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建華
摘 要:非洲豬瘟是對生豬養殖業危害極大的一類急性傳染病,致死率高。該文闡述了非洲豬瘟的病原體及生存條件,分析了其流行病學特點,包括易感的動物、傳染源、傳播方式、發病機理、發病癥狀等,并提出了相應的防控措施,以期為非洲豬瘟的防控工作提供理論參考。
關鍵詞:非洲豬瘟;流行病學;防控措施
非洲豬瘟是家豬、野豬受到非洲豬瘟病毒感染而發生的一類急性傳染病。該病毒的致病力極強,致死率高,發病急,一般發病后的死亡率最高可達100%[1]。非洲豬瘟病最早報道于20世紀20年代的肯尼亞地區,之前一直在撒哈拉沙漠南部的非洲國家發生,20世紀50年代末期傳入到拉美、西歐國家[2]。自2007年起,非洲豬瘟在全球多個國家流行暴發,2018年8月開始傳入我國,最開始在沈陽市確診,之后短短4個月我國各地相繼發生了50多例非洲豬瘟病情,對我國養豬業造成了極大的沖擊[3-4]。非洲豬瘟的發生癥狀類似于豬瘟,目前尚無有效的治療方法,一旦發生,只能通過撲殺病豬來控制疫情的蔓延擴散,從而直接或間接地導致了巨大的經濟損失[1]。
近些年來,蘭溪市生豬養殖業發展較快,為了加強對非洲豬瘟這一疫情的防控,當地相關部門加強了對疫情的監控排查,對進入養殖場的人員、車輛等實行了嚴格的控制,強化消毒措施。通過強化管理,目前蘭溪市尚未發生1例非洲豬瘟病情,但防控形勢依然嚴峻。本文現結合筆者的實踐,闡述非洲豬瘟的病原體,分析其流行病學,并提出相應的防控措施。
1 病原體及生存條件
非洲豬瘟屬于一種烈性、出血性的傳染病,由非洲豬瘟病毒引發,死亡率非常高,目前,世界動物衛生組織已將其列為法定動物疫病的名錄中[2]。非洲豬瘟病毒的耐低溫能力強,不耐高溫,在56℃的溫度下70min即可將病毒滅活;病毒耐酸堿能力強,在3.9 2 流行病學分析 我國人口眾多,生豬養殖業發達,存欄量、出欄量、豬肉的年消費量均居世界首位。此外,我國每年還要從國外進口大量的種豬及豬肉制品,與多個國家之間有著頻繁的貿易往來,且來往中國的旅客數量也非常龐大,加上國際運輸工具上的廚房垃圾、野豬遷徙等,導致我國非洲豬瘟的防疫形勢非常嚴峻[1]。因此,非常有必要對非洲豬瘟的流行病學開展相關的研究,以指導我國非洲豬瘟疫情的防控工作。 2.1 易感染的動物 非洲豬瘟病毒的易感動物包括蜱類、豬科類動物,其中,高度易感的動物包括歐洲野豬、家豬,有4~19d的潛伏期,發病后死亡率最高可達100%,且發病不分年齡、品種、性別差異,均容易感染。疣豬等非洲地區當地的野豬感染非洲豬瘟病毒后則不會表現出明顯的癥狀,但是可以長期存在于體內,成為傳染源[2]。 2.2 傳染源 非洲豬瘟的傳染源主要是攜帶病毒或者發病的豬,一般豬發病后,其組織、血液中病毒的含量非常高,可造成病毒的快速擴散蔓延。感染豬的豬肉制品,攜帶有非洲豬瘟病原菌,是該病的重要傳染源之一。被污染的車輛、飼料、泔水等,也可以導致豬染病。非洲豬瘟病毒的儲存宿主是軟蜱、野豬等,可隨著其活動而將病毒傳播開[3]。 2.3 傳播的途徑及方式 非洲豬瘟的傳播途徑較多,主要有食物傳播、軟蜱的吸血、接觸傳播等,病毒可在野生動物之間、野生動物與家養動物之間、家養動物之間循環傳播,導致其難以有效根除,危害嚴重[1]。其中,接觸傳播包括直接、間接2種方式。(1)直接傳播,即為易感染的豬直接接觸到了發生非洲豬瘟病的豬,也可以通過遺傳物質垂直傳播;(2)間接傳播,此種方式較多,包括軟蜱傳播、污染的泔水傳播、污染的交通工具、污染的飼料等[1]。 2.4 發病機理 非洲豬瘟病毒侵染到豬體內主要是通過上呼吸道、口,導致扁桃體、鼻咽部感染,之后病毒快速復制繁殖,很快就蔓延到豬下顎的淋巴結位置,進入到淋巴、血液中,進而逐漸擴散到豬的全身各處,最終導致血管受損、心力衰竭等[4]。 2.5 發病癥狀 非洲豬瘟發病后的表現形式主要特急性、急性、亞急性、慢性4種,容易與普通的豬瘟病混淆。 2.5.1 特急性 豬發生特急性非洲豬瘟后,表現為體溫升高,其他癥狀多數不明顯時即死亡。 2.5.2 急性型 豬發生急性非洲豬瘟時,病程一般持續1~7d,一旦發病無法醫治,死亡率100%;發病豬的體溫升高到42℃左右,表現為精神不佳,食欲不振,耳朵、腹部、四肢的皮膚上均可見到明顯的出血點,可視黏膜潮紅、發紺;眼睛、鼻腔內粘液等比較多;此外還有便秘或者腹瀉、嘔吐等癥狀,糞便表面覆蓋1層帶血的粘液。 2.5.3 亞急性型 此種類型的癥狀類似于急性型,但是整體癥狀較后者輕,發病的時間可持續21d左右,體溫時高時低沒有規律,一般均高于40.5℃。 2.5.4 慢性型 豬發生慢性非洲豬瘟后,身體逐漸消瘦,偶爾出現溫度升高的情況,身體上多個位置見到局部紅斑,耳、大腿內側、腹部等部位易產生壞死或者凸起,皮膚出現潰爛,可導致肺炎、關節炎等繼發性感染[3]。 2.6 病理變化 豬發病后,漿膜表面出血、充血,肺部、腎臟等器官表面有明顯的出血點,心內膜及外膜上出血點很多,腸道、胃部黏膜上出血,呈彌漫狀,膀胱、膽囊內出血[2]。脾臟變軟,呈黑色的腫大狀,表面可見出血點,邊緣形狀呈鈍圓或梗死狀[1]。喉部、會厭處可見到出血、充血狀,癥狀比普通豬瘟更明顯,氣管前部1/3左右的位置有瘀狀瘢痕;肺臟形狀腫大,切面可見到一些液體(呈泡沫狀),氣管內側可見粘液(呈血性泡沫狀)[3]。顎下的淋巴結、腹腔內的淋巴結呈腫大狀,出血癥狀嚴重[1]。 3 防控措施 3.1 提高豬群自身的免疫抵抗能力 豬群的發病率與發病程度在一定程度上與豬群的自身免疫能力有關。因此,要加強飼養管理,增強豬群自身的抵抗能力。首先,保證安全衛生、搭配合理的飼料供應,為豬群的健康生長提供足夠的養分。其次,加強對飼養場的清潔工作,維持一個干凈整潔的飼養環境,確保豬群的健康。再次,加強對飼養場地的消毒,嚴格按照要求將豬場內的各種病原菌消除干凈,保證飼養環境的安全衛生[1]。 3.2 加強對豬群的免疫接種管理 結合各地豬群免疫的實際需求,按照要求定期做好豬群的免疫接種,以提高豬群抵抗細菌、病毒侵染的抵抗力。接種疫苗一定要求符合規范,及時觀察接種后的豬群反應,若發現有未成功接種的,要及時補接種[2]。 3.3 加強對豬群的監控,及時采取應急措施 非洲豬瘟的傳染能力強、死亡率高,一旦發病,要及時采取應急措施,避免疫情擴散蔓延。對于疑似病豬,要立即將其與健康豬群隔離開,及時采樣上報,通過檢驗確定是否為非洲豬瘟,一旦確診,立即對發病豬進行處死、消毒深埋等無害化處理,并按照要求對養豬場內進行嚴格的消毒,每日至少消毒3次。對整個豬場開展全面的排查、檢測,并按照要求在相應的區域內進行采樣送檢[4]。 參考文獻 [1]華利忠,馮志新,張永強,等.淺談中國非洲豬瘟的防控與凈化[J].中國動物傳染病學報,2019,27(2):96-104. [2]扈榮良,于婉琪,陳騰.非洲豬瘟及防控技術研究現狀[J].中國獸醫學報,2019,39(2):357-369. [3]馬文濤,孟偉,于輝,等.河南省非洲豬瘟防控問題分析與對策思考[J].中國動物檢疫,2019,36(9):48-51. [4]王勃森,張芬芳.當前非洲豬瘟在我國的流行特點與綜合防控措施[J].畜牧獸醫科技信息,2019(5):12-13. (責編:張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