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亞亮 向針 劉笑冰
摘 要:鄉村振興戰略給農業農村經濟發展帶來了重大戰略機遇,也給高等農林院校提供了廣闊的舞臺。產業興旺是鄉村振興最為基礎、最為關鍵的任務,人才興旺則是產業興旺的重要支撐和保障。因此,國家鄉村振興戰略實施需要大量掌握農業先進科學技術,熟悉農業產業,勇于創新,敢于善于創業的農業專業技術人才。該文通過對鄉村振興戰略下高等農林院校本科教育的內在要求和人才培養質量的進行梳理,分析了目前高等農林院校本科教育人才培養的現狀,提出了基于鄉村振興的農業創新創業型人才培養的優化意見。
關鍵詞:鄉村振興,農林院校,人才培養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健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支持和鼓勵農民就業創業。2020年中央一號文件《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抓好“三農”領域重點工作確保如期實現全面小康的意見》提出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實現之年,是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收官之年,黨中央也將對鄉村振興戰略提出一系列新的部署。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鄉村振興規劃(2018—2022)》提出梯次推進鄉村振興,發揮引領示范作用,至2022年率先基本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到2050年如期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1]。教育部《關于加快建設高水平本科教育 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能力的意見》明確指出[2]:“辦好我國高校,辦出世界一流大學,人才培養是本,本科教育是根。”要求本科高等院校要保證教育教學質量,不斷進行人才培養體系的改革與優化。我國高等教育專業發展中,盡管農林類的專業設置較早,給我國的農村和農業的發展輸送了大量的專業人才,為我國的農村農業發展做出了較為卓越的貢獻,但是目前的高等農林院校的招生和就業情況來看,形式并不樂觀。高等農林院校的發展在于人培養模式的創新,需要對人才培養的現狀進行分析與優化,來培養適合適應社會需求的創新性人才,為實現鄉村振興提供新鮮的血液。
鄉村振興戰略給農業農村經濟發展帶來了重大戰略機遇,也給高等農林院校提供了廣闊的舞臺[3]。北京農學院構建大學生村官培育機制,為鄉村振興輸送新型人才,李源潮同志批示:“北京農學院培養‘村官的經驗很好,為新農村建設輸送了新型人才。”浙江農林大學也緊密對接鄉村振興戰略部署和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為浙江乃至全國深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推進農業現代化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和科技支撐。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如何結合農林院校的優勢與特色,在經管類人才培養上更加與時俱進,為社會培養出更有競爭性的人才,是值得探索的重要課題。
1 鄉村振興戰略對高等農林本科院校教育的內在要求
高等農林人才的培育能有效促進鄉村產業結構優化升級,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推動鄉村城鎮化、工業化、信息化的發展。高等農林本科院校教育能夠培育出一大批專業強、素質高的人才,助推鄉村的產業和經濟發展,傳承鄉村的文化和傳統,優化鄉村服務,為鄉村振興提供新的助力。
1.1 培養創新型人才,促進農村產業興旺 高等農林本科院校教育的人才面對的是生產的第一線,是鄉村人才培養的主陣地,人才培養的質量直接決定鄉村未來發展的方向。產業興旺是鄉村振興最為基礎、最為關鍵的任務,人才興旺是產業興旺的重要支撐和保障。現代農業已經從傳統的粗放型開始轉向高質量、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發展。傳統的產業也開始逐漸向休閑、旅游等方向發展,拓展出更多的二三產業形態,農村傳統農業的轉變開始對從業者的素質和文化提出更高的要求,鄉村產業振興需要大學生出謀劃策,創新農業發展形態,促進農村一二三產融合發展,促進鄉村產業振興。
人才需求的變化倒逼高等農林本科院校教育人才培養價值導向、人才培養規格與人才培養模式的變化,特別是要進一步提升農村從業人員的可持續發展理念、高知識含量的技術技能,帶動勞動生產效率的提升,從而推動農村經濟結構的轉型升級。將創新創業教育融入高等教育人才培養體系,培養符合時代要求和地方社會經濟發展需要的高質量創新創業人才已經成為新形勢下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務。農林類高校以創新創業教育為依托培養人才,建設完善的創新創業課程體系是其中的關鍵環節,是優化人才培養體系的必要措施。
1.2 提升學生素質,提高鄉村治理水平 我國是農業大國,農村人口占我國總人口的50%。鄉村一直是我國最基本的國家治理單元,鄉村治理體制不健全、不協調不僅會影響鄉村的和諧發展,還會影響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進程。因此,促進鄉村有效治理是鄉村振興的保障,也是國家發展的重要基石。當前,農村在社會治理和環境治理方面還面臨著巨大的挑戰。大學師生參與鄉村建設,將推動鄉村干部鄉村治理綜合能力,提升其推動鄉村振興的領導力。現代鄉村治理不只是對農民的常規管理和對農村秩序的常規維護,還包括民主決策、創造愿景、引領致富、開拓市場和進行自然、人文環境建設等諸多維度。農林類高校應盡快創新教學模式和教學手段,開展素質教育,在傳統授課方式的基礎上多開展類似分組科研、頭腦風暴討論等,積極鼓勵學生參與授課過程。農林教育資源有限,因此,需加強高校間的合作交流,利用互聯網開設線上課程,共享優質課程資源,將課堂授課與網絡課程相結合,形成多元化的農林高校教育教學模式。現代鄉村治理不只是對農民的常規管理和對農村秩序的常規維護,還包括民主決策、創造愿景、引領致富、開拓市場和進行自然、人文環境建設等諸多維度。鼓勵大學師生參與鄉村建設,將推動鄉村干部鄉村治理綜合能力,提升其推動鄉村振興的領導力。
1.3 深入學生道德建設,助力鄉村振興 鄉村振興要加強農村思想道德建設,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堅持教育引導、實踐養成、制度保障3管齊下,采取符合農村特點的有效方式,深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中國夢宣傳教育,大力弘揚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加強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深化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加強農村思想文化陣地建設。通過高等農林本科教育,為農村地區提供高素質人才,從而帶動農村人口的精神文明素養與文化自覺,從根本上增強農村人口對鄉村文化的認同,使他們在文化精神層面“有根”可尋,成為具有高度職業認同感、成就感與尊嚴感的新農民,實現從“工具人”向“價值人”的轉變。深入學生的道德建設工程,挖掘傳統道德教育資源,推進學生的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建設。推進誠信建設,強化學生的社會責任意識、規則意識、集體意識、主人翁意識。從精神層面來帶動鄉風文明建設,助力鄉村振興。
2 鄉村振興戰略下高等農林院校本科教育的現狀
2.1 教學投入 目前來說,高等農林院校本科教育的辦學條件明顯改善,整體上為提高農林院校教學質量奠定了良好的基礎。教育經費的投入也得到大幅度的增加,教師的數量持續增加。目前我國高等農林院校本科教學的專業水平、師資隊伍和學歷層次都比較合理,高校每年招收的學生都較多,農林院校全日制在校生平均規模高于普通本科院校。雖然,高等農林院校本科教育的資金投入效果較好,但是仍然存在一些問題。師生比例遠遠低于國際名校1∶5的比重[4]。而且,高等農林院校本科教學缺乏科學規范的農業信息,也缺少合適的實習和實驗的固定基地,教師和學生的科研工作無法順利的完成下去。
2.2 培養目標 高等農林院校的學科門類相對齊全,但工學專業普遍多于農學專業,工學專業成為農林院校的主體[5]。對于高等農林院校本科教學來說,該專業更加趨向于農村、農業和農民,為國家的農業活動提供新型人才,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適應經濟和社會發展、高度社會責任感、理念信念堅定、厚基礎、專業知識扎實、實踐能力強、具有創新精神的高素質人才。但是,我國高等農林院校本科教學專業課程設置的內容不夠豐富,導致學生“專業以內學的不精,專業以外的學不到”[6],人才培養的目標不夠明確,看似可以全面培養學生適應將來的社會需求,但實際上專業目標的不清晰,導致很大一部分學生對農林經濟管理類專業失去了興趣。
2.3 教學模式 隨著國家對創新創業的大力提倡和鼓勵,國內各本科院校紛紛開展創新創業教育模式,改革高等教育模式,探索創新創業教育課程體系的建設,部分農林類高校在創新創業教育課程體系建設方面探索出了一些頗具特色的模式,取得了顯著的成績。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成立創新實驗學院和右任書院,構建“國家—學校—學院”三級創新創業訓練課程體系,針對創新創業教育課程實施導師制和彈性學分制,創新創業教育效果顯著。但是在學生的實踐能力培養中,很多高等農林院校本科教學的實踐教學停留在學生校外實習和輸送臨時勞務人員的低層次上,造成相當一部分高等農林院校本科教學畢業生缺乏真正的就業能力,常出現“技不配位”的尷尬局面。鄉村振興的實現需要勞動者具有較強的專業技能與實踐能力,因此,高等農林院校本科教學應以培養高層次實踐型人才為主要目標。
3 鄉村振興戰略下高等農林院校本科教育的優化
3.1 加大教學投入,提升農林院校教學質量 教育思想觀念的轉變是教學改革的首要任務。要培養農林高校學生愛農、重農的思想,既要體現學校在人才培養質量中的主體地位,也要關注學校目標的確定和實現。以鄉村振興為背景下的教學改革,各級政府與教育行政部門要進一步轉變職能、優化服務,深入推進簡政放權,真正做到 “管、辦、評”的切割與分離,擴大農林高校辦學自主權,強化農林高校辦學主體地位;農林高校要進一步強化辦學主體意識,提高自我管理和自我辦學的能力,增強質量建設和農業特色發展的緊迫感和責任感,推進農林類高校內涵發展。高等農林本科院校在關注學生教育同時也需要注重提升教師數量及質量,不斷加大資金對學生的創新創業進行投入,完善學校科研基礎設施建設,提升整體的科研水平,從而提升農林院校整體的教學質量。
3.2 產教融合,為鄉村振興提供高素質人才 鄉村振興的關鍵是農業產業發展和農村經濟繁榮,而農業產業發展和農村經濟繁榮必須依靠科學技術。因此,國家鄉村振興戰略實施需要大量掌握農業先進科學技術、熟悉農業產業、勇于創新、敢于善于創業的農業專業技術人才。只有大量勇于創新創業的農業人才扎根農村,發展農業產業,帶動農村經濟繁榮,才能真正實現持續的鄉村振興。國內高校農科高等教育是國家投入大量資源培養農業人才的教育事業。國家從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發展大局出發,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需要大量創新創業型農業人才。通過產教融合模式,有利于校企研發成果轉化、教師整體水平提高、學生創新能力激發、促進經濟繁榮發展,為學生工讀結合、勤工儉學創造條件,更好服務農村產業發展、促進農村勞動力就業、服務扶貧富民。要圍繞立德樹人來明晰學校的分類與定位,找準自身發展的 “生態位”,堅持特色化發展、多元化發展、區域化發展,避免量化指標的盲目攀比和人才培養的目標趨同;重構富有時代內涵和教育意蘊的人才觀、質量觀,遵循教育教學規律和人才成長規律,尊重教師教學自由、學生學習自由,探索多樣化和個性化培養,讓農林類高校本科教育成為鄉村振興的有力臂膀,為偉大的中國夢提供綿薄之力。
3.3 教學方式靈活化,促進學生自主創新能力 課堂教學是教師與學生交流的互動,通過課堂教學老師將知識傳授給學生,在課堂中教學的質量直接影響到學生對于專業知識的接受程度。在課程的安排中,應當更加的多樣化,讓課程靈活多變,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要充分利用學校的資源,教會學生如何將學會的知識應用到實際的工作中來,將課堂上的知識和真實工作有機的結合。通過這種教學方式可以培養出理論知識豐富、實踐能力過硬的學生,要加強多學科知識的理解與創新,強化理論與實際的創新聯系,形成學生自己的學習風格和工作習慣。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必須具備隨機應變的能力,對待不同基礎的學生采取不同的方式進行提問,讓班上的同學都可以參與進課堂教學,隨時注意學生在課堂中情緒的變換,調整好課堂的節奏。農林高校本科教育要想培養出合格的優秀人才,還要加強學生實踐操作能力的培養,要打造教學和科研為一體的合作辦學模式。要注重實習基地的建設,使學生可以更好地接觸到以后工作的環境,學習到課堂上學不到的工作法則,提前適應新的環境,促進學生的應變能力,提升學生的自主創新能力。
參考文獻
[1]魯銀梭.鄉村振興背景下高等農林院校的經管人才培養[J].高教學刊,2019(18):5-8.
[2]汪雪玲.創新本科教學管理促進本科教育改革——評《高校本科教育教學管理研究與進展》[J].新聞愛好者,2019(11):99-100.
[3]韓嵩,張寶歌.地方高校服務鄉村振興戰略的路徑探析———以遼寧省為例[J].河北農業大學學報(農林教育版),2018,20(05):116-120.
[4]楊紅強,鄔松濤,楊加猛,等.我國農林高校農林經濟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多維比較與改革創新[J].林業經濟,2014,36(09):123-128.
[5]張海濱,姜璐,董維春.農林院校的現狀、問題與特色——基于25所高校2016—2017年度本科教學質量報告的分析[J].高等農業教育,2018(04):16-25.
[6]張梅,楊志勇.農林經濟管理專業本科人才培養困境研究[J].學理論,2014(5):179-180.
(責編:王慧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