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幼玲


[摘要] 目的 以緩解期雙相情感障礙患者為研究對象,分析為患者提供交往訓練護理的效果。方法 方便選取118例2017年10月—2019年3月于該院接受治療的緩解期雙相情感障礙患者為研究對象,并實施隨機分組,為對比組(n=59)患者提供精神科疾病常規護理干預,同時給予試驗組(n=59)患者交往訓練護理。結果 試驗組患者關注社會、責任心、自我照顧能力等各指標SDSS評分均低于對比組(t=5.903、7.856、7.129、6.451、6.099、5.873,P<0.05)。干預前患者YMRS評分及HAMD評分組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t=1.074、0.842,P<0.05),干預后患者各項目評分均低于干預前且試驗組患者YMRS、HAMD評分均低于對比組(t=6.815、8.593,P<0.05)。試驗組總滿意率96.61%,對比組總滿意率81.36%,試驗組總滿意率明顯更高(χ2=7.426,P=0.002)。結論 緩解期雙相情感障礙患者在接受常規藥物治療及護理干預的基礎上采用交往訓練護理能夠使其躁狂、抑郁等臨床癥狀得到明顯緩解,有助于提升其社會功能。
[關鍵詞] 緩解期;雙相情感障礙;交往訓練護理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effect of providing communicative training and nursing care on patients with bipolar disorder in remission as the research object. Methods Convenient select a total of 118 patients with bipolar disorder in remission who were treated in the hospital from October 2017 to March 2019 were taken as the research subjects and randomized to provide routine care for patients with psychiatric disorders in the comparison group (n=59), while giving the experimental group (n= 59) patients communication training nursing. Results The SDSS scores of the social attention, responsibility, and self-care ability of the patients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ere lower than those in the comparison group (t=5.903, 7.856, 7.129, 6.451, 6.099, 5.873, P<0.05). There difference was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in the YMRS score and HAMD score between the patients before the intervention (t=1.074, 0.842 >0.05). The scores of the patients after the intervention were lower than those before the intervention and in the test group. The scores were lower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 group(t=6.815,8.593,P=0.007 <0.05). The total satisfaction rate of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as 96.61%, and the total satisfaction rate of the comparison group was 81.36%. The total satisfaction rate of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χ2=7.426, P=0.002 <0.05). Conclusion Patients with bipolar affective disorder in the remission phase can receive significant relief from clinical symptoms such as mania and depression by using communicative training and nursing on the basis of conventional drug treatment and nursing intervention, which can help improve their social function.
[Key words] Remission; Bipolar disorder; Communicative training nursing
雙相情感障礙為臨床多發性精神障礙性疾病,臨床特點主要表現為情感異常低落或者異常高漲,抑郁以及躁狂為主要狀態,會導致患者認知功能受損并影響其社會功能以及日常生活功能,不但會對患者身心健康造成損害,同時也會加重其家庭負擔,甚至會對社會穩定造成不良影響[1]。藥物治療能夠使患者認知功能障礙得到明顯減輕,但是具有較大的局限性。溝通交往訓練有助于患者提高患者表達能力、傾聽能力以及學習能力和適應能力,從而可使其對應激性人際關系事件的處理以及應對能力得到明顯提高,有助于使情感癥狀發作誘因得到明顯減少,可促進疾病好轉[2]。該次研究以緩解期雙相情感障礙患者118例為研究對象,均于2017年10月—2019年3月接受治療,分析患者接受交往訓練護理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方便選取118例緩解期雙相情感障礙患者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患者病情穩定且自知能力基本恢復;病情均處于緩解期且具備基本的自制力。排除標準:智力障礙患者;腦器質性神經障礙患者;肝腎功能障礙患者;無法正常溝通患者。對納入患者實施隨機分組,試驗組(n=59)男性32例,女性27例;平均年齡(35.47±4.23)歲,平均病程為(6.74±2.39)年,對比組(n=59)男性33例;女性26例;平均年齡(36.02±4.16)歲;平均病程為(7.04±2.21)年。入組患者均知曉并同意參與該次研究,經分組后其臨床資料組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為對比組患者提供精神科疾病常規護理干預:與患者及其家屬加強溝通,提高患者家屬的參與積極性;向患者與其家屬講解緩解期雙相情感障礙的臨床表現、用藥情況及用藥后不良反應等,指導患者與其家屬能夠正確識別臨床癥狀復發征兆以便及時采取防范措施,有效降低病情復發率;為患者提供安全護理,加強巡視力度,做好危險物品管理工作,防止患者出現自傷、自殺或者傷人等行為[3]。同時給予試驗組患者交往訓練護理,具體內容如下。
①成立護理干預小組挑選具有豐富臨床經驗的護師、心理治療師以及主治醫師為小組成員,由心理治療師及主治醫師對患者進行病情診斷和評估并制定交往訓練方案,由護理人員協助心理治療師實施情境式交往訓練[4]。
②實施交往訓練向患者講解雙相情感障礙疾病特點,幫助患者了解生活事件以及人際關系在病情發作以及復發方面所產生的作用,通過觀看視頻、圖片等形式向患者示范社交技能,同時鼓勵患者闡述自己的觀點并提出問題,不斷提高其交往技能以及溝通能力,使患者交往訓練配合度得到提升。引導患者分享成功事件以幫助患者重溫積極情感體驗,有助于使其內心正向動力獲得挖掘。設置離別及會面場景,如親朋好友、醫護人員離別及會面等,見面時互相致意、分別時互送祝福,可提高患者的負性情緒調節和控制能力。設置家庭問題處理情境,鼓勵患者主動傾聽并表達意見和建議,能夠以正確的措辭及肢體語言表達內心感受及潛在感覺,引導患者正確表達負性情緒和積極情緒,一旦患者出現攻擊性語言或者攻擊性行為,心理治療師必須及時進行糾正。設置問路、借東西、購物等情境并指導患者扮演不同角色,有助于提高其正確的語言表達能力,同時還有助于患者綜合運用面部表情、體態以及手勢。引導患者充分體驗不同沖突以及角色問題時的感受并提高其應對技巧和方法。定期對訓練效果進行評價并明確溝通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根據問題為患者重新設置生活場景并實施針對性訓練以不斷提高訓練效果。根據常見人際關系情境提高患者正確辨別不恰當社交方式與抑郁癥狀之間存在的關系,引導患者積極進行情緒調節。在安全狀態下指導患者充分融入社會生活,有效提高其社會功能[5]。
1.3? 評價指標
①干預后應用社會功能篩查表(SDSS)評估患者社會能力,主要評估內容包括關注社會、責任心、自我照顧能力、家庭能力、社會能力以及職業能力,各觀察差指標評分均為0~2分,分數越低則表明患者社會能力越高;
②干預前后分別應用楊氏躁狂評定量表(YMRS)以及漢密頓抑郁量表(HAMD)評估患者躁狂以及抑郁情況,得分越低則患者躁狂以及抑郁程度越輕;
③向患者分發調查滿意度調查表,包括專業技能、服務態度、安全護理等,根據調查結果分為滿意(≥80分)、中立(60~79分)、不滿意(<60分)。
1.4? 統計方法
應用SPSS 20.0統計學軟件處理相關數據,計數資料以百分率(%)表示,應用獨立樣本χ2檢驗進行組間對比,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通過t檢驗進行組間對比,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干預后患者SDSS評分組間對比
試驗組患者關注社會、責任心、自我照顧能力等各項指標SDSS評分均低于對比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干預前后患者YMRS、HAMD評分組間對比
干預前患者YMRS評分及HAMD評分組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患者各項目評分均低于干預前且試驗組患者YMRS、HAMD評分均低于對比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 滿意度
試驗組滿意患者34例、中立患者23例、不滿意患者2例,總滿意率96.61%,對比組滿意患者23例、中立患者25例、不滿意患者11例,總滿意率81.36%,試驗組總滿意率明顯更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7.426,P=0.002 <0.05)。
3? 討論
雙相情感障礙屬于心境障礙,臨床發生率、致殘率以及復發率均較高,該病與患者遺傳因素、心理社會因素以及生物因素等均存在一定的關聯。該次研究中,試驗組患者關注社會、責任心、自我照顧能力等各相SDSS評分均低于對比組(P<0.05)。干預前患者YMRS評分及HAMD評分組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患者各項目評分均低于干預前且試驗組患者YMRS、HAMD評分均低于對比組(P<0.05)。王群[6]研究中,接受常規護理干預的患者干預后社會關注評分為(0.88±0.36)分、自我照顧能力評分為(0.89±0.61)分、職業能力評分為(0.98±0.36)分,接受交往訓練護理的患者各項目評分分別為(0.42±0.28)分、(0.37±0.18)分、(0.56±0.12)分,提示,為緩解期雙相情感障礙患者提供交往訓練護理有助于使其社會功能得到顯著提升。
給予雙相情感障礙患者情境式交往訓練能夠使患者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可提高其負性情緒控制能力,有助于幫助患者釋放內心不良動機和壓抑情緒,在溝通中獲取信心并能夠使其應激事件處理能力和應對能力得到顯著提高,進而可使觸發因素得到明顯減少,不但能夠降低抑郁發作頻率,同時還有助于使發作間歇獲得延長,進而可降低病情復發率。
藥物治療能夠一定的病情控制效果,但是單純依靠藥物治療效果有限,患者仍然受生存質量降低、功能損害以及精神殘疾等的困擾,對患者順利回歸家庭及社會均會造成較大的阻礙。因此,為患者提供交往訓練對于穩定其病情并提高其社會功能意義重大。
緩解期雙相情感障礙障礙患者社會功能無法順利恢復的主要原因為認知功能受損,交往訓練屬于社會節律以及人際關系調節方法,有助于改善患者的不良心理狀態以及不當行為,通過角色互換等訓練方式可幫助患者重新審視自我,可激發和強化其自我改變的意念,幫助患者糾正病態行為并最終以正常行為取代病態行為[7]。
該次研究中,試驗組總滿意率96.61%,對比組總滿意率81.36%,試驗組總滿意率明顯更高(P<0.05)。楊自紅[8]研究中,采用常規護理的患者護理總滿意率為85.71%,接受交往訓練的患者護理總滿意率為98.21%,提示,交往訓練護理有助于提高患者滿意度。
綜上所述,緩解期雙相情感障礙患者在接受常規藥物治療及護理干預的基礎上采用交往訓練護理可減輕其躁狂、抑郁等臨床癥狀,對于提升其社會功能可發揮積極作用。
[參考文獻]
[1]? 侯明月,張影.情緒智力團體健康教育在雙相情感障礙患者中的效果分析[J].中國臨床護理,2018,10(5):427-430.
[2]? 劉先梅.雙相情感障礙緩解期患者情境式交往訓練的效果觀察[J].東方食療與保健,2017(11):405.
[3]? 柴濮政,陳剛,錢逸.雙相情感障礙緩解期患者情境式交往訓練的效果觀察[J].家庭醫藥,2017(11):112.
[4]? 黃仕善,陶建青.雙相情感障礙緩解期患者情境式交往訓練的效果觀察[J].護理學報,2016,23(9):68-71.
[5]? 劉英潔,張華,牛琪惠,等.團體社交技能訓練對已婚雙相情感障礙患者婚姻質量的影響[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16, 22(8):1107-1109.
[6]? 王群.交往訓練用于緩解期雙相情感障礙患者社會功能改善中的效果[J].臨床醫藥文獻電子雜志,2019,6(38):139.
[7]? 許明勝.交往訓練對緩解期雙相情感障礙患者社會功能恢復的影響[J].心電圖雜志,2018,7(4):74-75.
[8]? 楊自紅.雙相情感障礙緩解期患者情境式交往訓練112例分析[J].中外女性健康研究,2019,7(13):8-9.
(收稿日期:2019-12-15)