學學術刊物,緊跟時代步伐,牢記職責使命,在民法典即將頒布之際,率先組織國內民法學界著名法學家撰稿,編印《東方法學》民法典專刊,得到了國內民法學界法學專家們的大力支持,王利明、孫憲忠、崔建遠、楊立新、劉士國、李永軍、溫世揚、譚啟平、孟勤國、王軼、謝鴻飛、王歌雅、龍衛球、房紹坤、彭誠信15位民法學大家齊心聚力,貢獻出他們關于民法典研究的最新成果。我們在民法典頒布的第一時間,向廣大讀者呈獻這本作者陣容空前強大的民法典專刊,以期為民法典的學習、宣傳、適用做出貢獻,同時也借本專刊出版之際,向王利明等15位專家表示衷心的感謝。
崔亞東
2020年5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